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对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胃肠道激素分泌水平和康复进程的影响
2021-04-09孙娟娟
孙娟娟
(常州市金坛区中医医院 妇儿科,江苏 常州,213299)
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主要病因为子宫平滑肌细胞受雌激素刺激后过度增生,其临床表现为子宫异常出血和下腹痛等,目前临床以手术切除子宫肌瘤为主要的治疗手段[1]。但由于子宫肌瘤剔除术中使用麻醉药物,易导致患者术后出现胃肠道功能障碍,以及不同程度的腹痛和腹胀,不仅增加了患者的主观不适,还影响其术后康复[2]。对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可促进其术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加快其康复进程[3]。随着中医学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中医护理也逐渐成为护理工作的热点,其是指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开展的护理工作,是有操作简单且安全的优点[4]。本研究探讨中医护理对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胃肠道激素分泌水平和康复进程的干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经常州市金坛区中医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2月于常州市金坛区中医医院妇儿科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10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入对照组(n=54)和观察组(n=54)。纳入标准:① 符合《子宫肌瘤的诊治中国专家共识》[5]中关于子宫肌瘤的诊断标准;② 肌瘤大小和数量均符合手术指征;③ 在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④ 术后给予自动镇痛泵止痛,且围手术期的药物治疗方案一致;⑤ 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 术前合并消化系统功能障碍或口服促胃肠道蠕动类药物;② 合并肝脏或肾脏等重要脏器功能异常;③ 对本研究所使用的药物或敷贴过敏;④ 伴有认知障碍或精神系统疾病。2组间一般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护理干预至患者出院。主要内容包括:① 心理辅导,护理人员关注患者的情绪和睡眠状况,耐心地向患者讲解手术流程和术后康复的相关问题,及时、恰当地对其进行心理疏导;② 饮食指导,患者术后2 h禁水和6 h禁食,6 h后可少量进食流质饮食,随后可逐渐过渡为半流质饮食和普通饮食;③ 运动指导,术后24 h内,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四肢主动运动,避免出现坠积性肺炎或深静脉血栓等;24 h后,视患者具体恢复情况,鼓励其进行床下活动。
1.2.2 中医护理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中医护理,护理干预至患者出院,具体内容如下。
1.2.2.1 成立中医护理小组 中医护理小组的主要成员包括中医科主治医师、住院医师和护士长各1名,以及3名护理工作经验超过5年的主管护师。依据本院现阶段可实施的中医护理内容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耳部穴位埋豆、穴位贴敷和穴位按摩等,要求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子宫肌瘤剔除术后患者常用的穴位位置和按摩手法。
1.2.2.2 实施中医护理 在患者住院期间,中医护理小组采取以下方式进行干预:① 耳穴埋豆,护理人员先对患者双侧耳部穴位处的皮肤进行消毒,再将王不留行籽耳穴贴粘贴在患者双侧耳部的胃穴、大肠穴、三焦穴、小肠穴和脾穴位,用手轻轻按压耳穴贴,使其出现酸、麻、胀、痛的感觉。每个穴位每次按压1~2 min,每日按压2~3次。为防止患者皮肤过敏,耳穴贴需3~5 d更换1次。② 穴位贴敷,按照医院中医科提供的方剂,将白芥子和延胡索按照1∶1比例研磨成粉,使用无菌的0.9%氯化钠溶液调成糊状。每剂敷贴取2.5 g的药糊摊在胶布上,敷于患者的双侧足三里穴上。每次敷贴2 h,每日敷贴1次。③ 穴位按摩,护理人员使用双手拇指指腹按压患者的合谷穴、足三里穴和神阙穴,按压力度由轻至重,直至其按压部位产生酸、麻、胀的感觉,每次在每个穴位持续按压10 min,每日1次。患者出院前,护理人员通过微信平台为其创建微信群,定期在群里与其沟通病情康复情况。并于每周在微信平台不定时发布中医护理健康指导,以便进行院外中医护理健康宣教,同时协助患者制订饮食和运动方案,并运用中医知识对其进行康复指导。
1.2.2.3 完善护理方案 针对个别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时分析原因,小组成员讨论解决方案并补充到护理方案中,使护理方案不断丰富和完善。
1.3 观察指标
① 比较2组患者的术后胃肠道功能,包括胃肠道蠕动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和首次排便时间;② 于术后第4天清晨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经离心机充分离心后取上层血清,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其胃肠道激素指标,包括血清胃泌素、胆囊收缩素和血管活性肠肽水平;③ 于患者出院时,采用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评估2组的护理满意率,主要包括理论基础、护理形式、操作规范、沟通方式和人文关怀5个方面,各方面得分均为0~20分,总分为0~100分。90~100分为非常满意,80~89分为满意,60~79分为基本满意,<60分为不满意。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术后胃肠道功能比较
观察组的胃肠蠕动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和首次排便时间均显著早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2组术后胃肠道功能比较
2.2 2组胃肠道激素水平比较
护理前,2组间血清胃泌素、胆囊收缩素和血管活性肠肽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护理后,2组的血清胃泌素、胆囊收缩素和血管活性肠肽水平均显著高于同组护理前(P均<0.05),且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3。
表3 2组胃肠道激素水平比较
2.3 2组护理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率为85.1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1.11%(P<0.05),见表4。
表4 2组护理满意率比较
3 讨论
子宫肌瘤剔除术是子宫肌瘤常用的手术治疗方式,但由于术中麻醉药物的作用,以及术后卧床制动等因素,大部分患者会出现腹胀、腹痛和恶心,甚至呕吐等症状[6]。中医认为,行外科手术的患者术后通常会有气血瘀滞和行气不畅等表现,究其原因多为脾脏运输水谷精微能力减弱,精气和营养物质无法随血液运至全身[7]。这些症状会影响患者的正常进食和睡眠,导致其术后恢复速度减慢,住院时间延长。有研究[8]显示,采用传统中医技术对行外科手术的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在改善患者主观不适以及加快其康复进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医护理是近年来临床护理工作中较为新颖的一种模式,其特点是在充分落实运动指导、饮食指导和心理干预等基础护理的同时,运用传统中医相关技术,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中医学护理[9]。近年来,传统中医逐渐应用于临床治疗,其治疗效果较为理想,中医护理模式有助于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缓解其不良情绪,从而提高治疗的依从性[10]。本研究结果显示,耳穴埋豆法和穴位按摩法等中医护理方法有助于促进身体功能有序运行,增强抵抗力,促进胃肠道激素分泌,从而加速胃肠道功能恢复。本研究中,观察组的胃肠道蠕动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和首次排便时间均显著早于对照组(P均<0.05),表明经中医护理模式干预后,患者的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缩短。分析其原因,中医护理采取耳穴埋豆、穴位贴敷和按摩等方法,通过每日定时在耳部穴位、合谷穴、足三里穴和神阙穴处按压,分别刺激肺经、大肠经、三焦经和脾经,药物敷贴同时作用于双侧足三里穴,使其各自发挥作用,达到调理气血、补脾健胃和补中益气等作用,有助于大肠经向下运输糟粕,调动全身水谷精微的运输,从而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11]。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的血清胃泌素、胆囊收缩素和血管活性肠肽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提示中医护理能够有效提升患者术后的胃肠道激素水平,促进胃肠道激素分泌。分析其原因,血清胃泌素、胆囊收缩素和血管活性肠肽均为人体重要的胃肠道消化激素,其共同作用能够发挥促进胃肠蠕动、消化酶合成和分泌等功效。这类激素对于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还显示,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中医护理可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与叶慧萍[12]的研究结果相似。中医护理不仅可以调节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还能够提高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既改善了护患关系,又可以促进患者术后康复,从而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能够有效改善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的术后胃肠道功能,促进其胃肠道激素分泌,加快术后康复进程,且能提升护理满意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