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轨智慧化背景下的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课程优化探究

2021-04-13刘志钢庄异凡丁小兵朱琳王盼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37期
关键词:课程优化高等教育

刘志钢 庄异凡 丁小兵 朱琳 王盼

【摘要】随着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化发展,高等教育对城轨交通运输类课程教学形式和内容的要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以适用于新形势下的城市轨道交通管理应用型人才需求。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作为交通运输专业基础和重点课程,具有培养学生系统安全观和提升运营管理质量意识的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课程现状和课程内容优化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课程教学的优化思路,充分发挥高质量教学对时代发展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城轨智慧化发展  课程优化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  高等教育

【基金项目】2020年上海高校市级重点课程建设项目“城市轨道交通安全”(s202010001);2020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慕課(MOOC)课程建设项目“城市轨道交通安全”(m20201000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7-0001-02

1.课程现状及问题分析

1.1课程定位和毕业要求情况

基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交通运输专业培养目标,按照中国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制定了能充分支撑培养目标的“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等12项毕业要求,实现了由“学生能做什么”转向“学生能有什么”。

基于“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的办学理念,本专业依据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邀请城市轨道交通企业、行业专家共同参与设计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为培养合格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课程设置了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学科基础平台课程、专业课程、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和第二课堂等模块。其中,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程,对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工程与社会实践能力、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思考能力都有着比较高的毕业要求,每个毕业要求对应的具体指标点如图 1 所示。

1.2课程现状问题分析

一是教材内容较为经典。过去几年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课程的教材基于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工程概论》,该教材中涉及的理论方法虽然经典,但是存在课程内容与快速发展的轨道交通行业现状产生脱节的情况,不足以支撑城轨智慧化背景下的安全管理社会需求。二是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而且传统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大多以平面动画、教学视频等为主要内容,特定讲授平台为载体。一方面不利于课程内容的多样化展示,另一方面使得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体验感不佳,容易产生厌学等不利于课程吸收的情绪。三是线上教学手段不够成熟。往年该课程的教学活动都在线下教室中进行,近两年受疫情影响教学活动大多在线上开展。线下教学受限于教学资源和硬件设施、线上教学囿于课程质量难以保证,都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因而迫切需要寻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实践[1]。

2.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必要性

2.1 城轨发展智慧化的推进促使课程改革

城市轨道交通是现代大城市交通出行的核心。发展轨道交通是解决“大城市病”的有效途径。随着地铁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进入了网络化运营阶段。2020年3月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发布《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城轨发展纲要》[2],纲要中指出在智慧城轨发展建设中,要打造智慧乘客服务、智能运输组织、智能能源系统、智能列车运行、智能技术设备、智能基础设备、智能运维安全和智慧网络管理八大体系。现阶段,全国地铁企业大多还处于地铁数据信息化阶段,地铁运营面临着多网融合难、运输组织复杂、超强大客流管理难、应急处置协同要求高、人性化和个性化服务需求难以满足等诸多难题。因而,为满足城轨智慧化发展背景,在课程内容上应该与时俱进,紧扣行业发展新需求和人民出行质量提高的新要求,不断探索和更新课程教案、教材及教学方式。

2.2 智慧城轨对安全管理人才的需求更具综合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智慧社会”,将成为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之后的更为高级的社会形态。“智慧社会”的标志技术是新一代人工智能、万物互联等智能技术;“智慧社会”中的劳动力是从事创新活动、与高度智能的机器协同合作的智能劳动者。“智慧城轨”是智慧社会的重要一环,只有具有高创造性的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人才才能将现今“人适应地铁”的生产范式扭转为未来“地铁适应人”的服务范式,使得城市轨道交通在未来的“智慧社会”中更好地保障乘客安全,提高乘客服务水平。智慧城轨的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青年的建设,因而如何将新形势下的新问题与安全工程理论知识有机融合,培养城轨智慧安全管理的应用型人才,是目前课程教学内容优化的重要切入点。

3.课程改革和实践优化思路

3.1 课程内容升级

(1)合理分配,提高效率

将有限的教学资源合理分配提高办学效率。课程体系的优化要强调主干内容和主要内容,并注重教学内容间的渗透融合,使得学生能将学习到的知识活学活用。

(2)优胜劣汰,更旧添新

在保留传统安全管理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基础上,增添城轨智慧化背景相关的新兴理论技术。要将过时的、老旧的内容更新为适合当下时代发展的、有利时代进步的,同时将新技术、新理念、新思想加入课程讲授,“更旧添新”一方面保留本领域的“根”,另一方面添置新时代的“叶”。因而,基于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课程教材建设项目,组建专业、年轻的教学团队,将2010版教材《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工程概论》重新编制优化为2021版教材《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新的参考教材较现有教材而言既保留了事故树分析等经典的安全管理分析方法,又加入了与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密切相关的安全保障技术理论。

3.2 教学资源更新

在课堂上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利用课本和多媒体资源综合教学,也应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组成学习互助小组,定期布置小组课程任务能提高学生合作能力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课程教学团队需要联合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共同制作关于风险预防、应急处置、事故原因分析查等场景教学素材,结合多样化信息素材在课堂上以不定时提问作答的方式进一步加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同时,应建立所授课程的线上线下课程资源库,并向学生提供教学PPT、经典习题、课程案例等等来丰富学生对课程的认识与了解。

3.3 教学手段灵活

教学活动不应该局限于课堂上、校园中,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课程教学的改革与优化应进一步强调“理论+技术实践+新技术应用”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参与上海地铁企业安全管理实践真正达到“产学研”深度融合。与企业专家共同商讨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手段设置。将部分课程的学习内容拓展至实际的生产应用中去,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了解学习到的知识与实际生产的差距,比如,在《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课程中,教师可以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组织学生在地铁企业参与大客流疏散演练,在实际操作演练中体验应急处置,将学生的实际反应作为课程的一项考查指标,从而达成理解和掌握安全管理理论的教学目标。

4.结语

城轨智慧化发展背景下,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课程应进一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安全工程专业知识有机融合,开发设计专业性高、趣味性强的数字化教学资源,采取线下面授、线上网课、企业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完成数字化教学资源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全面衔接,培养学生在轨道交通运输领域形成辨别危险的系统思维和安全问题分析的辩证思维,从而树立科学的安全观和从事轨道交通行业的安全责任担当精神。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城轨发展纲要[J].城市轨道交通,2020(4):8-23.

[2]庄异凡,刘志钢.基于信息化手段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案探索——以“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课程为例[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1,No.530(5):93-94.

猜你喜欢

课程优化高等教育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维修工艺与设备课程的优化与创新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英国高校留学生预科课程的思考与启示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置的质性研究
《旅游策划实务》课程优化教学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