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感和心理健康研究

2021-04-13丁可田飞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20期
关键词:社会支持心理健康

丁可 田飞

【摘要】为了探讨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感以及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需要将这三方面的内容作为基础评定标准,选取一定数量的人员进行测试,可以看出社会支持和心理控制感对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当社会支持水平不断下降时,对于外控心理倾向的群体来说,其自身的主观幸福感普遍较低,所诱发的心理症状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且此类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内外控制感对于社会支持水平的变化也具有直接影响,对于内在控制感普遍较强的人员来说,其自身所获得的社会支持普遍较多,通过对心理控制感影响心理健康水平的中介因素予以分析,并明确掌握三项中间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加大对个体心理健康的维护力度。

【关键词】社会支持  心理控制感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0-0022-03

在大多数研究过程当中可以发现,社会心理刺激对个体的精神和躯体健康都有着直接影响,并在此期间包含了社会支持、应对策略、个体素质以及控制感等方面的心理中介因素。通过对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感以及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评定,探讨社会支持和心理控制感对个体心理健康所造成的影响,从而明确掌握社会支持与心理控制感之间的关系。

一、研究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感和心理健康关系的目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效化发展,社会各界对身心健康问题广泛的关注,在大多数研究实施过程中可以看出,相关社会心理刺激会对人体的精神和躯体健康造成相应的影响。对于社会心理刺激来说,对个体事件健康所带来的影响具有复杂化的特点,且个体的心理健康不仅与社会心理刺激的整体强度、实施频度以及持续时间有着直接联系,同时还会受到多种不同因素和调节流程的影响,在相关刺激作用具备同样性质和大小的基础上,部分个体会产生严重的心理应激反应,还有一部分个体会产生轻微的适应性困难,而对于小部分人来说,则对此类刺激并未呈现出明显的反应。为此,需要对社会支持、应对策略、个体素质以及控制感等方面的中介因素予以高度的关注。通过对心理控制源等方面的概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其主要来源于社会学习理论,不仅可以解释部分人群能够积极、主动应对困难处境的相关原因,还可以对时常表现出消极状态的人群特点加以分析。其中,对于心理控制源倾向来说,与个体的心理健康之间有着直接联系,并且成为了多数临床研究阶段的重点关注内容。社会环境建设与大众的生命健康安全有着直接关系,社会心理刺激对大众的精神和机体健康有着紧密的联系,基于社会心理刺激对大众身心健康所带来的影响具有复杂化的特点,且整体过程较为繁杂,个体的心理健康不仅与社会心理刺激的强度、频率和整体所持续的时间有关,与此同时还受到了多种不同因素调节作用的影响。

二、探究的方法

对于内外控制量表来说,主要是针对个体的实际情况,反映个体的控制感倾向。如果个体的总体得分普遍较低时,那么则可以表明个体的控制感倾向属于内控倾向,而得分越高时则属于外控倾向。选取一定数量的被测试者,并展开问卷调查,主要所使用的测量工具为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并且包含了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的利用程度以及总体的社会支持等四个方面的内容。通过对心理健康调查表的分析,可以看出其中包含了症状自评量表、总体幸福感量表以及幸福度量表等三方面的内容。在分析幸福度量表的过程中,包含了正性情感、负性情感、正性体验、负性体验和总体幸福度等五个方面的内容。当被测试者在体验并完成问卷调查活动之后,可以对实际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并采用SPSS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对于总体幸福感量表来说,主要是针对总体的幸福感进行评定,当幸福感得分越高时,那么可以表明个体的幸福程度普遍较高。

三、探究结果

(一)不同程度的社会支持和心理控制感对个体心理健康水平所造成的影响。为了能够对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感对心理健康水平所造成的影响予以深入分析,需要设置外控组以及内控组进行对比,从而结合此类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结合相关对比结果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社会支持和心理控制感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高社会支持者来说,其自身的正性情感和总体幸福感程度相对较高,并且普遍高于低社会支持者所呈现出的正性情感和总体幸福感程度。同时,还需要结合社会支持量表和心理控制感量表等方面的内容,根据此类表格的总分分布情况,在两项表格当中选取27%的数据,并采取分组的形式,将其划分成为高社会支持和低社会知识等两种不同的组别。另外,结合个体的心理控制感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外控的个体来说,其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内控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幸福度量表以及总体幸福感量表相关得分普遍较低,而外控个体的症状自评量表得分普遍较高,且差异达到了显著的水平(P <0.001)。不仅如此,高社会支持者的心理状态普遍较为良好,且相关心理症状问题明显少于低社会支持者的心理症状问题(P <0.001)。

(二)对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感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合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感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结果进行探究可以发现,对于社会支持来说,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当个体所收获的社会支持越多时,那么其自身的正性生活体验以及正性情感则会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个体的负性情感和负性体验也会随之减少,从而提高了总体的幸福感程度,实现了对心理障碍症状的有效规避。不仅如此,心理控制感与心理健康状态之间呈现出了负相关的联系,当个体的外控倾向较为明显时,可以看出个体的正性生活体验和正性情感普遍较少,那么此时个体的负性情感和负性体验则会逐步增多。通过对总体幸福感程度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个体的总体幸福感相对较低,此时个体的心理障碍等症状和问题则会逐渐提升。

(三)分析社会支持与心理控制感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社会支持网络体系的建立,并在此基础上会采取各不相同的态度,而此类变化情况则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对于个体的心理控制感来说,会对个人在面对困难时的心理状态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正向影响的支撑作用下,使个体在面对困难时更加愿意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及时地解决实际问题。为此,需要对心理控制感与社会支持体系之间的关系予以分析,保障分析结果的全面性,將被测试组划分成为内控和外控等两种不同的组别,再对其中的个体社会支持得分情况进行比较,从全方位的角度对最终的比较结果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个体的控制感会对社会支持造成一定的影响,而对于不同的控制倾向来说,所得到的社会支持也有所不同,并且包含了主观和客观等两方面的内容,各支持利用度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化特点(P <0.001)。

四、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感以及心里健康关系的分析

(一)心理控制感的相关定义。在解释心理控制的过程中,可以找出部分人群在面对困难处境的过程中,能够展现出积极、愉快以及主动等心态的具体原因,且部分人群表现出消极态度的相关因素,从而所形成的假想内心状态。对于部分理论来说,对外在的控制做出了明确的定义,其认为结局并不是由个人的努力所决定,从而形成了普遍的信念,而内在控制则在通常情况下,认为事情的结局与个人的努力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另外,还有一部分心理控制感定义是将个体所持有的因果模型进行分析,从而找出了个体在应对事件过程中成功和失败的具体原因。心理控制源主要来源于社会学习理论,在相关理论体系当中,将心理控制源作为了与个人性格行动和事件结局等相关因素,相关的泛性化内容对于部分个体来说,事情的最终结果与个体所付出的努力具有紧密联系,但此类人员在从事较为重要的工作和业务时,其自身会尽最大程度发挥自身的才能和优势。

(二)心理控制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对部分研究报告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对于高自我控制感的个体来说,并不能够在持续的生活过程中减低压力。对于在日常生活当中认为世界、生活属于可控性物质的人群来说,若遭遇突发性或者不可控性的事件时,则会引发此类人群的脆弱情感。除此之外,通过对将外在控制感作为重点研究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在通常情况下会将相关事物的发展作为既定的程序,若发生不可控的事件时不仅会引发失败,还会带来负向的情感体验。通过对相关文献当中关于控制感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等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将其大致划分成为两条不同的线索,一方面集中在内在或者自我的控制感,而另一方面则将外在控制感作为了重点内容。对于集中于内在或者自我控制感的研究过程当中,通常认为内在或者自我控制感的获得感是由成功对压力的调节所获得,使成功调节成为了内在控制感获得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并通过自我控制降低了个体主觀所带来的压力感受。为此,在部分情况下,当个体存在外在控制感时,相较于存在内在控制感的个体来说,前者对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有着较大的益处。对于部分研究来说,若长期不存在不可控、失败情况的同时,那么个体则能够相信个人控制虽然具有有限性的特点,但仍然有益于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通过对外在的控制感进行分析,若过于相信外在控制,那么则会削弱个体的自信意识,从而使其丧失了发展的动力,并且可能会错失能够准确把控的机遇和机会,从而加重了个体的负面心理感受。

(三)心理控制感的分类。将心理控制感划分成为了内控和外控等两种不同的类型,对于内控型的个体来说,在从事各类事件的过程中,通常是基于自身的努力,且认为最终的成功和成果通常来源于个体的努力和自身的能力,而导致失败的原因则是由于自身的疏忽或者是由于自身能力不够充足所造成。为此,对于内控类型的个体来说,其自身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对有价值的目标进行追求,并保持了积极向上的态度,将自身的态度与价值目标进行有效联系,从而充分地体现了社会活动、信息、搜索、警觉以及幸福感等多种不同的方面。然而,部分人群自身认为受到了生活的限制,并且存在一定程度的外界力量,对自身的生活轨迹和命运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并在祈祷和救济的过程当中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消极的态度将最终的成果与期望目标进行联系。此类人群则可以被划分成为外控型,对于外控型的个体来说,在行使各类事物的过程中,通常是将最终的成功划分成为了幸运主导,此类人群的正向情感普遍较少,且内心的负性情感相对较多,从而提高了精神症状的发生几率,降低了其自身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

五、结论

对于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关系有着大量的研究和论证,将社会支持作为影响个体应激反应的中介变量,并且属于反应结果分析阶段的重点内容。在一般情况下,由于受到了社会支持的影响,能够达到减轻个体应激反应的效果,并与个体的应激反应情况下所存在的身心反应有相关联系。在研究主观幸福感的心理动力学机制的过程中,彰显出了社会心理因素的重要影响与作用,且社会心理学概念中的应激、社会支持、内外控制感以及角色扮演等方面的内容,都与主观幸福感有着直接的联系。在分析幸福度量表的过程中,主要侧重于对情感的研究,而总体幸福感量表则更注重个体的认知成分研究,症状自评量表通过对个体心理状态的合理评定,在实际的评定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为了能够加深对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等方面关系的理解与认识,需要通过对被测试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分析,将主观幸福感和心理症状包含在内。其中,对于主观幸福感来说,能够充分地反映出社会个体在生活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生活质量,从而反映出个体的心理学参数,进一步彰显出了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于社会支持和心理控制感等两方面的内容来说,属于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中介因素,通过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采取有效的个体心理健康维护办法,避免个体心理障碍问题的产生,从而彰显出了心理机制的重要作用。通过对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感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关系进行研究,可以看出社会支持水平的变化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造成直接影响,当社会知识水平普遍较高时,那么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则会随之升高,且带动了主观幸福长度的提升,进一步稳定了个体的心理症状。

参考文献:

[1]陈学彬.心理控制源、自尊、人格及应对方式与医学新生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7.54.

[2]林洁.福州市硕士毕业生择业焦虑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65.

[3]王国诚.高职大学生的自我和谐与人格、自尊、社会支持及心理控制源关系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9.59.

[4]李媛媛.大学生心理控制源、学习规范意识与专业承诺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111.

[5]张若麟.大学生学习压力与学习倦怠的关系:控制感的调节作用[D].湖南师范大学,2016.

[6]马琳慧.灾区教师控制策略选择偏好对其社会适应性的影响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70.

[7]虞小雪.大学生自我和谐、心理控制感、社会支持与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D].湖北大学,2010.38.

作者简介:

丁可(1992年-),女,汉族,河南信阳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社会心理、未成年犯罪心理。

田飞(1985年-),女,汉族,河南南阳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文化与社会心理学、集群行为。

猜你喜欢

社会支持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职高生家庭教养方式、社会支持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脑卒中患者家庭照顾者的照护负担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
社会支持与员工工作满意度的相关关系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感恩、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一课》中教师娜迪亚悲剧形象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