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竹笛演奏流派及其文化特色探究

2021-04-06吴尔曼

艺术评鉴 2021年3期
关键词:文化特色

吴尔曼

摘要:竹笛是我国重要的民族乐器,是“管弦、丝竹文化”的代表,具有丰富的音乐表现力,既可以激扬高亢,又能够婉转优美,由此形成了不同的演奏流派。本文就中国主要的两个竹笛演奏流派进行文化特色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中国竹笛  演奏流派  文化特色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3-0008-03

所谓竹笛流派,指竹笛的吹法或者技巧形成带有倾向性的演奏群体,随着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竹笛演奏也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文化特色也有不同,主要有“南派”“北派”两种,具体的演奏风格差异来源于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群众喜好等因素,这也是由于我国南北方音乐文化环境的差异所决定的。

一、竹笛演奏流派的形成原因

(一)乐器地位

竹笛发展早期多用于大型歌舞的伴奏、合奏、间奏,很少单独演奏,宋元以来戏剧艺术蓬勃发展,竹笛在各个地方剧种开始担任领奏或协奏的任务,例如,清代北方梆子戏逐渐成熟,受高亢抒情的唱腔、韵味浓厚的慢板、从容舒展的正调、哀怨凄婉的反调等影响,北方竹笛在戏剧中的乐器地位与戏剧特色保持一致,所以北方竹笛也称梆笛,多以F、G调笛为主;而清代南方昆曲成熟,唱腔缠绵婉转、吐字轻柔,回音悠长,因此南方竹笛也有与剧种特色保持一致的需要,被称为曲笛,多以C、D调为主。

(二)人文环境

竹笛流派的产生与历史文化、地域文化有关,例如,北方以中原文化为主,秋、冬季寒冷,因此竹笛经常急促快狠地用气,以达到吹响增热的效果,北方戏曲的受众多在田间乡下,因此,群众性格以豪迈奔放为主,竹笛中演奏带有强烈的阳刚之气;南方气候炎热潮湿,以江浙文化为主,南方戏曲的受众多为城市市民,群众性格温和,文化气息浓厚,偏爱玲珑舒缓的曲调和柔和流畅的语言身段,因此竹笛演奏讲究旋律的曲折婉转、圆润细腻;现代竹笛演奏与舞台艺术结合,要准确把握现代人多元化的审美观点,而且文化艺术交流频繁,演奏者之间取长补短,将高亢激昂与缠绵婉转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新派竹笛的艺术面貌。

(三)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首先必须是先行者和技术大师,演奏风格、技巧或者作曲能夠开创明确的指向性和代表性,是竹笛流派的灵魂。例如北方的曲艺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沿线省份,梆笛艺术在民歌、地方戏等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发展,演奏音调高亢、明亮,节奏活泼跳动,旋律起伏较大,以冯子存、刘管乐等为代表。

南派主要流行于江苏浙江广东等地区,曲艺以昆曲、乱弹、徽戏、滩簧等为主,曲笛艺术建立在戏曲音乐基础上,兼具昆曲典雅秀丽、乱弹、高腔的活泼、华美,演奏风格以音色细腻、温文委婉而见长,旋律流畅优美,以赵松庭与陆春龄为代表人物。

二、各流派演奏技法的主要特点

(一)北派的主要特点

1.强调演奏力度

北派竹笛脱胎于河北吹歌、山西民歌、冀南戏曲等地方曲艺,在变奏曲式中又紧扣节奏、穿插情节,表现出戏剧的趣味性。例如北派代表作《喜相逢》,原是流传在内蒙、陕北的民歌,后成为山西梆子的过场音乐,后为独奏曲,结构为变奏曲式,曲首慢速与滑音表现离别情绪,首次变奏用稍快、活泼的节奏表现久别重逢的场景,第二次变奏中速和吐音描述情绪进一步发展的雀跃态度,第三次变奏用极快的花舌表现全家团聚的欢乐场面。由此可见,北派竹笛在气息运用上较猛,因此多用历音、滑音、吐音、花舌等技巧强调旋律力度,也常常使用剁音技法扩大装饰音与骨干音之间的音程跨度,从而提高音量。

2.强调乐曲的活跃律动

北派的演奏技法是北方人无畏、乐观性格的缩影,常用于还原欢快活跃的艺术情境,例如北派常使用花舌的演奏技巧,在气流通过口腔时高速振舌,在短时间内使笛声出现多音头效果,音乐表现力热烈而奔放;再例如飞指,用指头在笛孔上快速抹过,使音程快速多变,音色华彩而流畅,烘托喜悦氛围的艺术效果十分明显;还有吐音的运用,有单吐、双吐、三吐之分,通过有节奏地控制气息吞吐而产生连续的顿音,发音铿锵有力,音乐节奏强烈、纯净。

3.强调演奏艺术的歌唱性

北派竹笛的音乐风格带有北方民歌的歌唱特点,因为北方民歌、戏曲常常取材于同样特定的人物、性格、风俗,因此北派竹笛有许多模拟唱腔的选段,例如模仿悲痛哭泣时,对气充音的力度上也有较高的要求,再例如模仿欢欣雀跃的唱段,要表现耿直、爽快、乐观的音乐情感,就要大量运用滑、抹、揉、压等演奏技法,总之北派竹笛用于模仿民歌特色既成为艺术关键特色,又丰富了演奏技法。

(二)南派的主要特点

1.强调音色的润丽

南派竹笛的笛膜贴得较松,因此音色清晰,要求运用气息均匀连续,形成偏稳的波浪形线条,很少用北派的强吐和断奏,忌讳过猛过急。此外南派在平顺的演奏过程中以气震音、迭音、倚音、颤音等作为装饰音,例如南派代表作《早晨》中运用轻快明丽的颤音表现欢快活泼,运用快变音及迭音表现现场华丽感,即使运用“花舌”,也多结合打音、波音、颤音等装饰音,展现出生命力的节奏感。另外,以宽松节奏为主、紧密节奏为辅的节奏组合使早晨显得更加生动。从南派大多代表作品上来看,整体上气息的力度基本呈水平发展,用气讲究均匀平稳,常用腹震音厦形成呈松弛的微波状,富有地方风貌和人文色彩。

2.强调韵味的品评

南派竹笛的柔婉主要体现在通过音色明暗或浓淡的对比构成转折,音质的刚柔或虚实构成顿挫,其音乐的表现力可以用“韵味”概括,南派竹笛所形成的“韵味”多体现在装饰音的组合上,利用唤、赠、叠、打等装饰音为平顺的旋律增色,例如气震音,有慢快、复单之分,体现不同的旋律色彩;赠音要掌握发声分寸,讲究点到为止;叠音要轻巧、细腻,不能对主旋律产生干扰,讲究含蓄内在;而打音富于弹性,如同敲击钢板,一闪而过,不粘不滞。

3.强调波浪形的音波动态

与北派竹笛以平直音波为主不同,南派竹笛音波有荡漾感,时有时无,这也是江南管弦乐的一贯特色,例如昆曲名剧《牡丹亭》《桃花扇》《长生殿》都是典雅含蓄的古代爱情故事,多以丝竹伴奏来体现其风格隽永的感情色彩及细腻的人物性格。再例如南派竹笛代表作《早晨》,曲子旋律贴近散板,从弱到强变化极慢,表现从黎明前的黑夜到天边露出微光这段漫长的过程,将看似短暂的时间概念技巧化处理,用循环换气技巧使音量介于强与弱之间,体现明暗变化、阴阳分界的艺术情境,用长音体现时间感,用颤音体现太阳升起前的空间感,用快板的灵活旋律表达了欢欣鼓舞之意,音量的波态变化增加了艺术感染力。

三、各派代表人物及其文化特色

(一)南派竹笛代表人物及特色

1.陆春龄

南派大师陆春龄擅长独奏,融入江南丝竹音乐原有的细腻特点,既擅长表达江南市民文化的优美细腻,也擅长表现相对粗犷的江南乡村音乐。陆春龄在进行竹笛演奏时,将干净、飘渺、柔和的泛音加入到竹笛的演奏中,使曲调一气呵成,中间夹杂打音、赠音、颤音等技巧增加音的色甜美,彰显江南韵味,代表作有《三六》《行街》《欢乐歌》等。

2.赵松庭

南派大师赵松庭的竹笛中融入婺剧、昆曲等音乐戏剧的音乐特点,还借鉴北派竹笛、西方音乐的音乐思想,形成独具一格的竹笛演奏风格。《早晨》中融合了唢呐的循环换气法,从而更具表现力。赵松庭大师的竹笛作品中加重古典文人审美观(《幽兰逢春》),将音品、音量、音调三个乐音的特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曲子弱而不低、强而不高;作品有着结实且纯净的音色,音色弱而不虚、强而不燥。代表作如《早晨》《三五七》《鹧鸪飞》等都是南派经典代表曲目。

(二)北派竹笛代表人物及特色

1.刘管乐

北派竹笛大师刘管乐精通笛子、管子、唢呐等吹奏乐器,早年四处搭班卖艺使其表演风格深受河北冀中“老调梆子”和冀中“鼓吹乐”的影响,同时还借鉴了西北的民歌以及河北的吹歌,此外为了增加竹笛对北方人的热情泼辣、耿直乐观的性格特征的艺术表现力,刘管乐对传统的六孔笛进行了七——九孔的改良,扩展了北派竹笛的音域。其典型代表作《卖菜》《荫中鸟》是北派梆笛作品中的精品,特点是内容丰富、感情细腻,重视舌、手指、嘴唇、气息等的配合。

2.冯子存

北派竹笛大师冯子存受口北地区的民歌、山西梆子、二人台等民间音乐影响巨大,很大原因是他自小在口北地区卖艺求生,经常在气候寒冷、风沙弥漫的天气中表演,因而十分注重手指和舌頭配合以发出短暂和连续的强音,并且发明了“飞指”和“花舌”的演奏技巧,还非常重视运用强劲的吐音,例如在《喜相逢》中,他运用三吐音表现旋律的跳跃感,艺术再现了北方民俗的豪放特征。冯子存认为“唱不好就吹不好”,从歌唱语言的艺术风格和风俗情调入手,更有利于用笛子表现北方人的喜怒哀乐、思想情感,代表作除《喜相逢》外,还有《放风筝》《挂红灯》《万年红》《黄莺亮翅》等。

四、竹笛南派与北派之间的融合

如今,对于竹笛的演奏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不仅在演奏上要变得更加全面,还应当满足当下人们在审美上的需求,对作品的风格特点也要有一个准确的把握。所以,南北流派竹笛演奏切勿将自己困在某个领地上,需要其能够不断创新与拓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摸索,吸取其他流派的优势,弥补自身的短处,使得自身变得越来越强大,演奏风格也能够变得更加丰富多样。例如《早晨》,是由赵松庭先生创作,其主要是将昆曲的音调与北方梆迪的演奏方法进行融合,而这也代表了南派竹笛与北派竹笛之间相互融合的开始。《早晨》这一作品音乐主题是选自昆曲《点绛唇》,整首曲目都是由此主题展开的,在原本的风格之上创造出了新的风格。赵松庭先生在进行创作时,对于当时而言使用了很多新的表现技术,如将唢呐换气技巧应用于竹笛演奏中,使得竹笛表现力变得更加丰富等等。赵松庭先生还放弃了原本门户之见,借鉴了北派竹笛在演奏上的技巧,如吐、滑、特殊强弱变化等等,将南派与北派在演奏上的技巧融会贯通,并且还使用了主音五声调式以及3/4拍的节奏,让观众耳目一新。与传统民间竹笛独奏进行比较,在任何方面都展现出了创新之处。

对于南派竹笛演奏来说,原本是经常使用舌头功夫,但是赵松庭现场在创作《早晨》时便在其中采用了“轻吐”,使得发音变得更加清楚,但是不会出现断顿的情况,不仅将乐曲清晰呈现给观众,也没有丧失其本身的柔婉。以南派竹笛演奏为基础,保留了原本在演奏时的细腻与典雅,还吸收了北派竹笛演奏豪放与粗犷的风格,促使这两种演奏风格逐渐融为一体。

因此,不论是对于南派还是北派的竹笛演奏来说,如果想要在当今时代获得进一步发展,那么就要放弃原本的门户之见,将两个流派有效融合在一起,以便获得更加完美的艺术效果,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根据当前情况来看,中国竹笛在发展过程中的方向主要是南派和北派之间相互借鉴与融合,共同进行探索与创新,不可完全放弃任何一种风格或是技巧。对于我们来说,祖辈传承下来的技巧与技术,除了要继承以外,还要进行大胆创新,使得两种风格能够融为一体,改变原本各自流派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使得其在演奏技巧、风格等方面变得更加多样化。

五、结语

竹笛的流派发展带有地缘性文化民俗特色,随着当前艺术型态的多元化发展,竹笛逐渐发展为一种单独的舞台艺术,不同流派、不同文化特色有合流趋势,逐渐产生了融合两派演奏技巧的“新派”,这是一种好现象,有利于竹笛演奏的传承与发展。文章通过对竹笛演奏流派及其文化特色进行论述能够了解到,南派与北派在演奏技巧、文化特色等方面所存在的区别,为了能够促使其获得更加良好的发展,应当改变以往两个流派间的门第之见,借鉴对方演奏技巧的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将这两种演奏风格融为一体,并敢于进行创新,如此才能够呈现出更优秀的竹笛演奏作品,而这对于竹笛的传承而言同样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路亭.中国竹笛南北派演奏风格之我见[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36).

[2]孙丰军.竹笛流派的形成与发展[J].剧影月报,2011(19).

[3]司亚辉.浅议竹笛演奏风格流派及演奏技法[J].北方音乐,2020(03):50,53.

[4]王皓.竹笛音乐文化及艺术特色探讨[J].智富时代,2019(02).

[5]孙剑博.笛子艺术演奏和发展教育的探究[J].黄河之声,2018(23):16-16.

[6]徐望.论当前竹笛的风格流派及其表现形式[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8(07):136,138.

猜你喜欢

文化特色
浅析云南陆良县雍家古村的文化特色与文化保护
千年飞山 苗侗祖地
梅山文化动画化的可实施性
沈阳故宫的营建与空间布局特色分析
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能力培育探究
广东客家山歌的文化特色探析
日本旅馆传统文化特色研究
蜀锦的文化特色与价值研究
浅析中国景观设计的创新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