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木兰辞》到迪士尼动画看文学作品的改编探讨

2021-04-13简婕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37期
关键词:改编文学作品

【摘要】花木兰的故事在千年间的口口相传中不断被润色,再加上迪士尼电影的改编,额外增添了“龙”“神话”“爱情”等等情节,让整个花木兰的故事变得非常受欢迎。其实美国演绎的花木兰的故事与我国古代的木兰代父从军有着较多的差别,但是里面仍然添加了大量的中国色彩,整部动画电影的基调都是采用柔美的画面,色调非常朴素。然而,或许是由于迪士尼公司对于中国元素的理解不够透彻,导致整部动画电影中有部分情节与中国文化背道而驰,引发了国内的热议。

【关键词】木兰辞  迪士尼动画  文学作品  改编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7-0173-02

《木兰辞》这首乐府民歌在我国的诗歌史上占据着较高的地位,和《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壁”。在《木兰辞》中,描绘了一位英勇的女英雄女扮男装代替自己年迈体弱的父亲上战场的形象。国内相关学者在解读《木兰辞》的时候,认为这篇叙事诗主要表达了木兰的忠和孝这两样优秀的品质。目前,随着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被国外的电影制作采纳,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喜爱。因此,本篇论文将基于迪士尼公司对《木兰辞》改编,研究我国文学作品的改编这一课题,望未来我国的传统文化影响力可以进一步扩大。

1.木兰故事的发展演变

国内相关学者认为《木兰辞》中主要体现了木兰的忠和孝这两样优秀的品质,在我国古代,“忠孝两全”可谓是一个至高无上的评价。整个故事中,花木兰女扮男装就是缘于“孝”这个字。当时,“可汗大点兵”,所有家庭都必须出男丁到前线打仗,而在花家,唯一的男丁就只有父亲,然而父亲早已年迈,上阵必定是凶多吉少。因此,为了让父亲可以安享晚年,花木兰不顾欺君之罪,瞒着家里人前去报名。“度关山”“战沙场”,这短短的六个字其实包含了花木兰这一路的艰辛与坚强,她如同男儿一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在古代,待字闺中的一个女子,体力自然是不如其他男子,然而花木兰却可以在战场上表现得与他人无异,甚至打了漂亮的一仗,一心捍卫国土的花木兰将“忠”展现得淋漓尽致。[1]在最后凯旋而归的时候,花木兰面对皇帝的丰厚奖赏选择淡然放弃,她只想恢复自己的女儿身,回到父母身边尽孝。在《木兰辞》中,花木兰几乎是恪守着封建礼教,作者并未刻画出女性的闪光点。

在明代,花木兰的故事再一次出现了。徐渭编制的《四声猿》中重新编写了木兰的故事——《雌木兰替父从军》。在这篇杂剧中,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描绘木兰的换装以及其重回女儿身的片段,将女性情怀放在了首位。在《雌木兰替父从军》中,花木兰获得了全新的幸福人生以及美好的爱情,结合当时的对抗外侮的背景,作者其实想借木兰的故事告诉人们,美好的生活一定会到来。

20世纪30年代末,由华成影业公司出品的《木兰从军》问世,甚至在上海连着播放整整85天,热度一直居高不下。当时,“五四运动”的思想到达鼎盛,导演以及编剧受到当时“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的感悟,在《雌木兰替父从军》的基础上大胆添加了花木兰在军营中便萌发爱情的情节,让整部影片都有着极强的感召力。

20世纪70年代,花木兰第一次走出来国门。华裔美国作家汤女士创作了《女勇士》,这是《木兰辞》的第一次跨文化改编。在《女勇士》中,汤女士将替父从军的故事和海外的种族歧视相融合,将自己想像成了花木兰,并立下志愿为华人同胞争取到平等的地位。在《女勇士》这本书中,花木兰就像是一位女剑客,在西方世界进行闯荡,有着浓烈的复仇情感,追求自由且渴望闯荡出属于自己的成就。在这本书中,汤女士肯定了西方的女权主义以及个性解放,她希望可以通过花木兰这个人物表达出个人主义的重要性,期望所有女性都可以有独立的思想、获得自由与平等,成为美国华人女性的理想寄托。[2]

在1998年的时候,美国的迪士尼公司终于成功将木兰从军这个充满着中国特色的传奇故事改编成了《MuLan》这一部广受好评的动画电影。这一版的花木兰是一个自强自尊,充满着个人色彩。在传统的东方故事中巧妙融入一点点解放的思想,不仅迎合了当前观众的审美,也使得花木兰的整体形象更加饱满,富有了新时代的意义。

2.从《木兰辞》到迪士尼动画看文学作品的改编成功与不足

迪士尼改編的剧情颇具起伏,而且画面柔和美丽,在《花木兰》中大胆增加了两个的喜剧人物——木须龙、小蟋蟀。在整个电影的播放过程中,可以说这两个角色都赢得了不少的掌声,观众都非常喜爱这两位“陌生角色”。它们不仅给电影添加了不少欢笑,而且在电影剧情中也起着重要作用。迪斯尼的动画既优雅又受欢迎——它适合所有年龄段的人。看完这部电影,你可能仍然不相信木须龙和小蟋蟀是真实存在在那段历史中的,但如果你想到这部电影,你肯定会想到陈佩斯老师配音的木须龙。迪士尼经常邀请名人配音或动画片段,这也是其电影的一大魅力——将影星的独特声音融入电影中,完成人物的塑造,诠释生动的情节,使电影以独特的光芒闪耀,产生无与伦比的效果。

迪士尼在改编的过程中比较关注小人物以及弱势群体的困境,木兰和木须龙最初是迪斯尼改编中的无名小卒。木兰的失败是不容乐观的,这与旧社会女性对“三德”的坚持是不一致的。在电影的一开始,花木兰相亲就失败了,和其他旧社会中的女人显得格格不入,而木须龙则是不受祖先的喜爱,到处都是嘲笑和排斥。木兰和木须龙都是小人物,但他们也都有远大的梦想,通过不懈的努力,他们改变了世界,赢得了大家的认可。他们成了英雄,理解甚至拯救了普通人,最终得到了他们想要的生活。绝大多数观众其实也都是生活中的一个小人物,在看电影的过程中,由于人物的兴衰与他们的处境息息相关,他们在电影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随着角色的剧情发展,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最后当角色通过最终的考验,观众也会感受到快乐和感动,并因此获得灵感和力量。

《花木兰》不仅是美国动画的改写,也是大陆、香港和台湾众多作家和艺术家观点的融合。其中,对思想自由和个人价值的独创追求,可以说是当代中国人可以接受甚至是向往的,电影中对自由和平等概念的夸大让中国观众感到欣慰。也许是因为迪斯尼的创作者们不理解中国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之后留下的概念性印记,这部电影可以给中国人一种新的感觉,中国古代的皇帝是威严和至高无上的象征,不能随意开玩笑。而在电影中,木兰和皇帝的拥抱让中国观众感到震惊。[3]

然而,毫无疑问的是,迪士尼电影已经获得了巨大的商业价值,但也存在着不尊重其他国家文化和文明、明显的商业化目标等诸多问题。可以说迪斯尼的动画改编主要是为了票房——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异国情调,任意夸大东方的风情,歪曲中国文化,混淆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该片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东西时空与明清宫廷设计相结合,唐代宫廷的壮丽景色;汉魏隋唐服饰的融合;宋代的烟火和火药。木兰的形象是更是奇怪,直接穿着日本和服;电影中的女性化妆也与唐代女性形象和日本艺妓形象交织在一起;在中国传统意义上,神龙变成了木须龙。这些错位和重叠并不是迪斯尼公司真正关心的问题,他们的改编并不是为了突出中国文化本身,而是利用中国元素的魅力和东方神秘的风俗作为一个提高票房的小工具,最终只要能创造出这场东方魅力的美味佳肴就好了,从而吸引全球观众的注意促进美国的价值观和文化,并不在意是否阻碍了东方文化的传播。

如果说迪士尼动画改编的《花木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展示仅仅是肤浅的,对中国文化有着明显的误解,那么美国梦工厂制作的《功夫熊猫》则是真正意义上的完美传播中国文化。梦工厂通过借鉴迪士尼《花木兰》的动画电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运用达到了更深层次。在《功夫熊猫》中,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神、意境和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虽然不可避免地要有一些西方的理解和模糊的场景,但并没有让中国觀众产生文化冲击。

3.结语

当前,海外很多影视作品对于中国文化的开发已经到了令人惊艳的程度。然而,国产的影视作品好像并没有做到一个良好的文化输出,为什么我国的文化元素需要借助外国人的力量呢?在动画电影《花木兰》中,整体还存在着一定的美国式中国文化解读,但是在《功夫熊猫》中,中国元素被体现得淋漓尽致,甚至让中国的观众感受到了文化认同以及归属感。《功夫熊猫》的成功无疑是给国内制作人上了一堂具有极大意义的课。美国的电影从业人员在新时代进程中不断地创新,与时俱进,一步步走向了国际的大舞台。因此,我国的影视作品也需要兼容并蓄寻找中西文化的融合点,继往开来地寻求文化认同。

参考文献:

[1]温婷婷,张恩普.从《木兰辞》到迪士尼动画看文学作品的改编[J].东北师大学报,2017,14(3):181-185.

[2]张米勒.文学作品改编动画电影研究——以迪士尼动画为例[D].山东艺术学院,2019.

[3]陈玉环,邬红芳,陈艳如.浅析迪斯尼动画剧本的改编[J].宿州学院学报,2018,15(6):77-79.

作者简介:

简婕(1981年8月-),女,汉族,天津人,本科学历,讲师,研究方向:中文。

猜你喜欢

改编文学作品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初探文学作品诵读中意蕴表达构建路径
商业精神在唐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宋元南戏“明改本”研究之回顾和检视
农村题材电视剧改编设想
《烈日灼心》:文字到影像的改编策略
中韩两国对真实事件的电影改编理念
由《万物理论》看英国传记文学的改编
莫言文学作品电影改编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