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角的小说阅读教学
2021-04-08陈洁
陈洁
[摘要] 教师应引导学生带着自我的生命意识对小说作独特的领悟、探索和发现,突破目前小说阅读教学的困顿局面。基于“接受美学”理论设计《驿路梨花》阅读教学,使学生多角度解读文本,从已知走向未知,又从未知走向已知,自觉地探析文本奥秘。
[关键词] 接受美学;小说阅读教学;《驿路梨花》
接受美学阅读理论提出,学生对小说的解读要个性化,对文学作品要进行多重视角的阐释。文本一旦产生便属于读者,对文本意义的阐释因人因时代而异,这是重视读者主观能动作用的体现。因此,小说阅读教学课堂应确立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小说世界,进行灵魂的观照与呼应。而走进文本深入对话,不仅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也应成为教师追求的一种颇具生命力的小说阅读教学方式。
现围绕《驿路梨花》的教学过程,具体阐述以接受美学视角解读小说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思维逻辑和文化底蕴的具体方法和重要意义。
一、抓悬念:呼唤阅读的期待视野
师:文似看山不喜平,我国古代称考取状元的读书人是文曲星下凡。这里的“文曲”指文章曲折起伏、有悬念。这篇小说中的悬念集中表现在哪里?
生:第一处悬念在第7、8段。当“我们”正焦急时,发现了一个没有点灯的小屋,于是问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师:那第二处呢?
生:第二处在第12-14段。“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小屋的主人,而老人不是,那到底谁是主人呢?
师:好的,下面是第三处悬念。
生:第三处在第29-32段。解放军叔叔盖房子是为了方便路人。
《驿路梨花》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短篇小说,歌颂了众人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的期待视野已经预先决定了阅读结果。“期待视野”是读者在接触作品之前已有的潜在的审美期待,是由阅读经验的积累而产生的先验心理结构。《驿路梨花》中的主要情节——“这是什么人的房子?主人是誰?”是贯穿全文的悬念。正因为这个悬念一次次地欲解而未解,导致误会一次次出现,使得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所以,停留在文本表面的看似“肤浅”的问题教师可以大胆问,这不仅有利于拉近学生之间的审美距离,更可以加深他们对小说主题的认识。如此,学生通过与文本的不断交流,期待视野不断被唤醒,通过对文本表层意义的深入思考,进一步体现小说的整体情绪和意味。
二、寻归属:填补阅读的期待空白
师: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梳理,你知道主人是谁吗?
生1: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因为他们分别是建造者和照料者。
生2:还有瑶族老人和“我们”,大家都是小屋的维护者。
生3:我认为凡是为小屋做过事的人,都应是主人。
生4:是雷锋叔叔,因为是雷锋教他们这么做的。
师:都有道理!我们大家都是主人。
召唤结构理论强调,“空白”为读者展开的是一个生动、阔大、丰富而又具有创造品格的韵味世界,是小说通过读者的阅读实践获得的“韵外之致”与“味外之旨”。《驿路梨花》中小茅屋的归属问题是小说中的一个亮点,作者没有直接指出,但“我们大家都是小茅屋的主人”的观点却不言而喻、深入人心。同时,《驿路梨花》中还隐藏着许多空白点,能引发学生驱遣想象,与小说交流、对话和互动。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适当驱动、引导和点拨学生及时找到文中的“空白”,即“小屋的主人是何人”。最终,要在调动学生期待视野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并联系生活实际去填补空白,去品味、领会和咂摸文本意蕴。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发现小说的空白,引导他们自觉补充小说的空白,自主把握小说的“文脉”、贴近小说的“文心”。
三、谈感知:实现阅读的深层理解
师:夜晚的月光宛若缓缓流水,流淌着数不尽的温柔;皎洁的月光如同羞涩少女,展现着花儿般的风姿;明媚的月光好似山间清泉,散发着欢愉的气质。同学们,请带着感受朗读文章中描写梨花的句子吧!
生1:一写梨花,此为实写,梨花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给人以希望和安慰,也把读者引入诗一般美的境界中。这样写梨树林的美景衬托了小屋主人的心灵美。
生2:二写梨花,此为虚写,着意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和人物相映生辉。
生3:三写梨花,此为实写,起到点题点人的作用。引用陆游诗句,结构上照应了题目,内容上深化了主题,人花相映,完成了主题的升华。
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文本的再创造,促使个体与文本交融,生成各种带有个性色彩的文本意义,呼唤起个性的阅读审美。月光下的梨花美不胜收,其中的韵味只有教师引导学生深情地朗诵,在情境中感染每一位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并形成这样独具特色的阅读感觉和理解成果。在文本意境唯美别致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通过不断创造情境,利用学生对意境的理解,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交流与互通。而学生对阅读文本介入的程度与方式,是其灵活地扮演自我角色的特定表现,也是学生实现深度学习的外在表征。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带着自身感悟理解课文关键语句,就能够起到阅读激趣、深化理解,以及创造性阅读教学的效用。
四、求创新:形成阅读的多元感悟
师:带上我们刚才的领悟,谁来说说小说题目“驿路梨花”的含义?
生1:我认为它既指自然界的梨花,又指梨花姑娘。
生2:它用梨花象征人们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
师:有道理!可“驿路”呢?在信息传递并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只能靠牲畜传递信息,而容纳牲畜休息的地方就是驿站,有驿站的地方就是驿路。现在大家理解什么是驿路了吗?能否联系文章最后一段来说一下?
生1:我认为是雷锋精神处处开放。
生2:应该是雷锋精神代代相传。
师:助人为乐、与人为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不仅仅要传递好,还要实实在在地去关心他人。
在小说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是阅读主体,作品是阅读客体,学生对作品的阅读是再创造的过程,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在此过程得以凸显和生成。简言之,学生在作品中收获精神成长,作品在学生的理解中焕发生机。《驿路梨花》彰显的是西南边陲的百姓在雷锋精神的熏陶和感染下获得内外的先进性,而不是俗套的“学习雷锋”式的口号与呐喊。显然,学生对这种精神并不陌生,可以从自身经验、已有知识对作品进行认识、审美和阐述,能够凭借语感和认知对文本作主动、自觉的探索和发现。可见,在小说阅读教学中落实多元化解读,实质上就是对“自我感悟”的肯定和认可,是教师对学生自主意识的引导、激发和尊重,更是充分落实学生阅读主体性的体现。
在小说阅读课堂中渗透“接受美学”的因子,是引导学生对阅读文本再创造的表现。它不是放羊式的凭空捏造和凌空蹈虚,其精髓在于刺激学生个人的阅读动能、激发阅读主体的主观意愿。文学文本的意义只能在阅读主体中实现,并非完全取决于读者,小说阅读教学的意义正在于此。因此,教学中,我们要以尊重阅读文本为前提,以凸显阅读主题为目的,以训练阅读能力为主线,以达成阅读理解为归宿,引导学生进行多元理解、个性创新和生命意识的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