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心护理结合认知行为干预对糖尿病患者心理弹性和健康行为的影响
2021-04-09宋惠琴朱娟黄孔珍
宋惠琴, 朱娟, 黄孔珍
(东莞仁康医院 内科,广东 东莞,523952)
糖尿病是因患者体内胰岛素分泌缺陷而引起的,以高血糖为典型特征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科学且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提高糖尿病患者的长期治疗效果。双心护理不仅注重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干预,还给予其心脏相关的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积极性,并改善血糖控制效果[1]。认知行为干预注重转变患者的行为、习惯和信念,提高其健康意识和帮助其养成健康行为习惯[2]。本研究探讨双心护理结合认知行为干预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经医院(东莞仁康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后批准实施,选取东莞仁康医院于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94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 符合《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2018)》[3]中关于糖尿病的诊断标准;② 空腹血糖(FPG)≥7.0 mmol/L; ③ 意识清晰,听力和沟通能力正常。排除标准:① 多次检查提示血糖控制不稳定;② 合并心脏、肝脏或肺脏等功能障碍;③ 凝血功能异常;④ 合并原发性肾病以及其他影响血糖、胰岛功能或血管内皮功能的疾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2组,分别为对照组(n=47)和观察组(n=47)。2组间一般资料(如表1所示)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干预 对照组从入院至出院,仅采用常规的护理干预。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对其生命体征和血糖情况进行检测。给予患者健康宣教,叮嘱患者饮食需清淡,根据患者的神情状态和语言表达等评估其心理状态,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其不良情绪,鼓励其积极参与治疗。
1.2.2 双心护理结合认知行为干预 观察组患者从入院至出院均采用常规护理、双心护理结合认知行为干预。
1.2.2.1 双心护理 ① 心理护理:护理人员采用动机性访谈的方式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分析导致其产生不良心理的相关因素。采用分享糖尿病控制良好案例的方式,激发患者内心潜在的正能量,树立其治疗信心。同时引导患者根据自身爱好,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如下棋、听音乐或绘画等)缓解其不良情绪。② 心脏护理: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目前的血糖控制情况、饮食习惯和服药行为等开展与心脏护理相关的健康宣教,每周2次,每次40 min。宣教方式可采用播放视频等。讲解内容包括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病因和两者间的关联以及危险因素、防护举措、控制血压对预防疾病的重要性等,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水平和健康意识,使其了解不良行为对病情控制的影响。同时叮嘱患者保持愉快的心情和规律的作息,养成早睡早起(如晚22∶00睡觉,早7∶00起床)的好习惯。
1.2.2.2 认知行为干预 护理人员对患者每周进行 3次认知行为干预,每次40 min。① 认知干预:护理人员采用发放健康手册或播放演示视频等方式对患者开展健康教育,包括讲解疾病知识、治疗意义、治疗目的、并发症、预防举措以及其他相关注意事项等,从而提高其疾病认知水平。采用引导性提问的方法,鼓励患者说出内心的疑惑,并给予解答,促使其掌握健康知识和养成健康行为习惯。② 行为干预:a. 护理人员嘱患者遵循少食多餐和低油低脂的饮食原则,注意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的合理搭配;b. 根据患者的日常行为和习惯,护理人员列举其不健康的行为,告知其这些不健康行为对血糖控制的不良影响,同时对其进行纠正;c. 护理人员嘱患者在饭后坚持进行慢走、快走、慢跑或上、下楼梯等有氧运动。
1.3 观察指标
① 采用中文版Connor-Davidson心理弹性量表(CD-RISC)[4]评价患者的心理弹性,CD-RISC包括25个条目(0~4分),分为坚韧(13个条目)、乐观(4个条目)和力量(8个条目)3个维度,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越高;② 采用自制的调查量表评估患者的健康行为,包括饮食管理、血糖监测和遵医服药3个维度,各维度评分为0~25分,分值越高表示健康行为越好;③ 采集2组患者的外周静脉血(5 mL),离心处理后,检测患者的餐后2 h血糖(2hPG)和FPG空腹胰岛素(FINS),并用稳态模型法公式(HOMA-IR=FPG×FINS /22.5)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④ 检测2组患者的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和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MODD和MAGE均与血糖波动程度呈正相关[5]。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心理弹性比较
干预前,2组间CD-RISC总分和各维度(坚韧、乐观、力量)得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出院时,2组的CD-RISC总分和坚韧、乐观、力量得分均较同组干预前显著更高(P均<0.05),且观察组的CD-RISC总分和坚韧、乐观、力量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更高(P均<0.05),见表2。
表2 2组CD-RISC评分比较分)
2.2 2组健康行为比较
干预前,2组间健康行为总分和饮食管理、血糖监测、遵医服药得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出院时,2组的健康行为总分和饮食管理、血糖监测、遵医服药得分均较同组干预前显著提高(P均<0.05),且观察组的健康行为总分和饮食管理、血糖监测、遵医服药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更高(P均<0.05),见表3。
表3 2组健康行为各维度评分和总分比较分)
2.3 2组糖代谢指标比较
干预前,2组间FPG、2hPG水平和HOMA-IR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出院时,2组的上述指标均较同组干预前显著更低(P均<0.05),且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显著更低(P均<0.05),见表4。
表4 2组FPG、2hPG和HOMA-IR水平比较
2.4 2组血糖波动程度比较
干预前,2组间MODD和MAGE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出院时,2组的MODD和MAGE均较同组干预前显著更小(P均<0.05),且观察组的MODD和MAGE显著小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5。
表5 2组MODD和MAGE比较
3 讨论
糖尿病具有发病率高、病程长、难治愈和致残率高等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正常生活。糖尿病多发于老年患者中,而这类人群通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不仅影响患者的循环功能,还可加大血压波动幅度,诱发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疾病,可能导致血糖波动更加剧烈,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6]。因此,为减少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需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
本研究对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实施双心护理结合认知行为干预,结果显示,出院时,观察组的CD-RISC各维度评分和总分以及健康行为总分和各维度得分均较对照组更高(P均<0.05),提示双心护理结合认知行为干预可提高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并促使其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究其原因可能是,本研究采用的双心护理中,心理护理通过了解患者的内心状态,激发其内心潜在的正能量,并引导其以正确的方式宣泄内心不良情绪,有助于提高其心理弹性水平。同时结合心脏护理,帮助患者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防护知识水平,有助于其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7]。认知行为干预中,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饮食、行为和运动方面的指导,帮助其正确认识疾病,并纠正其不良行为,也有助于其养成健康行为习惯[8]。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出院时,观察组的FPG、2hPG和HOMA-IR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更低(P均<0.05);MODD和MAGE均较对照组显著更小(P均<0.05),提示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双心护理结合认知行为干预,能够改善其糖代谢指标,减少其血糖波动。可能的原因是,双心护理能够帮助患者以正确的方式疏导自身不良情绪,使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在提高心理弹性水平的同时,有助于减少血糖波动;认知行为干预在帮助患者养成健康行为习惯的同时,也有助于改善其糖代谢指标,减少了血糖波动。
综上所述,双心护理结合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糖尿病患者中,可帮助其提高心理弹性水平、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改善糖代谢指标和减少血糖波动,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