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义视角下的转喻翻译研究
2021-04-12罗月华
罗月华
内容摘要:认知语言学从认知角度对转喻所做的理论分析为转喻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认为转喻作为一种思维、认知和概念化方式普遍存在于现代语言当中。本文从认知语义视角出发,探讨现代语言所呈现的转喻翻译现象,并从转喻的认知概念出发,探讨转喻的指导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转喻 翻译
一.引言
认知语言学领域长期以来都关注隐喻研究,近年来各研究者开始关注转喻。相关研究表明,人类思维、人类行为以及人类语言所依赖的概念系统都具有转喻性。传统的转喻与翻译研究侧重对源语文本的转喻表达进行研究,进而在目的语中寻找与之相呼应的表达形式,这类研究倾向于把转喻作为具体的语言表达形式进行探讨。
然而,认知科学的发展引发了转喻研究的认知转向,转喻研究因此获得了新的理论研究视角,许多语言学家开始尝试使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来探讨转喻翻译的实际问题。不仅国内外各大文学作品常出现转喻现象,日常语言表达中也存在着各种形式的转喻,例如:“fill up the car” “be fond of bottle” “lazy bone”分别对应汉语中的“加满油箱” “贪杯” “懒汉”。以往学者尝试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来解决转喻翻译的实际问题,但对转喻在翻译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依然缺乏深入的研究。本文拟在以往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对转喻的认知含义进行总结,并尝试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对转喻翻译的认知基础进行研究,并引入相关案例进行论证,希望能够充盈相对稀缺的转喻翻译研究语料库。
二.转喻的认知含义与转喻翻译
传统语言学认为,转喻是一种语言层面上本体和喻体时间替代关系的修辞格,但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作为修辞手段的同时,还植根于人类思维方式当中,比如,在日常语言表达中,一个人会因为头大而被称为 “大头”;国家的首都是其政府所在地,因此首都常用于指代政府。从语用角度看,转喻还使得语言交际的信息得以实现最大化,日常交际中,人们总希望用尽可能少的词汇来传达尽可能丰富的信息,因此说话者往往会选用易感知的话语来进行信息传递。例如,“talk between Beijing and Russia”, 用地点指代机构,使得转喻的经济原则和信息最大化原则得以有效发挥。
三.案例分析
转喻翻译是对原文中的转喻表达进行的翻译。本部分的内容包括:原文有转喻,译文再现源语中的转喻;原文有转喻,译文转换为目的语的转喻;原文有转喻,译文舍弃转喻。以下将针对这三方面内容进行探讨:
3.1原文存在转喻,译文对转喻进行再现
翻译是语言交流的桥梁,在翻译过程中,实现语言的平等地位十分重要,同理,转喻翻译最理想的状态是实现源语与目的语转喻表达方式的一致性。例如“投笔从戎”,由于人类在某种程度上其经历是相通的,在英语中也存在“投笔从戎”的类似表达,即“throw away the pen and take up the sword” ,因此在翻译“投笔从戎”一词时,直接采取直译即可。目的语种可以找寻到对应的转喻修辞,得以再现原文的语言魅力和语境效果,原文铿锵有力的语言效果得以有效发挥。“I have nothing to offer but blood, toil, tears and sweat”,此句出自英国前著名首相丘吉尔,该句话广为传颂,表明了丘吉尔为英国民众奉献自我的强大决心,包含着丰富的语言魅力。该句话中“blood” “toil” “tears” “sweat”属于具体代抽象的转喻表达,此处依然采取直译的方法,将其处理为“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保留了原文撼动人心的语言特色,将丘吉尔带领人民奋勇抗争抵抗法西斯的斗志和勇气展现得淋漓尽致。再比如“gnaw your bones”一词出自劳伦斯的代表作《恋爱中的女人》,也属转喻用法,翻译为“啃人的骨头”,用这种方式转喻“烦扰或折磨人”的结果。
3.2原文有转喻,译文转换为目的语的转喻方式
转喻的解读是受话人将喻体与它所转喻的对象联系起来的关联行为,能否指向特定对象跟喻体在某一文化和语境中的显著密切相关。转喻的应用在一种文化中显著度高,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显著度较低,对转喻的解读因此也会比较困难。
虽然语言文化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转喻形式,但是有时由于人类相似的思想观念与生活经历,不同的转喻表达却往往传达着同样的思想。为提高译文在目的语受众中的可接受度,可采用转换喻体的方法,即:把源语中的转喻译为能够引起目的语受众相同心理反应的转喻结构,例如“All the people rolled up their sleeve for battle” ,英语中“roll up sleeves(撸起袖子)”与汉语中的“摩拳擦掌”均为转喻结构,用准备展开行动时的动作指代人们跃跃欲试的心情。相比于“撸起袖子”“摩拳擦掌”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因此,译文转换为了目的语中的转喻,将其译为“所有人都摩拳擦掌”。再比如“quarrel with my bread and butter”一句,“bread and butter”體现了部分代整体的转喻模式,用“面包和黄油”代替“谋生手段”,可以译为“饭碗”,因为饭碗在汉语文化中就具有“谋生技能,工作”的含义。“quarrel with bread and butter”与汉语中的“砸饭碗”含义相同,两种不同的转喻方式和喻体分别指代相同的内容,意为“丢了工作”。因此“quarrel with bread and butter” 可以译为“砸饭碗”。再比如,“The boy has less grammar than the girl”一句,原句中用“grammar”一词属于部分代替整体的转喻,结合自身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可以翻译为“肚子里的墨水”,均可以用来指代“文化”。
3.3原文有转喻,译文舍弃转喻表达方式
由于中外两国人民生活背景的不同,语言表达习惯也会有所不同,因此,中英两种语言在转喻用法上也存在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意译的方式,舍弃源语喻体,以达到流畅传递源语信息的目的。 例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由于英汉语言的差异,在英语中难以找到对应的转喻形式,因此此处采取舍弃源语中喻体的方式,将目的语直接译出,将译文处理为“we should respect other old people the same way as we do our own, and love other children the same way as we do our own”以便目的语受众理解。再例如,“born with a Cadillac in your mouth” 用豪车品牌凯迪拉克指代富裕的生活。如果保留原文的转喻,译文容易拖沓冗长,此处同样应舍弃该转喻喻体,翻译为“你生于富贵人家”。再比如,“靠山吃山”,“Those living on a mountain live off the mountain”源语为汉语谚语,其中的转喻手法“吃山”就字面含义而言十分令人费解,可以解读为“依靠山上的资源生存”,因此这属于省略形式代替完整形式的概念转喻,由于两种语言转喻形式的不对称,难以找到合适的转喻手法,因此采取意译的方式舍弃源语喻体。
四.总结
本文探讨了转喻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作用,认为翻译是具有转喻性的认知活动,翻译过程中对文本的理解和表达都体现了转喻的认知机制;同时,基于转喻是一种翻译策略这一理念,本文从转喻的视角引入例句对转喻翻译进行了探讨,认为转喻翻译应尽可能在保持原文转喻特征的基础上将信息传达给目的语读者,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尽可能在目的语中找到类似的转喻结构,以实现源语和目的语认知的和谐统一,从而作答程度发挥两种语言的魅力。转喻的使用,让不同语言实现同等意义转换成为了可能,对于宣介中国文化和学习外国文化具有重要作用。认知语言学为转喻翻译提供了理论基础,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尽其所能处理好源语作者、译者本身以及读者的关系,以实现 “语言-翻译-认知-世界”的良性互动,综上所述,转喻和翻译的关系不仅局限于语言层面的转换,更体现了一种认知关系的对应,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灵活采用多种有效的翻译方法,以实现源语和目的语的最佳对应。
参考文献
[1]Evans, V. & M. Green. Cognitive Linguistics:An introduction [M].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6.
[2]Lakoff, G. & M. Johnson. 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3]盧卫中.转喻的理解与翻译[J].中国翻译,2011(2) : 64-67.
[4]邱文生.认知视野下的翻译研究[M]. 厦门: 厦门大学 出版社,2010.
[5]谭业升. 转喻的图式-例示与翻译的认知路径[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6):465-471.
[6]王宏. 《梦溪笔谈》译本翻译策略研究[J]. 上海翻译, 2010(1): 22
[7]王寅.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J]. 中国翻译,2005(5):15-19.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