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的根在课堂,课堂的果在社会
2021-04-08叶根娟
叶根娟
[摘要] 课程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用好学科德育主渠道,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育人”;夯实德育学科主阵地,从“道德认知”走向“道德智慧”;加强德育课程统整,从“外在任务”走向“内在生长”。
[关键词] 立德树人;课程育人;德育统整
教育最终是要培养真正意义上的健全的人。在与世界接轨的多元文化价值体系下,少年儿童要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加强道德教育,无疑是教育工作重中之重。如何践行课程育人,落实立德树人?一方面,将德育的根扎在课堂上,促使学科教学的根本宗旨回归到育人上来,让立德树人在学科教学中落地生根。另一方面,利用社会大课堂,为学生的道德认知提供实践土壤,重视应用,关联社会,让课堂结出的果营养全面、芬芳长久。
一、学科德育: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育人
每门学科都有独特的育人价值,每位任课老师都是学生的成长导师。在设计单元和课时教学目标时,如果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楔入,找到学科内容与育人内涵的结合点,让每堂课都能瞄准“立德树人”这一靶心,就能提高育人站位,整体发挥育人效力。
1.铺设人文底色,养成良好品格
以教师对学科内容育人价值的洞见与对时事的敏感,铺设人文底色,有助于学生品格养成,实现“教育无痕”的完美境界。这一层底色,如同盐溶于水,看似无形却无处不在。
三年级学生学习“余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正进行整理和复习,老师智慧地将数学问题转化为现实情境,让大家来当一当小主人。“同学们返校,老师们都很高兴,可是生活中如何保障那么多人的防疫安全,可让人发愁了。你们能帮学校想想办法吗?”
于是,教材中的习题换成了“我校有1 824名学生,每名学生扫码测温需要3秒,我校学生至少需要多长时间能全部入校”“食堂有1 850个座位,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必须单向间隔就座。食堂能容纳多少学生同时用餐”等等。学生计算后纷纷提出:为保证学生及时进校学习,建议学校要有2台测温扫码装置;为保证学生用餐及时,建议分两批轮流用餐,或者在餐桌中间增设隔板等。学生用计算解决了数学问题,同时增强了责任担当意识,明确了防疫期间的行为习惯要求,把培养好习惯落到了实处。
2.关注智慧启迪,传承优秀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实践中所形成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的集合,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精神标识,至今仍具有鲜活的時代价值。
四年级语文课上学习“古代历史故事”这组课文,学生认识了不取道旁李的王戎、巧妙惩治巫婆和官绅的西门豹、名医扁鹊和射箭能手纪昌等历史人物。老师追问:“以史为镜,你从古代故事里照见了今人吗?”学生发现,“蔡桓侯”的原型就在身边,随手扔个烟头,偶尔闯下红灯,把“防微杜渐”丢在脑后;“诸小儿”的原型可能正是自己,不加思考,盲目跟风;同时,也有许多形象在眼前一下子高大起来,如学校里评选出来的孝心模范、优秀少年等。这样联系起来学习,学生明白了“时光如川浪淘沙,青史留名多俊杰”这句话的真意,理解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人生智慧,从而实现了德育上的通达。
3.链接未来生活,进行价值培育
“教学生六年,为学生想六十年”,铸魂育人是所有教师共同的责任。正确价值观在素养结构中具有定向功能和动力作用,能让学生终身受益。
六年级英语Unit 5 Read and Write一课,关于“爱好与职业”这个话题,学生从文本人物到自己崇拜的人物,进行语言的转述训练。老师以“想象未来的一天,你正在经历什么样的职业生活”这样的话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迅速激起学生的表达热情,从而认识到“梦想的实现要从当下起步”。最后,还延伸到课后对家人的采访:“爸爸妈妈有过梦想吗?他们为实现梦想付出了什么?”为家人绘制一张职业图,用英语来介绍他们和未来的自己。这样的课堂,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课程的德育功能,将学科育人发挥到了极致。
二、德育学科:从道德认知走向道德智慧
德育学科是提升学生道德素养最基本、最重要的阵地与堡垒。在这样一门涵养道德智慧的课程中,要从思想源头上、意识根子上去解决学生在成长路上遇到的困惑,把问题消泯在初始或未始阶段,从而发展道德认知,锤炼道德意志,促进道德智慧的提升。
1.揭开学生真实思想的面纱
长期以来,德育课堂的敌人是假大空,是虚情假意。《道德与法治》强调把了解儿童作为教学的基础,指出“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在了解儿童的实际生活和发展状况,掌握每个儿童的特点和各不相同的需要,了解其所在的家庭和社区的状况等基础上进行”。
道德与法治教材四年级上册“网络新世界”,老师让学生说说有哪些小妙招可以不让自己沉迷网络游戏。学生在课堂上振振有词:要控制时间,每周玩1个小时;让爸爸妈妈减少零花钱,免得自己去给游戏充值等。这是不是学生的真实心理呢?教师要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交流、观察记录等来摸准班级学生的真实状况。比如,一个班里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有以下“症状”中的1-2条:到家放下书包就会问手机在哪里;不让玩,就躲起来在房间里偷偷玩;没收手机,就发脾气或大哭不止;玩到深更半夜,视力下降等。此时,老师就需要唤醒情感、触动心灵,进行针对性的剖析引导,让学生获得道德意志的锤炼,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2.还原生活的多变性和复杂性
学校中的问题情境常常是良构的、单一的、静态的,真实世界的问题却往往是劣构的、多元的、动态的。要从学生成长中所遇到的问题出发,还原学生生活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把教材与学生个体面临的困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其获得实践智慧。
道德与法治教材二年级上册“大家排好队”,老师要在活动情境中制造不同的排队问题,在多变、复杂的情境中触发学生思考,提升道德认知。“你们在排长队的过程中遇到过麻烦吗?当时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解决的?”于是,课堂上立即就涌现出了十多个真实而棘手的问题。例如,卫生间队伍很长怎么排,有人拉肚子想插队怎么办;排队进博物馆有人高声说话怎么办;排队候车遇到特殊情况离开又回来怎么处理等。只有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才会成为通向他们的日常生活行为的引导。学生领悟到遵守社会的规则是必须的,但遇到特殊情况,要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来思考,体会他人的需要和情感,以免走入道德误区。
3.和冲突化的道德情境相遇
德育课堂上发生的一切,都可以化作学生道德成长的养料。课堂上要随时拥抱即時的、真实的、冲突化的道德情境和道德事件,在道德思辨情境中引发学生思考和共情。
道德与法治教材一年级上册“玩得真开心”,老师为了让学生懂得“快乐游戏,文明游戏”,展示了一段本班课间活动的小视频。画面停留在一位小朋友游戏时摔倒的画面上,这时忽然听到有人喊出声——“活该!”这是课堂自然生成的冲突化的道德情境,也是一个难得的思辨机会。对此,老师没有回避,而是直面并利用生成的信息,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辨析。“你认为小朋友没有遵守游戏规则摔倒了就是‘活该,那旁边一起玩耍的小朋友,你们也是这么想的吗?”大家发现视频里旁边的小朋友立马搀扶,非常快速地拽住了他的胳膊,使得他的脑袋没有磕到地面;又有小朋友跑去喊老师等。“这些小朋友为什么要这么做?”孩子们在说理时,还进行了换位思考:“如果摔倒的是自己,一定希望有人来帮助自己,所以对摔倒的小朋友不可以说‘活该。”下课铃一响,课堂上说出“活该”的这位小朋友自发地走向摔倒的那位小朋友,真诚地向他道歉。
道德素养不是教会的,也不是一张试卷能考出来的。教师善于从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中敏锐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事件,开发生活中的随机教育潜能,才能给学生带来道德认知的冲击,唤起道德情感,使学生自然地将学到的知识与行为选择融合起来,获得深层次道德体验。
三、德育统整:从外在任务走向内在生长
儿童的道德学习具有全程性。一切发生在其整体的生命过程以及整体的生活过程中,才能培育出“完整的人”。如果老师疲于应付“上传下达”的各级德育任务,而弃眼前的德育于不顾,弃学生成长中的真实需求于不顾,那么“高喊德育,德育却没有发生”的现象只会越来越多。只有将外在的各种要求转化为学生成长所需的营养,将多个学习内容、实践内容组织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课程,引导学生“内生内发”,主动投入到有意义的生活建构之中,才能培养起学生内在的道德理性、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
1.契合学生成长,统整知识序列
全面梳理。以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主干,全面梳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少先队活动课程、德育专题教育等内容,统整为“遵守规则、学会自律、珍爱生命、友善他人、热爱劳动、学会担当”等十个成长主题。通过将认知任务与学生年龄特点相结合,与学生成长需求相结合,与校本特色的整体育人目标相结合,建构起各年级学生应该具备的道德素养。
长幼有序。垃圾分类、传统节日的认知,可以在第一学段就落实到位;科学上网、防空防灾的认知主要落在第二学段;禁毒反邪教、清廉主题、青春期健康、法律知识的认知主要放在第三学段。要让每一学段、每一学期的道德认知都有所侧重、有所突破。
螺旋上升。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科数量的增加,主题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德育目标也需要层层递进、螺旋上升。如爱国主义教育、勤俭节约教育、珍爱生命教育、新劳动教育,低年级学生侧重在感受与体验中提升认知、落实行动,中高年级学生则侧重于项目化学习与综合性表达。
统整后的知识序列,减少内容上的重复,减轻学生的认知负荷,更符合学生认知和成长规律。同时,开发相关学科资源包,积累大量课程资源,更有利于学生建构起全面、整体的认知,并从知识技能层面上升到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
2.带动经验统整,解决现实问题
德育课程要引导学生去关注自己的生活经验,将知识与经验运用到学习与生活之中,解决现实问题,进而在现实情境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验,实现道德素养的提升。这样的课堂才是具有道德成长意义的课堂。
比如,关于禁毒、防艾、反邪教、防电信网络诈骗等教育,这是上级部门常年进行的平安暗访项目,是有关辨识力、抵抗力、免疫力的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可以选择电信网络诈骗这一切口,带动经验统整,解决现实问题。首先,结合课程资源(四年级“网络新世界”等;五年级“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辨清网络利与弊”“禁毒教育读本”等)进行道德认知,当这些“毒”害来到我们身边的时候,有什么样的特点?其次,进行电信网络诈骗典型案例的情景回放,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这件事情在什么地方可以挽回,还有什么样的策略进行防御?通过角色扮演、共情迁移,学生在活动中明理、移情、思辨,学习正确处理的方式,获得道德意志的锤炼,实现道德智慧的生成。
3.贯通家庭社会,实现全人发展
学校通过设计具有社会意义的主题,引导学生跨出校门、走进家庭、走向社会,用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达成经验和知识的统整,形成家、校、社的有效合作和协同育德,以培养学生内在的道德理性、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
全国上下正在开展“厉行节约”的教育,学校就把这一主题整合到“担当”育人模块中。首先,坚持问题导向,结合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进行道德认知,从低年级的“我会节约:节水、节电、节粮”到中年级的“低碳生活每一天”,再到高年级的“规划健康生活”等展开讨论——我们在班级可以做什么?在家可以做什么?在社区可以做什么?随后,从问题讨论单、家校公约栏、社会实践窗三方面汇报交流成果。最后,制订“我是节能小达人”“人人争当水卫士”的行动方案,跨出校门、走进家庭、走向社会,成为有担当的小公民。
在整个育人体系中,学科德育是隐性的,德育学科是显性的,而德育统整是综合的。三者形成合力,协同育德,将德育的根扎进课堂,让课堂的果联结社会,共同构建起课程整体育人的目标体系,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