APP下载

基于中医药文化基因传承的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2021-04-13孙川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37期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课程思政建设

【摘要】在中医药文化当中,蕴藏着雄厚的道德教育资源,因此在中医药院校对“课程思政”进行研究的时候,专业教师就可以从专业的课程当中找寻到专业课中所蕴藏的文化基因和传承密码,唤醒沉睡已久的中医药文化基因。思政建设把中医药文化基因转变为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化、形象化的高效教学基础,深挖中医药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和功能,豐富高校的道德教育,践行高校的政治教学。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  基因传承  课程思政  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7-0181-02

随着新时代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进入到各个院校的教育当中,中医药院校便是其中之一。习总书记曾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说过,教师要把立德树人当作教育的根本任务,并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部过程当中,每一个课程都需要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步进行,进而形成共同行进的成效。这是“课程思政”的关键要求,也是“课程思政”的合理阐述。

随着教育改革在各个学科当中的全面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政治教育课程当中,需要从其他专业的课程里挖掘思政教育的要素,从而共同发展政治课程和专业课程。所以,将思政融入到教学方案、教材编撰、课堂教育的每个环节当中,对学生道德理念和文化涵养的强化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中医药文化当中蕴藏着富饶的道德教育素材,如果中医药院校结合“课程思政”的要求,开展了对应的课程内容,那么学生就能够对中医药文化的道德理念进行传承,也能够进一步启发中医药的文化基因。在加强塑造学生文化自信的同时,巩固中医文化,从而全方位加强学生的综合素养。

1.基本现状

国外在培养医学生的时候,采取的教学方式,通常都是“全人教育”的形式,因为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获取对应的专业素养,还能够加强学生的人文内涵和道德素养。“全人教育”起源于美国的专家,其培养目的在于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人们个体化的特性能够自由地、全面地、持续地展现出来。简单地说,全人教育为的就是培养“有素质、有涵养、有认知、有水平”的综合型人才。

而依照当前国内医学生的培养现状,长久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程教育并不相连,各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处在被“孤立”的状态。其教育理念的传统,就说明了教师对思政课和专业课的独立认知,无法精确了解到知识讲述和价值引导之间的联系。在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教师的道德教育水平和道德教育意识函待加强;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各个专业当中的思政要素无法得到完全的发掘。究其根本其实就是“全方位、全课程、全员”的教育理念和思政制度没有得到完善,所以无法实时地、高效地、潜移默化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的道德素养和理想愿景传递给每一个学生。

2.相关做法

2.1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蕴含的德育资源

“文化”源于《周易·贲卦·彖传》:书中所念,说明了文化的价值,即以文化人,教化天下。综合各家对文化的定义,能够发现的是,由于时代、民族、社会历史背景的差异,人们无法达到一个对文化概念的共同认知。不同的群体,有其需要学习的文化内容。不过文化的基本核心一直都没有变化,即内在隐藏的思维形式、世界观念、价值观念、道德理念,外在显露的行为形式、生活形式以及创造物。关于“中医药文化”,实则也是这样的道理。直至2005年,中医药文化的定义才首次得到明确:“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和特色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综合。”

中医药大学的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的时候,可以结合《中药学》《中药方剂学》《中医基础理论》等专业核心课程进行试点,发掘中医药文化当中的德育素材,了解名家背后的故事,明确名家背后的人文精神、解析名家背后的价值理念,潜移默化地加入一些道德教育,使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够在这样的课程当中,获取思想的深化,并对中医药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发扬。最重要的是,大学生能够通过这类课程,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教师在试点的过程中,需要对这类课程进行全面的评价,并实时整理自身在课堂当中所遇到的德育困难,从而进行持续性地完善,由表及里地进行推行拓展,使思想政治教育进入到更多的中医药课程当中[1]。

2.2逐步构建“全课程、全员、全方位”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2.2.1 统筹规划部署、制定实施方案

各大院校都应该肩负起建设“课程思政”的职责,并从战略和把控层面,为课程改革提供基础性保障。比如在构建课程、组织实施课程、列取大纲、实施计划、编写教材的时候,教师就需要预先设立道德教育的目标,整合思政教育的内容,彰显价值指引。并在专业课堂当中,潜移默化地把育人的价值发挥出来。

2.2.2 强化教学设计、突出课堂育德

既然专业课程需要革新,那么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转变。从之前的单一备课,转变为当前的集中备课;从之前的独立研究,转变为当前的教育观摩。教师需要综合授课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革新教学方法,并在集体备课的时候,发掘出课程中所蕴藏的道德教育素材,重视自身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引导学生了解中医药的文化历史,感知中医药的发展趋势,体悟中医药在当前社会中所呈现出来的价值。教师如若加强了自身的道德教育意识,提升了自身的道德教育能力,那么学生的人文素养、精神内涵、文化基础便都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增强[2]。

2.2.3 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评价

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角色扮演、情感体验、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并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指引大学生借助理性思考,提高一定的体验式认知,加强一定的情感体验。教师还可以通过“微课”“慕课”的教学形式,简单叙述名医的故事,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把思想引导和价值确立当作课程重点,并将其融入到课程的学习评价当中。

2.2.4 提升师资水平、树立育德典型

院校在提升师资水平层面,可以开展“教学方案竞赛”,使教师从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能力、情感倾向和价值观等维度设置课程目标。除此之外,教师在设置目标的时候,还要把思政教育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相结合,借此强化教师的专业素养。以中药学专业核心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为例,教师在讲述中医理论发展的时候,就可以将中医药文化的历史进程同中华民族的发展相结合,并借助激励性的语言,由表及里地向学生传递符合时代发展的思想政治理念[3]。

2.2.5 拓展课堂深度、夯实制度保障

在中医药专业的教学过程当中,专业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讲述基础性的理论知识,还要结合“实体”,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在革新课程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实践课程,组织各类“中医文化认知比赛”,在夯实专业知识的同时,让学生理解中医药传统文化同道德理念的联系。教师还可以借助实践课程中的“实验动物”,让学生编寫出善待实验动物的作文,进而促使学生在编写的过程中,深化自身的“爱意”和人文情怀。教师能够基于原有课程进行革新和拓展,并基于此创新教学制度和体系。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医药院校对“课程思政”的建设,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获取专业的知识内容,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使其树立正确的政治理念。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程教育是两个独立的部分,两者并不相连。为此,教师在建设“课程思政”的时候,就需要从中医药课程当中挖掘思政要素,并结合多元教学方式,革新教育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米佳,田璐璐,王国强,王秀阁.基于课程思政的中医内科学教学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15):11-13.

[2]王玉英.课程思政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11):25-26.

[3]张妍,李根林,李宁,李姗,刘文礼,高爱社,王丽.基于中医药文化基因传承的“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52):48-49.

作者简介:

孙川(1984年12月14日-),男,汉族,河南商丘夏邑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中药学。

猜你喜欢

中医药文化课程思政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的思考
互联网视角下中医药文化传播网站的建设与思考
互联网时代中医药文化传播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