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爱情诗
2021-04-12彭鼎文
彭鼎文
内容摘要:诗经学在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近百年现代诗经学,是对传统诗经学的传承、革新和发展,完成了《诗经》研究的一次重要转型,从观念到方法,都发生了质的飞跃。爱情主题是中国文学中最古老的主题之一。开辟中国文学浪漫主义先河的《诗经》,其爱情诗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令人赏心悦目。这些诗对男女间的相会,追求,爱慕,思念等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或惟妙惟肖地刻画了男女相恋时的心情神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他们的心理活动,呈现出一幅幅或真实没号,或淳朴古拙,或哀婉动人的民情风习图。本文着重从爱情诗中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诗经》 爱情诗 思想内容 修辞手法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诗三百”,共有305篇,全书收集了周朝初期至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的作品。《诗经》中的作品,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周朝初期至春秋中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诗经》可以说是一轴巨幅画卷,现象地表现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风土民情等等。《诗经》的产生,不仅记录了过去,也影响着之后中国的方方面面。
其中描写爱情的诗篇占了很大的比重。《诗经》中的爱情诗,有的清纯而自然,有的热烈而浪漫,但也会有“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诀恋及婚姻不幸的痛苦哀怨。
一.《诗经》中爱情诗的思想内容
诗经中关于爱情的诗歌,据我粗略统计大概有44首,有的清纯而自然,有的热烈而浪漫,但也会有“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诀恋及婚姻不幸的痛苦哀怨。描写了爱情和婚姻生活的方方面面,概括起来,主要分为以下6类。
1.相遇相知
《卫风·木瓜》是现今传诵最广的《诗经》名篇之一。旧说:“齐桓公救卫,卫人思报作此诗”,毫无根据。此诗实际是一首男女互赠的定情诗,意思也较为简单,相知之后,私定终生,便互送定情信物。
《郑风·有女同车》说的是贵族男女的相爱故事,两人在车中相遇,男方看中的姜家大姑娘,不仅容貌美丽,而且品德美好,是看中的好对象。
《郑风·溱洧》则描写了一群青年男女相聚,趁着聚会表达爱意的热烈场面。
《国风·郑风·萚兮》中描写了秋天来了,落叶缤纷,在金风中飘舞。这是他们唱歌的环境与时间。姑娘率先唱起山歌,引得小伙子来应和合唱,犹如现在少数民族的定情山歌。
2.追求爱情
《陈风·东门之池》以男性的口吻写他追求在东门城外浸麻织布的女子。
《陈风·宛丘》写一个男子爱上一个巫女中的舞女。心里爱慕,却了无希望,诗中充满了失落的惆怅。
《卫风·有狐》写到了年纪没有嫁出去的女子爱上了一个男子,但这个男子无衣无裳,心里忧愁时的内心活动。
《召南·摽有梅》也是描写了梅树的成熟过程,以此起兴,女子青春将逝,闺中待嫁,渴望有人来向她求婚。
《周南·关雎》描写在洲上互相鸣和的雌雄关雎鸟,青年男女由此春心萌动,引发了一位男性对美丽女性的热烈追求。
《周南·汉广》中,四个比喻慨叹自己所思慕的女子可望不可求,男子神魂颠倒的情思就如浩渺、茫茫的江漢之水。诗歌在比喻和暗示中展现了这个痴心男子因思念之深而产生的焦灼急虑、无可奈何的心境,有说不尽的爱慕、烦恼和惆怅。
《秦风·蒹葭》这首传诵度极高的名篇,也是诗人心中思慕某人而不可得的伤感的表达。正因为此篇,后世也常用“伊人”来形容男子的心上人。
3.两情相悦
《邶风·匏有苦叶》描绘了一幅未婚妻在济水边等待未婚夫婿迎娶自己的画面,喜悦与焦急,心情五味杂陈。
《郑风·丰》中描写了当初由于特殊原因未能成婚的姑娘,悔不当初,现在她满心希望男方派车来接她前去成婚。
《郑风·东门之墠》是一首男女唱和的民间恋歌,上章男唱,下章女唱,两情相悦归于好。
《陈风·东门之杨》是一首男女约会但久等不至的诗。诗中描绘了美丽的天空,但是心爱的人却久久未见,主人公的焦灼和惆怅淋漓尽致。
《郑风·子衿》是一首女子思念情人的诗,相约在城楼,男方却久等未至,也未见捎信,焦急万分的心理活动。
《召南·草虫》通过事物的变化,内心的起伏,表达对一位采菜劳动妇女的思念,分离的苦痛尽显。
《邶风·静女》用男子的口吻写秘密幽会,起先是焦急的等候,然后又愉快的约会,最后充满着幸福的回忆。
《郑风·山有扶苏》就是小女子情态,打情骂俏地娇骂爱人。
《召南·野有死麕》描写了男子在外打猎,遇到如花似玉的少女,以“死鹿”为赠,获得少女芳心的美丽故事。
《郑风·风雨》是一首写妻子和丈夫久别重逢的欣喜。“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早晨,苦苦思念丈夫的女子,“既见君子”的喜出望外跃然纸上。
《郑风·野有蔓草》是一首恋歌,写一个露珠未干的早上,一对年轻男女在田间路上意外相遇,相互倾心,欣喜之情难以抑制。
《鄘风·桑中》是一首描写男女约会的情诗。主人公在劳作之时,回想起与姑娘约会的愉快场景,情不自禁唱出此歌。
4.别后相思
《王风·采葛》是一首思念恋人的诗。也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出处,形容有情人分离一刻便无法忍受。
《郑风·狡童》写了一个女子因为男子不和他说话而废寝忘食,心中缠绵纠结痛苦。
《唐风·有杕之杜》则描述了女子看上了男子,希望能够照顾好他,希望他能够来到自己的身边长相厮守。
《陈风·防有鹊巢》中,诗人与情人离开,非常担忧有人离间他和情人的关系。
《陈风·月出》被后人推崇为《诗经》中情诗的杰作,全诗反复咏叹,句句押韵,虽重叠但不显单调,描绘出月下美人的风姿和诗人思念的形象。
《郑风·出其东门》,虽美女如云,但我的心上人只有我的妻子,丈夫用此诗表现出了对妻子的忠贞不二。
《周南·卷耳》第一章是以思念出征的丈夫的女性的视角来描写,后三章则是以出征时久,思家心切的丈夫的视角来写,都表现了强烈的思念之情。
《卫风·伯兮》是一首写妻子思念丈夫远行出征的诗。全诗紧扣一个“思”字,思妇先由夸夫转而引起思夫,又由思夫而无心梳妆到头痛,进而由头痛到患心病,描述步步细致,感情层层加深,情节层层推展,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邶风·简兮》是一首女子热烈歌颂舞师的诗歌,表现了女子对舞师的热烈爱恋与无限的思念。
《齐风·甫田》是写妻子思念远方丈夫的诗,全诗由实转虚,出现幻觉觉得丈夫归来,其思之深可见一斑。
《秦风·晨风》是一首妻子思念丈夫的诗。妻子望穿秋水也不见丈夫归来,只恐“君子”已将她忘个干净。
《陈风·泽陂》这是一位女子或男子在水泽边思念其心上人的情歌。主人公看见池塘边的香蒲、兰草、莲花,便想到自己爱慕的心上人,不禁心烦意乱,情迷神伤,晚上觉也睡不着,于是作此诗。
5.控诉斗争
《郑风·遵大路》是一首被抛弃的妇人的诗歌,男女可能并未正式婚配,但同居多年,男子最终喜新厌旧,抛弃女子,而女子除了作诗控诉,别无他法。
《召南·行露》则是女子控诉一个已经成婚,曾经欺骗过她的男子,用官司坐牢要挟她结婚,作此诗严词拒绝。
《郑风·将仲子》是一个两情相悦,但父母反对的传统恋爱故事,爱与孝的冲突,令主人公痛苦不安。
《王凤·大车》是一首女子热恋情人的诗歌,希望与情人同居,但不知情人何意,不敢鲁莽行事,以此诗表达自己的爱情不渝。
6.觉醒斗争
《娜风·柏幼》当自己的恋爱受到自己的家长的阻挠时,仍能如此坦率熱烈地表白自己内心诚挚的感情,对爱情的追求令人感慨。
《氓·卫风》女子对负心的丈夫下了“判决书”,你不要再想过去的美好爱情生活能再回来,因为你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和你分手算了,表示女子公然决绝之心。
《鄘风·柏舟》则是少女要求自由的婚恋,对“父母之命”的公开反抗。
二.《诗经》中爱情诗的艺术风格
1.细腻美妙的环境描写
《诗经》中爱情诗的环境描写,大多是自然纯朴的,每首诗都注重环境描写,描写的环境来源于大自然,要么是山间溪流,或是村边城旁,都给人一种清晰明快、幽静、安谧的感觉,为恋人创设一个幽雅的相会环境,可谓独具匠心。《陈风·东门之杨》中,在描述久等不至的苦闷之前,先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东门之外风吹树叶沙沙作响,星斗满天。诗运用的并非“兴”语,而是情景如画的“赋”法描摹。这样美丽的景色下面,久等不至,最是郁闷。而《关雎》描写的环境是一条缓缓流动的小河,水中的沙洲,绿树成荫,斑鸠啼鸣,俨然是一幅山水画,美丽的景色里面,也必然有美丽的女子。
《王风·君子于役》的思妇形象,通过一幅黄昏的乡村景象而呈现纸上。“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黄昏的时候,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落日西沉,一个女人站在大路旁遥望远方,家里的鸡群慢慢地走进窝里,远处的大公羊,跷起高高的头,带着羊群向村里走来。一幅“乡村落日”的思妇图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这种浪漫情调的画面几乎在任何一首爱情诗中都能找到,诗人可谓是独具匠心,在欣赏诗的浪漫韵律的同时,也感受着美丽精妙的环境描写,用环境来突出诗人或者主人公的心情,来衬托将要表达的感情。
2.特点鲜明的人物塑造
《诗经》中的爱情诗,擅长于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卫风·氓》中从向往、留恋、抱有幻想,到被男人抛弃,最终惊醒,决绝离开负心男人的女人形象。《关雎》中因“求之不得”而“辗转反侧”的君子形象;《子拎》中因男子不能见女子又不给少女音信而使得少女忧怨苦闷的形象。《东风·豳风》中“睹物伤情”的妇女形象;《周南·卷耳》中借酒消愁,又自我解嘲的思妇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因诗人本身经历、情感等而各不相同,在诗中呈现的角色形象也大不一样。但局限于诗歌的篇幅和语言,无法像现代文学那样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表现的范围只能体现在人物的大略塑造上,但这已经足够成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伟大的开端了。
3.重章叠句的句式特征
在《诗经》的爱情诗中,最重要的句式特征就是,运用了大量的重章叠句,各章词句基本相同,只是更换中间的几个字,反复吟唱。其作用在于深化主题,渲染气氛,加深情感,增强音乐性和节奏感。
《诗经》中的爱情诗,记录了古人的爱情故事,反映了古人对爱情的追求,对婚姻自由的期望,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诗歌永恒的主题。《诗经》以她特殊的艺术风格,细腻的描写,开辟了现实主义诗歌的先河,给后人呈现出了美妙的爱情图景,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也是永远的民族之魂。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