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性沟通对门诊小型手术患者负性情绪及应对方式的影响效果分析
2021-04-08张碧红陈妙霞
张碧红,陈妙霞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松岗人民医院门诊部,广东深圳 518000
门诊手术患者因留观时间短、对手术心理准备不足等原因常出现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1]。相关研究指出[2],患者负性情绪与其应对方式存在一定联系,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利于负性情绪的缓解。 治疗性沟通作为一种心理学治疗模式临床常用于缓解患者术前负性情绪,加强护理沟通,提高患者治疗与护理依从性[3]。该文研究笔者选取 2018 年8 月—2019 年 8 月间所在门诊收治的小型手术患者86 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分析治疗行沟通对负性情绪及应对方式的影响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纳入在该院门诊进行小型手术的患者86例。纳入标准:①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自愿参加该文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②年龄18~60 岁且为首次门诊手术;③神志清楚,无语言交流障碍;④麻醉等级(ASA)I~II 级。 排除标准:心脑血管疾病、重要器官功能衰竭及全身感染等患者。 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6 例入组患者分为两组, 其中对照组43 例,研究组43 例,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患者个人与手术信息核实、静脉通路建立、协助患者术前体位摆放,对患者术后手术进行配合,术后创口进行包扎等。研究组患者在与对照组相同护理干预基础上给予治疗性沟通。 主要内容如下:(1)治疗性沟通培训。在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前,需对参与研究的医护人员进行治疗性沟通培训, 使护理人员掌握沟通技巧,学会如何观察患者非语言性行为,避免出现扰乱患者情绪,使其病情加重的情况。 (2)制定心理评估计划。 依据门诊手术患者的临床特点制定手术心理评估量表。(3)患者进入手术室前对患者的基本资料(对门诊手术的认识、经济情况、学历)进行收集,指导其填写手术心理评估表。由评估量表可将其存在的主要分为以下几类:①手术效果的担心。 针对此类情况可在术前要求其阅读门诊手术护理知识手册,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认知, 结合患者自身教育程度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耐心、认真的解答,帮助患者树立面对疾病的信心,并与其健立良好护患关系。 ②对麻醉影响的担心。存在部分患者担心麻醉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对于此类情况可由麻醉师在术前向患者告知麻醉方案的安全性及风险应对措施,先出患者担忧, 并告知麻醉方案均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合理制定,以降低麻醉风险,使患者生命安全得到保障。③对术后疼痛的担忧。 部分患者会担心无法承受术后疼痛, 针对此类患者可向其告知术后疼痛均为暂时性的, 而且可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对其进行疼痛护理,尽量降低术后疼痛程度。④对术后生活质量的担忧。 针对此类情况可告知患者在术后休息及但暂观察无异常情况出现后即可自行回家,不会过多影响日常工作与生活,同时向其发放门诊手术居家护理手册,告知其相关居家护理的注意事项。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负性情绪及应对方式评分。 负性情绪采用焦虑(SAS)、抑郁(SDS)自评量表对其进行评定,满分100 分,焦虑、抑郁严重程度与评分呈负相关。应对方式评分[4]主要包括退避、幻想、自责、合理化、求助及解决问题等6 方面,每个方面10 个小题,每小题回答是得1 分,否得0 分。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进行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负性情绪评分情况
干预后研究组负性情绪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负性情绪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负性情绪评分比较[(),分]
类别SDS 评分SAS 评分干预前对照组 研究组60.86±2.87 61.37±2.78 61.03±3.01 60.87±3.23 t 值0.279 0.743 P 值0.789 0.444干预后对照组 研究组60.95±3.11 60.87±3.23 49.28±2.86 48.28±3.12 t 值 P 值18.111 18.384<0.001<0.001
表3 两组患者应对方式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应对方式评分比较[(),分]
类别退避幻想自责合理化求助解决问题干预前对照组 研究组6.96±2.37 5.86±2.16 6.94±2.13 6.19±2.22 5.97±2.32 6.39±2.11 7.07±2.13 6.08±2.24 7.07±2.16 6.17±2.33 6.08±2.43 6.29±2.26 t 值P 值 干预后对照组 研究组0.226 0.464 0.281 0.041 0.215 0.212 0.826 0.644 0.779 0.120 0.831 0.833 6.17±2.48 5.53±2.44 6.46±2.21 6.98±2.39 5.76±2.49 6.83±2.23 4.95±2.15 3.96±2.47 4.87±2.16 9.9±2.1 8.34±2.15 8.12±2.26 t 值 P 值2.437 2.965 3.374 6.018 5.143 2.664 0.017 0.004 0.001 0.000 0.000 0.009
2.2 应对方式评分情况
干预后研究组患者各项应对方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
3 讨论
相关报道指出[5-6],门诊手术患者因对手术缺乏了解与认知,在手术前多存在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使麻醉效果及术中操作受到影响。治疗性沟通是护理人员应用多种人际沟通方式帮助患者进行身心调节,使患者从疾病状态转为健康状态, 可对应激进行调整适应,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的有目的的特殊性沟通技巧[7]。 陈建春[8]在治疗性沟通对门诊皮脂腺囊肿手术患者应对方式及不良情绪的影响中得出, 观察组患者干预后SAS 评分、SD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43.39±3.85)分、(45.91±4.43)分 vs(54.42±4.16)分、(57.75±4.82)分](P<0.05),与该研究相似。 说明治疗性沟通不但能够使患者在生理上减轻痛苦,还能够使患者心理健康得到较大提升,通过采用多种方式与途径增加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提高患者面对疾病的信心[9]。邬艳红[10]选取114 例发热门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57例作为对照组接受常规诊疗,观察组57 例,通过给予患者:①讲解国家政策及社会支持;②指导采用冥想、深呼吸、听音乐、阅读等方式进行心理调适;③信息支持与健康指导;④鼓励家属及好友与其进行主动联系等方式进行治疗性沟通, 结果显示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情况得到明显改善(P<0.05)。
该文研究对象主要针对门诊小型手术患者,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研究组负性情绪评分均优于对照组[(49.28±2.86)分、(48.28±3.12)分 vs(60.95±3.11)分、(60.87±3.23)分](P<0.05);各项应对方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果提示治疗性沟通有助于改善门诊小型手术患者应对方式与负性情绪。与以往研究结果类似[11]。 另外,在该文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进行治疗性沟通过程中护理人员需注意以下几点:①注意外在形象,良好的第一印象更有利于取得患者的信任,沟通过程中需语言和蔼、面带微笑,应运用好文明语言,从而使患者感受到切亲切感,从而加强交流效果;②学会倾听,全面了解患者心理、生理情况,获取患者内心真实信息,掌握适宜的沟通时机,以免影响沟通效果[12]。
综上所述,给予门诊小型手术患者治疗性沟通有利于改善其应对方式,缓解负性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