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审美化教育

2021-04-06陈瑾

文理导航 2021年7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小学

陈瑾

【摘 要】审美化教育实则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一种,同时也为一项教育目的。教师将审美化教育应用至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除可对学生对教学内容趣味性、丰富性所提出的要求加以满足外,还可推动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本文首先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审美化教育必要性加以阐述,其次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提出几点建议,望借此可切实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审美化教育

伴随新课改持续推进,基础教育阶段中的各个学科均产生深刻变化,而教学变化的产生,均推动着基础教育事业向着更为合理且科学的方向发展。然而,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对教学体制改革的推进形成阻碍,如教学模式模式化及程式化严重,审美化不足等。其中教学审美化不足针对学生个性发展、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均形成严重阻碍,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在教学活动中需注重审美化教育的融入。本文即围绕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审美化教育展开探析。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审美化教育必要性

小学阶段展开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目的在于推动学生健康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体现出引人“真、善、美”的要求。审美教育则主要即为以美的形象感染人、打动人,若将审美教育同道德与法治教学相结合,则可以美引善,让人乐善好为,并归心向善。而将审美教育融入至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此也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思路及教育视角,具备一定探究意义。同时,将审美教育融合至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此也为教育艺术自身所提出的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所融合的审美教育即指,教师自主、自觉的利用美的尺度对自身教学活动加以指导,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展开的每项教学行为均应透露出美的创造、美的趣味、美的情感及美的形象,将教学行为转化为审美对象,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美并欣赏美,以此推动学生健康价值观的形成。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

(一)构建教学情境,感知美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为实现教学审美化,教师为学生创建一种教学“形式”方面的美尤为必要。此种形式美在教学活动中主要体现为先进的教学手段、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及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等。因小学生年龄较低,因此学生认知水平较低,此阶段学生的情感变化及思维变化大部分均来自于学生自身对于外界环境的直接感知,若外界环境可对学生产生良性刺激,则学生将会以积极的态度投入认知学习活动中。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为将学生课堂注意力集中至教学活动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则需注重教学“形式”美的构建。以《图说学校》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在此节课教学活动中可向学生说道:“同学们,现在已经成为三年级的学生了,针对我们的校园应该非常熟悉了,那么此节课就让我们介绍一下这所学校吧。”随后,教师便可让学生对自己所熟悉的学校某处或某个景物展开描述。教师在学生完成描述后,便可结合学生的描述将相应的图片向学生播放,借助学生针对某处的具体描述,帮助学生对于自身所处的校园形成更为深入的认知。最后,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将俯瞰学校的幻灯片向学生播放,以此为基础将平面图概念引入教学内容中。教师组织学生描绘学校平面图前,可再利用多媒体将学生所熟悉的小区或幼儿园的平面图向学生展示,为学生平面图的绘制提供参考。教师在此节课教学活动中,可先利用亲切的教学语言导入课程,引导学生将自身注意力集中至学校的联想、回忆中,同时,借助幻灯片及图片的展示,可让学校呆板的平面图,逐渐富有活力,变得美丽,借此,学生可于感知校园美景的同时,实现自身学习兴趣的调动。

(二)挖掘教材内涵,体验美

现阶段所推行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新增诸多内容,教材中所包括的内容涉及学生日常生活的多个方面。此教学内容改革突显生命主题,并将我国优秀精神文化精髓加以体现。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也不可将教学内容仅局限于狭义的“道德”及“法治”中,而应注重“道德與法治”深层次内涵的多方面挖掘,促使学生可对“生活之美”、“生命之美”加以感受,并由此感受到“文化之美”。以《远亲不如近邻》教学内容为例,此节课教学中,教师可先借助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将动画片《六尺巷》向学生播放。教师在视频播放完成后,可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并鼓励学生围绕所观看视频展开交流,讨论自身在视频观看结束后的感想。随后,教师应组织小组结合自身真实生活经历,对自己同邻居间所发生的愉快或不愉快的事情加以讲述。最后,以前两环节教学内容为基础,对邻里和谐相处的原则加以总结。同时,借助教学活动的展开,对“远亲不如近邻”的含义形成理解。教师再以儿歌《六尺巷》的播放,结束此节课教学。教师在此节课教学活动中,借助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将动画片《六尺巷》向学生播放,有助于“六尺巷”中所蕴含的美的民族精神的挖掘,借助教师的引导,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同日常生活相连,引导学生体验到道德便隐藏在身边的和谐生活中,和谐生活即为美。

(三)注重教学实践,创造美

分析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发现,此学科的教学对学习方式的活动性予以关注,并将学生的情感体验作为重点。因此,为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审美化,需将审美体现在行为及活动上。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不可仅借助语言展开教学知识的传授,应将教学语言中所隐藏的道德与法治内涵同学生实践活动相结合。若学生可在实践活动中对美形成感知,可践行美,此即为美的创造。学生美的创造行为的展现即为审美化教学实效性的真正体现。以《尊重劳动者》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在此节课教学活动展开前,便应向学生设置相应预习任务,以推动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即要求每位学生均应近距离接触劳动者,随后将自身与劳动者基础的感受、过程加以讲述。教学活动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围绕自己所接触的劳动者展开交流并讲述接触过程,此种教学安排,可有效帮助学生对劳动者概念形成初步认知。教师还应以此为基础,借助多媒体技术将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图片、视频向学生播放,促使学生明确劳动者为创造生活的重要源泉。教师借助理论、实践二者的融合,可有助于尊重劳动者思想内化于学生思想中,并外化于行。此节课教学活动中,学生借助同劳动者的近距离接触,可对由于尊重对方所收获的愉悦情感体验加以感知。此种愉悦情感体验实则为一种美的享受,而正是由于学生对此种美形成愉悦的体验,因此,学生便会将尊重劳动者、尊重他人的思想牢记于心,践行尊重美德。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仅有审美化的教学,学生方可在课堂中感受美、体验美,最后创造美,并以此收获美的愉悦感受,由此实现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教学活动中,学生只有产生学习兴趣,方可积极参与至课堂学习活动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要求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需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并借助构建教学情境、挖掘教材内涵等策略,实现审美化教育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中的融合。

【参考文献】

[1]潘木兰.增强审美体验培养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研究[J].成才之路,2019,000(002):24-24.

[2]汤晓梅.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审美化引领方式的研究[J].教书育人,2019,000(004):31.

[3]杨云.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审美化教育[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9(6):38-38.

[4]王文婷.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的美育探寻[J].辽宁教育,2019,592(07):27-30.

[5]吴大平.美育视角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几点思考[J].基础教育论坛,2019,000(034):P.34-35.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小学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新课程背景下歌唱教学方法的探讨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