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学习中“懂而不会”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2021-04-06刘婷婷

文理导航 2021年8期
关键词:教学措施初中数学

刘婷婷

【摘 要】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发现在课堂上学生都能听得懂,但是在课后作业中却频频出错,这种懂而不会的现象经常存在于初中数学的教学活动中,产生懂而不会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其本质表明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并不扎实,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本文对于懂而不会现象的成因作出了分析,并且针对懂而不会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数学;懂而不会;教学措施

经常有学生表示非常困惑,为什么在课堂上老师说的都懂,但是在做题时却不会?老师表示非常疑惑,同一个知识点已经讲述了很多次,为什么学生依然无法很好的掌握?懂而不会是经常困扰老师与学生的一个教学问题,特别是初中数学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题思路的要求更高,因此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懂而不会现象成为课堂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造成懂而不会现象的原因

(一)学习过程中缺乏深度理解和反思

纵观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初级获得阶段、高级获得的阶段、熟练掌握阶段、保持阶段、建议阶段和调整阶段。学生出现懂而不会的现象,表明其学习状态还停留于获得阶段,并没有熟练的掌握知识,对于老师的讲解一知半解,没有自己的解题思路,因此无法用知识来解决问题。学生对于老师课堂上所讲的知识能够听得懂,表明其已经理解了老师解题的方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知识,但是在做题的过程中却屡屡出错,实际是掌握的知识并不扎实。对于懂而不会的现象,会让学生容易产生误解,觉得是由于自己粗心而造成的错误。

(二)忽视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甚至很多老师也认为学生出现懂而不会的原因是因为粗心所导致的,导致了老师不对该现象的深层原因进行挖掘。就老师层面来说,造成学生懂而不会的主要原因在于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注重引导学生自行进行思考,而是代替了学生思考,直接将思考的结果灌输给学生,从而导致学生丧失了自我思考的过程,对于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学生长期在这种模式下,会出现过度依赖老师,养成不好的学习习惯,直接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教学措施

(一)提高学生审题能力,培养审题意识

有些学生在做题时,容易粗心大意,再遇到之前做的题目或者觉得比较简单的题目时,不会仔细阅读题干,大致读完题之后就匆忙作答,这会导致学生遗漏重要的解题信息,无法充分利用题目中所有的条件,自然容易做错,而学生和老师对于这种错误,一般都会认为是学生的粗心大意所导致的,并没有引起重视,其实造成错题的根本原因是学生的审题能力不高,如果不加以重视,将会造成学生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出现越来越多的知识疏漏,影响到数学成绩。

比如例题计算-24+3.2-16-3.5+0.3的结果,很多学生在计算该式时,没有仔细分析审题直接上手就做,很容易出现计算错误,其实该题求的是-24、3.2、-16、-3.5、0.3这些数字的和,可以用交换律将数字交换位置,再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就可以快速准确的计算出来,即-24-16+3.2+0.3-3.5,答案为-40。学生在考试时,经常会在这些看似简单的题上丢分,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由于审题不清,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读题时用圈画出其中的重点,让学生在圈重点时,提示自己审题的重要性,要充分阅读题干,了解题目的要求之后,再去答题。初中学生的审题能力不高,容易受惯性思维的影响,所以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让学生注意提高审题意识。要让学生将题目读懂读透,充分了解题目中的意思再做题,一味的求快忽略其他的条件,做出来的题目势必会出错。

(二)注重解题思路的教授,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式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经常会向学生反复确认教学的重点知识,在得到学生肯定回答之后,老师便认为学生的确已经掌握了该项知识,但是在课后习题中却发现学生经常容易出错。这种情况是由于学生机械回复老师,实际对知识的掌握并不透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侧重教会学生如何解题,并没有让学生真正掌握解题的思路,因此需要老师在教学的過程中多注重对解题思路的教授,确保学生真正掌握重点知识。

比如在进行方程的学习时,很多老师注重解方程的技巧,将大量的课堂时间花在解复杂的方程式上,很多学生在老师讲题时,能够明白解题方式,但是真正自己去做时,却不知如何下手,这表明学生只能够听懂老师的解题方式,但并没有完全掌握解题的思路。其实在方程学习中,一元一次方程是所有方程的基础,老师在教授方程时,应该让学生掌握通过加减消元、代入消元的方式,把二元一次方程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通过转化来完成消元。在面对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通过降次把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在遇到相似问题时也能够顺利解决,比如在解一元三次方程时,也采用同样的解题思路,将一元三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最终掌握一元高次方程的解法,而不是一味的模仿老师的解题方式,生搬硬套的进行解答。

(三)在备课前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授课

很多数学老师在备课时只关注授课的进度和内容,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甚至出现有一些授课内容超过了学生的实际水平,导致学生在课堂中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听课的内容太难,学生没有真正的听懂,因此老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活动时,应该首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了解学生目前的学习水平,根据学生的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来进行教学,遵循从易到难的教学模式。

比如三角形是初中几何图形内容中知识最多的一章,很多学生在这章节中无法很好的掌握几何证明题和角度的计算,老师应该加重这部分基础教学,为学生培养几何思维模式,教会学生总结归纳几何基本图形,只有牢牢掌握了三角形的知识,才能更好的学习四边形乃至圆的知识,如果老师只是一味的赶进度,学生并没有吃透三角形的知识,后续的几何证明将会无从下手,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四)丰富教学内容,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平时的备课活动中,我们的老师可能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采取一视同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这就容易出现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课堂的内容安排不能激发他们的深度思考;而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可能连课堂中的简单知识点都难以掌握。因此老师们应该充分有选择性的备好课,从不同水平的学生出发,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可以适当安排拓展思维题以满足其学习需求,而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则可以将教学重点放在夯实基础知识上,帮助其更好的掌握课本内容。老师们应该想办法丰富课堂内容,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从课堂中汲取到有用的知识。

比如求证:顺次连接任意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可得一个平行四边形。在引导学生完成证明之后,老师可以将题目中的四边形变成各种特殊四边形进行求证。比如依次连矩形四条边的中点,可得菱形;依次连菱形四条边的中点,可得矩形;依次连正方形四条边的中点,可得正方形等。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可以在同一个题目中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数学的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三、结束语

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数学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耐心,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懂而不会的问题上,老师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为主,让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理解,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概念,在学生表明听懂了之后,仍然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真正情况,同时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达到数学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何善亮.从意义建构到能力生成“懂而不会”现象的原因探析、实践应对与理论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08(10):5.

猜你喜欢

教学措施初中数学
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效率的措施
初中历史探究式学习的教学途径
MOOC在高职公选课教学中应用的思考
新课改背景下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措施
彝汉双语教学的现状和策略
初中语文活动式教学分析
试分析初中数学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教学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