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科翻译专业在“中国近现代史”课程中使用双语教学的必要性研究

2021-04-13刘懿筠钟梓晴李春晓何伊琪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33期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双语教学可行性

刘懿筠 钟梓晴 李春晓 何伊琪

【摘要】本项目以教育部所下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1]中“结合专业特色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方向为出发点,通过问卷调查并对问卷数据进行研究分析、采访相关专家并对访谈结果整理分析的方式,本项目目的在于提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翻译专业学生的翻译技巧以及消除翻译专业学生“本国文化失语症”[2]的现象(即无法很好地使用本国的文论话语解释本国文化以及一些文化事件)。该项目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为例,深入探讨该校翻译专业采用“中国近现代史”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为双语教学在我国的推广提供数据和经验。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  双语教学  翻译专业  必要性  可行性

【基金项目】本科高校翻译专业在“中国近现代史”课程中使用双语教学的必要性研究——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为例,项目号为2020XJ36,此项目为“2020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3-0016-02

1.引言

随着本科高校“中国近现代史”课程的重要性逐步提升,以及教育部所下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贯彻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等提出的要求,将思政元素融入翻译专业课程的举动刻不容缓。在翻译专业开设双语教学的中国近现代史课程将有助于培养适应全球化的英语人才,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专业领域的发展[3]。中英双语在这一课程里的应用可以提升学生双语转换能力,从而达到提升翻译能力的效果。此外,中国近现代史涉及到的专业知识及历史背景有助于增进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正确认识及认同感,为讲好中国故事打好基础。因此,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翻译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将思政元素融入该校侧重的语言培养中的可行性、必要性以及实施模式,是本项目研究的重点。

2.调研设计

为该项目更好的落实,我们对双语教学涉及的对象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了南国商学院17、18、19级翻译专业学生对该项目实施的需求与态度,以及对项目实施的具体形式的期望。问卷共收回174份。结果数据显示,54.59%的調研对象曾接触过中英双语教学模式,其占比超过总调研对象一半,由此可推测,中英双语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群体而言不是新事物。除此之外,不论是否接触过中英双语模式课堂,90.23%的受访学生表示对于该课堂模式感兴趣,仅有9.77%的学生表示不感兴趣或不愿意再接触。可见绝大部分受访学生对于中英双语模式课堂的接受度高,该结果有利于本项目对于中国近现代史中英双语课程的可行性进行下一步探索。

第二部分则是通过访谈教师的形式,就项目的实施必要性、实施阻力、实施具体形式以及预计实施效果进行探讨。受访教师分属于语言类与思政类,其中来自英语语言文化学院英语系及翻译系的教师共5名,来自管理学院的教师2名。通过对文字材料的整理,结果显示,语言类的教师,从解决文化失语症的角度上来说,总体赞同此课程实施的必要性,都在一定程度上认可此课程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效用,但也对此课程的具体实施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且认为教师和学生本身的知识储备量、要求的授课难度、教材编写的合理性等都对课程开展产生影响。这也与学者邓娜的想法不谋而合,即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媒介,也是双语教学实施效果的关键因素[4]。

3.课程实施的模式及方法

3.1 教学目的

站在本校的角度,结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的外语特色,以本校为例,探索本科高校翻译专业在“中国近现代史”课程中使用双语教学的预期效果[5]。站在国家的角度,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全面推进,思政课程在高校教学效果的进一步增强,以及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文化自信”呼吁的响应,这些都能有效解决我国在对外话语体系方面常处于劣势的问题,该课程可以让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了解更加透彻,并传播好中国声音。

3.2 结合调研设计结果分析课程实施模式及方法

就本项目如何结合本校学情落实对教师进行访谈,其汇总如下:

来自管理学院2名教师:

·应当形成一整套的双语教学模式机制,包括师资配备机制、继续教育机制、科学评价机制。

·设为院系选修课,形成教学团队,进行专题化教学。

来自英语语言文化学院英语系及翻译系共5名教师:

·两个思考方向:其一,针对性培养该课程的师资(充分掌握中国近代史专业性知识以及具备较高的语言以及翻译能力,可以对专有名词进行精准翻译);其二,利用现有师资,语言类老师与思政类老师共享资源,进行联合授课。

·增设为专业选修课,也可以作为一门试点课,授课老师基于自身知识开讲。

·设为通选课,可行性较强;另外,可以作为一个试点课充分了解学生上课意愿再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差异度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协调不同学院的人员安排,联合授课,即思政课教师负责基于史实的拓展和延伸,语言类教师负责信息的准确传递。

(1)课程类型:院系选修课;考查课(可以先作为试点课程实行)

根据访谈结果,鉴于该课程设计处于初始阶段,考虑到翻译专业学生现有的专业课程以及学分安排较为饱和,我们将围绕中国近现代史思政课程内容双语教学模式的构想,设计为本校英语语言文化学院翻译专业学生特有的院系选修课,如此一来,既不会打乱翻译学生原有的课程安排,使得学生拥有自主选择的机会,也允许了授课老师以及学生与该新兴课程的磨合,同时也为该课程的落地实验和后续开发提供一定参考价值。此外,该选修课也应设计为考查课,即不采取期末试卷的考核模式,由授课教师自主决定考核方法。处于试行阶段的课程应尽量降低考核要求水平。

(2)课程对象:供本校大一、大二、大三年级翻译专业学生选课

考虑到大四学生已經完成所有思政课程学习,而该选修课的设计建立在不干涉学生原有思政课程安排的基础之上,且与原有的思政课程同时进行效果更佳,故该课程设计的开放对象不考虑大四学生。

(3)课时安排:一周两节(共80分钟)

(4)课程中英文占比:中文多于英文(结合问卷调查结果,见图1。)

(5)学分认定:按照本校选修课标准,2学分一学期,不影响翻译专业学生专业课学分总数。

(6)教师分配:主要由翻译专业语言类教师担任,需要思政老师提供相关资料,如“中国近现代史”思政课程课件等教学内容,以方便语言类教师进行标准化备课。

(7)教材安排: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基准,由语言类老师选取重要内容(建议和思政教师形成教学队伍,共同开会形成教案),开设专题教学。

(8)考试形式:平时成绩50%+期末成绩50%。由于该课程较新,教师与学生尚处于摸索阶段,建议前期放松课程的考核门槛,便于课程起步。平时成绩包括学生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期末考试形式可参考论文写作(对某一历史事件的英语评述等)、课堂展示(让学生自行讲述某一历史事件,或对其进行评论)。

随着当代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关于本国文化的对外传播的必要性也日益加强,“本国文化失语症”的解决不容小觑。从时代紧迫性来看,“中国近代史双语课程”是必不可少的。从师生接受度来看,它的可执行性又是较高的。总而言之,为了更响亮的发出专属的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中国近代史双语教学”的实施必不可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2020-06-01/2021-08-06.

[2]郭彩霞.对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 前沿,2007(5):67-69.

[3]晋建秀,陈艳峰.高校双语教学现状与实践探析 [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2):288-290.

[4]邓娜.双语教学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可行性研究 [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4):25-26.

[5]袁芳.试析外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地位与作用 [J]. 外语教学,2006(5):67-70.

[6]杨东益.高职英语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探索[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20(18): 84-87.

猜你喜欢

中国近代史双语教学可行性
浅析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
浅论义和团运动的性质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式教学的思考与实施
面向不同对象的双语教学探索
Seminar教学法在护理学基础双语教学中的实践
PPP物有所值论证(VFM)的可行性思考
自由选择医保可行性多大?
HDL-C,LDL-C,CK-MB和RBP使用朗道质控品作为室内质控品的可行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