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地方院校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2021-04-06李臻

艺术评鉴 2021年3期
关键词:音乐课程高校教育开发利用

李臻

摘要:“互联网+”理念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实践中的热门理念。在高等学校音乐教育领域,“互联网+”理念的应用也有其重要价值,采用这一理念,可以在当前多媒体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互联网思维,使高校音乐教育、音乐课程依托互联网平台,生产出更加丰富的课程资源,开发出更加多元的课程形式。慕课、智慧课堂、VR网络课堂等等丰富的课程资源形式,能够大大提升音乐教育通识课、专业音乐课程的授课效率。文章从“互联网+”教育的概念出发,分析国内地方高校网络音乐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情况,结合河南省实际情况,提出了若干提升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效率的策略,以期提升最终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互联网+”  高校教育  音乐课程  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3-0090-03

“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全国高校都在尝试搭建网络课程资源平台。对于直属教育部管辖的高校来说,在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能够得到教育部指导和更多资金支持,而对于一些省属地方院校则没有这种优势。省属地方高校在探索“互联网+”教育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很多困难,目前各个省份地方高校网络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情况不径相同。本文主要针对研究“互联网+”背景下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从宏观与微观结合的角度去探究地方院校究竟如何才能提升网络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深度和利用效率?

一、“互联网+”音乐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发展概况

“互联网+”音乐教育对于两类人的作用最为显著,作用机制也最为明朗。一类是当前高校的在读大学生,他们能够非常方便地接触到所在学校的网络音乐课程资源,既可以作为素质教育的补充学习课程,也可以供音乐专业学生进行某些选修课的深入学习。另一类则是对音乐学习有浓厚兴趣的非在校生。相比于其他的付费网络教育平台,全国高校建设的“互联网+”音乐教育平台为公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免费的知识获取的途径,这是一种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行为,也符合目前教育界一直倡导推行的终身教育的理念。

“互联网+”音乐教育平台最初建设的目标是服务于高效学生,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大部分高效都选择将教育平台向社会开放,绝大部分国内高效的“互联网+”教育平台在登录和实名认证后都可以进行免费学习。在线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音乐教育将科技与教育充分融合,不断创新教育形式。最初,“互联网+”音乐教育刚诞生时,功能非常单一,学员只能通过观看网课的方式获取知识,对于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也不能向老师求教,课程都是提前录制好的。发展到第二阶段后,网络课程平台进一步建设完善,具备了课后作业、提问答疑等等功能,但仍不能满足学生的所有需求,课堂效率也不能和实际课堂相比。随着进一步发展改良,今天的“互联网+”音乐教育平台,一般会有固定的课程直播时间,课程直播时,学生通过提前预约进入课堂,通过预习提前了解课程内容,直播过程中可以通过“举手”功能和老师交流,还有随堂完成的作业,基本能够实现现实课堂教育的所有功能,课程资源的利用也更加充分。且网络音乐课堂不会受教室场地限制,中央音乐学院一些知名讲师的直播课程同时在線人数往往会达到几千人。

二、国内地方高校网络音乐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分析

互联网就是生产力,就是新媒介,互联网给音乐教育带来的巨大变革席卷着全国高校,深刻影响着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通过实际访问考察发现,目前国内高校网络音乐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方式大同小异,教育资源更丰富、硬件设备更完善的部分高校会采取网络课程直播的形式,著名专家学者的直播课程也经常成为网络热点话题,而地方高校基本还是采用录制课程、建设慕课平台的方式开发和利用网络音乐课程资源。但在有些网络普及还比较落后、经济欠发达的地方,可能与其他发达城市有严重的知识鸿沟。国内地方高校最常见的网络音乐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形式主要有慕课、智慧课堂等种类,VR虚拟课堂目前还没有被广泛应用,只在某些高校进行试点性应用,当然,不同的网络音乐课程资源开发形式也有其对应的优势和局限性。

(一)建设开放式的教育平台——慕课(MOOCs)

1.地方高校建设慕课平台的巨大优势

慕课和互联网平台几乎是同一时间产生的,这种开放式网络教育平台的形式被我国高校广泛采用是在2013年以后。自2013年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率先采用慕课的方式,尝试进行网络在线课程推广,这几所大学都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顶尖名校,又处于全国的中心——北京,其大胆创新的尝试鼓舞了地方高校的信心,不少地方高校跃跃欲试。2015年,国内就有20多所省属地方高校建设了慕课平台,集成在过去学校的网站上,其中就有不少音乐课程资源。

慕课是互联网低成本教育的典型形式,高校推出的免费开放的精品慕课课程,不仅改革了传统高校课堂教育,也改革了许多垄断性网络课程培训机构。音乐教育在过去一直属于素质教育和美育的范畴,在义务教育阶段,由于音乐课不是升学考试必考课程,即使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也不会重视音乐教育,更不用提开发免费的义务教育阶段适用的音乐课程了。这导致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普遍艺术素养不高、音乐欣赏水平较差。近年来,歌唱类、选秀类音乐节目激发起了公众对音乐的兴趣和学习音乐的热情,但很多人没有机会接触到专业的音乐课程,高校慕课不仅能够提供给在校大学生提升音乐素养的机会,也给其他音乐爱好者提供了学习专业音乐理论的平台。甚至对于一些初高中有意参加艺术高考的学生来说,高校开设的音乐课程,可以帮助他们初步判断自己是否有音乐专业的天赋,而这一切都是开放的、免费的。

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最为主流的网络音乐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平台,对慕课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以上阶段,那是远远不够的,慕课的创新性远不止于此。低成本共享、自我学习实际上在过去的光盘录制课程的年代就已经实现。慕课对音乐教育的变革作用在于其依托互联网为传播渠道,可以轻易实现实时同步交互,从而达到一种互联学习的目的。

慕课打破了过去高校存在的知识围墙,只要公众愿意,仅有高中文化水平的人也能够通过自学掌握某一专业的知识、技能,尤其是财务管理类专业、工科专业,接受教育的机会为社会发展、人才培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慕课成为从精英教育到公民教育的桥梁,互联学习的理念给予了更多对音乐有兴趣的人接触专业音乐教育的机会。访问国内几所著名艺术类高校的慕课平台可以发现,音乐教育课程每日访问人数都在千人以上,这种普及型的音乐教育模式每一天都在改变我们所处的教育环境。

这还仅仅是理念上的突破,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现代化的慕课平台能够承载更多功能,实现了过去传统课堂难以达到的资源利用效率。首先,慕课学习是以课程为单位,以网络课堂为场所面向所有人的服务模式;而传统高校音乐教育是以专业或班级为单位,以实际课堂为场所,面向少数人的教育服务。为了获得更好的成绩和更高的学分绩点,在传统课堂当中,有时学生的反馈和互动未必是发自内心且真实的,教师也就不能真正接触到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而在慕课平台在线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由于慕课“双盲”的机制,教師能够听到更多真实的声音,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高校课程的助教也可以通过帮助教师总结问题、改进不足,从而进一步提升慕课质量。

2.音乐教育慕课平台存在的不足

在地方高校大规模建设和推广慕课模式,目前最严重的困难是人力和服务器资源。高校使用的教育服务器一般来说容量比较小,主要用于发布各种通知和新闻,而慕课教育需要的服务器容量非常大,对于缺乏资金支持的地方高校而言是一个大难题。另一方面,慕课的录制和管理需要大量工作人员支持,目前许多地方高校的行政管理一再被精简,地方高校无法安排足够的工作人员对慕课平台进行持续管理和完善,这也会使得课程利用的效率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由于地方高校当中很多理工类高校、财经类高校、政法类高校没有开设音乐专业,对于这些学校而言,利用“互联网+”改革的背景建设网络音乐教育慕课平台也是困难重重,且可以预见的收益比较小,这就导致某些高校不太愿意投入精力到慕课平台的开发过程中。因此目前不同省份网络音乐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程度仍然存在明显差异,不同学校间音乐课程慕课平台建设质量、课程访问量也存在较大差距。

(二)智慧课堂

1.智慧课堂对提升专业音乐教育的帮助

改变了课堂教学的智慧课堂出现于2007年前后,最开始是美国的两名高中化学教师使用录屏软件录制教学视频,上传到网络,以此帮助缺席的学生补课。后来,这两位老师让学生在家看教学视频,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并对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学生进行重点讲解,进而发展成为现在的智慧课堂。

相比于开放性、包容性更强的慕课模式,智慧课堂模式更有利于地方高校进行专业的、深层次的音乐教育。智慧课堂采用的混合式教学的模式能够更快提升音乐专业学生在音乐学习方面的效果,有助于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专业音乐教育如果采用传统实体课堂的方式,首先由于教室环境的限制,对于一些需要教师演示的地方,教师后排的学生就不容易看清,且课堂讲解转瞬即逝,学生对于深奥的且难以理解的理论讲解不能做到重复听、加深记忆。其次音乐教育学习固然重要,反复的练习和纠正更加重要。但是传统教学模式受限于课程数量,很多专业课不能开设同步的练习课程,导致学习成果差强人意。而采用智慧课堂的方式后,学生观看视频,学习新内容,课堂则专门用于答疑和联系,充分利用了时间,也巩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智慧课堂对于开发和利用音乐课程资源的帮助作用,在于它既有教学的过程,又有学生习得的过程,这两个过程在传统课程中是混合在一起的,但就实际反映的考核结果来看,混合教学的过程和习得的过程并没有优势,相反,将教学和习得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更符合现代的教育理念,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而习得是学生将专业音乐知识、表演技能内化的过程。这种智慧课堂的学习模式是对课堂时空范围的新定义,是一次课堂运行机制的变革,它带动了师生行为方式的改变。

智慧课堂不仅来源于网络发展,更来源于教育理论的创新,两者殊途同归。从智慧课堂的定义可以看出,智慧课堂不是传统课堂的网络延伸和形式上的简单“网络化”,它是新型教学要素和教学关系重组的典型方式,是对传统教学职能的根本性改变。这种改变意味着教师的主要职能不再是知识的呈现,而是设计学习活动、准备学习资源和促进学生学习。我们可以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社会生产相类比:智慧课堂就是一种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对教学环境和教师的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因此,智慧课堂的创新本质,代表了一种工业化转向信息化社会的教学方式,是对传统教学的颠覆和变革。

2.智慧课堂开发模式的局限性

专业音乐教育采用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式无形中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在课程种类不变的情况下,学生需要在课堂以外的时间去自我预习,然后还要参与习题课堂,这种一刀切的改革可能不适合于所有地方高校音乐专业。由于高考录取分数线的差异,不同的地方高校在校学生的基础也是不同的,对于有些基础较为薄弱学校的学生而言,对所有课程都采用这种方式会使得他们的学习压力陡然增大;而对那些基础扎实的学生来说,又显得多此一举。

为了解决智慧课堂在这种情况下的局限性,可以针对每个学期某一两个难度最大、理论最为深奥的科目开展智慧课堂学习模式,帮助学生攻坚克难的同时不至于过分增加学生负担,这也符合高校教育改革背景下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结语

“互联网+”背景下衍生出了“互联网+”教育理念,这种理念借助科技成果,给学生提供了更加自由灵活的学习方式,也更充分地利用了现有的学习资源。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应立足于当前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和地方高校生源增多导致教学资源紧张的现实背景,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充分开发利用现有条件建设网络音乐课程,并结合传统音乐课程模式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更舒适的学习环境,将音乐教育信息化与音乐教育区域化结合,最终达到提升地方高校音乐教育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强,杨盼盼.关于“互联网+”音乐教育形态探讨[J].北方音乐,2019(15):185+192.

[2]陈凌.浅谈互联网+时代的高校音乐教育[J].大众文艺,2019(14):209-210.

猜你喜欢

音乐课程高校教育开发利用
浅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小学高年级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中医药院校音乐素质教育模式研究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论多媒体技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审计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审计成果利用探析
档案的开发利用在供电公司全面管理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