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读者反应理论解读凯特·肖班的小说《暴风雨》

2021-04-12王克校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暴风雨主题

王克校

内容摘要:《暴风雨》是凯特·肖班的短篇小说。自1969年出版以来,国内外学者都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暴风雨》的主题,认为该小说的主题是女性意识的觉醒。但尚未有学者从读者反应理论的角度来分析其主题的多样性。因此,本文从读者反应理论的角度分析《暴风雨》中暗示、意象等写作技巧,探讨文本的不确定性,从而揭露出其主题的不确定性,最终得出该小说如此受欢迎的原因,即文本的不确定性创造了文本内涵的丰富性。

关键词:《暴风雨》主题 读者反应理论

《暴风雨》是美国20世纪女性作家凯特·肖班的短篇小说,它讲述了一对已婚男女在暴风雨中发生了婚外情的故事。本文将从读者反应理论的角度分析《暴风雨》主题的不确定性,认为《暴风雨》不仅是一部关于女性意识的觉醒的小说,还是一部歌颂人类原始欲望和本性的小说,更是一部描写了两个情人犯下的原罪的小说。

读者反应理论是20世纪60至70年代在美国发展起来的一个文学流派,它完全挑战了传统意义上单纯对文学文本和作者意图的关注。文本的读者得到了强调,并且它认为在文本意义的塑造上,读者的作用和文本相同甚至在一定意义上超过文本本身,在不同程度上不同的读者有助于创造文本的意义。正如伊瑟尔而言,“任何有关文学文本的理论,如果不引进读者,都不会取得长足的发展。”(伊瑟尔43)

一.作者创作背景

读者反应理论认为文本的解读离不开作者。从作者的创作角度来看,《暴风雨》既被看作是一部描写女性意识觉醒的小说,也被视为一本谴责两个已婚男女犯下原罪的小说。

首先,暴风雨被视为一本谴责两个已婚男女犯下原罪的小说。《暴风雨》虽然于1969年出版,但是写于1898年,小说故事背景亦是19世纪的美国南方。19世纪的美国是个典型的父权社会,“到19世纪中叶,美国妇女仍然没有选举权,婚后无权控制自己或子女的财产、不能立遗嘱,在未经丈夫许可的情况下,也不能签署法律文件或提出诉讼,她的地位只相当于一个未成年人或是奴隶。”(金莉63)《暴风雨》讲述了一对已婚男女在暴风雨中发生了婚外情的故事。婚外情在传统的价值标准里,是不道德的行为,应该受到处罚。在19世纪的美国社会,维多利亚式的卡尔文主义长老教会思想统治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并且大肆宣扬的主张是,“一个正派的女人是没有性感觉的,孕育孩子是女人唯一的性表现,有展现性欲的倾向的女人是不正常和不道德的。”(叶萍177)

然而,从读者反应理论的角度来看,《暴风雨》也被视为是一部关于女性意识觉醒的小说。小说的写作时间—1898年,正好处于第一次美国女权运动。“美国女权运动兴起于19世纪40年代,其标志位1848年在纽约州的塞尼卡富尔斯(Seneca Falls)召开的没过第一次妇女大会。”(金莉63)这次妇女大会吹响了美国妇女争取平等权利的政治斗争的号角,并且在经过72年的不懈斗争之后,美国妇女从此获得了投票选举权。

作者凯特·肖班(1850-1904)的一生都不可避免地受到美国第一次女权运动的影响,并且通过写作的方式参与其中。“19世纪的美国社会提倡的是一种三从四德的女性价值观”(金莉69),要求女性扮演妻子和母亲的角色。“凯特·肖班发表于19世纪末的小说《觉醒》里的女主人公在反省了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意义之后,走上了一条反叛的道路。肖班在这部描绘了女性意识觉醒的小说出版后遭受声讨,但这部作品如今已被视为美国女权主义文学的先锋之作。”(金莉69)《暴风雨》的女主人公也被要求在家庭安心地扮演妻子和母亲的角色,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使她做出了被当时社会视为离经叛道的事情。因此,《暴风雨》表现了作者赞扬和鼓励女性反抗父权社会的压迫,勇敢地追求自身的幸福。

二.典型意象内涵的多样性

暴风雨不仅作为小说的标题,且小说中频繁出现,推动了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是典型的意象。因此,笔者将从读者反应理论的角度,通过分析典型意象暴风雨暗含意义的多样性,揭露出小说主题的多样性。

首先,小说的标题是《暴风雨》,故事的发生背景也在一个暴风雨的天气中。在19世纪的南方,暴风雨天气频繁出现且来势凶猛,肆虐狂妄,对人类生活造成极强的破坏。小说中,暴风雨不仅给村庄带来了破坏,也给凯丽斯塔的婚姻带来了不幸。暴风雨是故事发生的源头,它的来临,阻拦了波比诺特和比比回家的步伐,将他们困在远离家的小卖部中,从而给凯丽斯塔和前来避雨的阿尔西创造了发生婚外情的机会,对凯丽斯塔和波比诺特的婚姻造成了破坏。因此,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两个已婚的旧情人所犯下的原罪。

其次,著名文学评论家威尔逊认为,“暴风雨”这个标题会让人想到性和激情(sexual energy and passion)(叶萍177)。“暴风雨寓意着凯丽斯塔和旧情人邂逅时的情感肉欲。随着屋外暴风雨的来袭,屋内的两个旧情人之间的情感也不断升温,风雨呼啸之时,正是他两迷魂癫狂之际。整个过程与自然界中的暴风雨同起伏,共涨落。”(叶萍177) 而“激情”(passion)这个词在小说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在阿尔西为了安抚凯丽斯塔而拥抱她时,两人同时想起了曾经在一起的美好时光,点燃了两人之间的激情。第二次出现在两人发生关系的过程中,作者写道:“她的激情充沛且丰富,没有任何隐瞒或诡计,就像一簇白色的火焰。”(肖班260)凯丽斯塔饱满的激情就像一团燃烧的白色火焰,吸引着阿尔西,于是两人在暴风雨中共同探索人类最原始的本能。因此,这篇小说描写了人类原始欲望的释放。

最后,《暴风雨》也被视为一部歌颂女性意识觉醒的小說。暴风雨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凯丽斯塔的婚外情创造了机会,不仅掩盖了婚外情的痕迹,也为凯丽斯塔提供了安全的港湾,使她暂时忘却19世纪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束缚,释放自己的天性。而克拉瑞希收到丈夫阿尔西的信后的描写也暗示了小说主题。虽然她深爱着她的丈夫,但是在他们的婚姻生活中,却未感受到自由。从克拉瑞希渴望回娘家重温少女时代自由可以看出其对自由的勇敢追求,这体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

三.语言的模棱两可性

在读者反应理论看来,小说的意义创造于读者和文本之间。“读者反应批评反对那种认为意义生来就完整地、独立地存在于文学文本中的说法。”(陈太胜160)而《暴风雨》中凯特·肖班特意使语言模棱两可,给读者对文本的解读创造了大量的空间,从而达到文本主题多样化的效果。

首先,小说中对凯丽斯塔和阿尔西的婚外情的描写,尤其是凯丽斯塔的皮肤描写,充满了模棱两可性。作者运用了白色这个颜色来塑造凯丽斯塔的形象,如:她躺在白色大床上,身上套着白色的外套,露出大片白皙的颈脖,整个画面就像“一朵沐浴在阳光中奶白色的百合花,渴望向大自然散发诱人的花香”(肖班259)。在西方传统文化中,用白色形容女性一般都是形容她纯洁无瑕。此时,凯丽斯塔正在享受着她“与生俱来的权利”(肖班259)。而在这过程中,作者并没有使用贬义词,而是采用大量的褒义词。用象征纯洁美好的白色来修饰凯丽斯塔此时的身体状态可以看出作者对这段婚外情持支持的态度,认为这是女性的权利,她冲破了当时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束缚,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此处对性的过程、体验作了大胆的描写。凯丽斯塔在这个过程中“愉悦地颤抖着”(肖班260)的身体,以及“笑的很大声”(肖班260)看出她身体原始欲望得到了释放。而文中将凯丽斯塔比作“一朵沐浴在阳光中的奶白色的百合花,渴望着向大自然散发诱人的花香”(肖班259),视觉与嗅觉的结合以及“沐浴”、“渴望”、“诱人的”(肖班259)等词语都使这个画面充满了浓浓的情欲,最后“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幕幕如诗如画,令人遐思而又情感共鸣的、健康的两性欢爱的场景”(叶萍177)。在两人的结合中,没有任何的阻碍,两人在暴风雨塑造的自然保护下,不考虑道德的约束,只跟着自己的内心和欲望,进行人类最原始的本能。

接着,在小说的结尾部分,作者写道:“所以,暴风雨过去了,每个人都快乐。”(肖班261)这句话具有很强的模棱两可性,不同的读者可以解读出不同的内涵。第一层解读是,这一行为并没有遭到谴责,反而暗示婚外情是一件好事。因为在暴风雨过后,即使发生了插曲,但所有人都获得了快乐。两人的婚外情并不以彼此的婚姻为代价,两人都各自回到自己原来的生活轨道。因此,这只是一个人类原始欲望的释放的故事。第二层解读是这是个描写女性意识觉醒的故事。“每个人都快乐”说明文中出现的所有人物,在暴风雨过后,都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快乐。凯丽斯塔获得了身体和心灵的愉悦,克拉瑞希可以重温少女时代的自由时光。两位女主人公都渴望追求自由,远离家庭寻找自己的一片天地,摆脱当时男权社会为女性塑造的家庭主妇的刻板角色,也为自己能获得身体上和心灵上的自由感到愉悦,此处可看出小说中她们女性意识的觉醒。

四.结论

读者反应理论认为对于同一个文本,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理解,这造就了文本内涵的丰富性。通过分析作者创作背景的多种解读,暴风雨典型意象的内涵的多样性以及小说中语言的模棱两可性,《暴风雨》的主题既是女性意识觉醒,又是人类原始欲望和原罪。凯特·肖班故意將小说的主题模糊化,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吸引读者加入文本的意义生成中,丰富了主题的内涵,使该小说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陈太胜.《20世纪西方文论新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60页.

[2]金莉.《美国女权运动、女性文学、女权批评》,载《美国研究》2009年第1期,第63-69页.

[3]凯特·肖班.《暴风雨》,收入邵锦娣、白劲鹏编著《文学导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57-261页.

[4]沃尔夫冈·伊瑟尔.《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周宁、金元浦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43页.

[5]叶萍.《揭开性的神秘面纱——评凯特·肖邦遗作〈暴风雨〉》,载《时代文学》(下半月)2012年第2期,第176-177页.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猜你喜欢

暴风雨主题
今夜没有暴风雨
The Storm暴风雨
暴风雨中的集训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猛烈的暴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