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经监测在听神经瘤患者手术中的应用
2021-04-03王连堃陈晓丰
王连堃 陈晓丰
听神经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患者多为成年人,其发病过程缓慢,通常在一侧发病,当肿瘤持续生长时,会对面部神经和三叉神经造成压迫损伤,若不及时进行治疗,还会使其对脑部造成压迫损伤,导致患者的吞咽、发声、步态等都受到不良影响[1]。手术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方式,但治疗后患者常会出现面神经的损伤,导致其预后效果不佳[2]。近年来,面神经监测技术逐渐成熟并用于听神经肌瘤的手术中,通过使用电生理监测对手术过程进行把控和指导,能够在保证手术治疗效果的基础上,对神经的状态和功能等进行监测,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对面神经的手术损伤,改善了患者的预后效果[3]。本次研究即为分析术中面神经监测技术的应用对听神经瘤患者手术预后的价值,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2018年2月—2019年4月收治的92例听神经瘤手术患者进行此次研究,按照随机抽签法均分两组,各46例。所有患者皆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且研究经由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其中参照组男女比例为24∶22,患者年龄19~71岁,平均年龄(45.22±5.21)岁。研究组男女比例为26∶20,患者年龄20~73岁,平均年龄(46.31±5.10)岁。两组上述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手术治疗,术中不进行监测操作。研究组患者在进行全身麻醉后,对肿瘤进行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同时给予面神经电生理监测。在手术过程中禁止使用肌松药,降低面神经检测结果受到麻醉的影响。手术中使用Endeavor-CR16通道监护仪(厂家:广州尼高力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对面神经进监控。于患者手臂连接地线电极,使用双极探头探测刺激器操作。从0.1 mA开始慢慢增加刺激强度,保证不超过1 mA,频率设置在1.1~7.1 Hz之间[4]。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后面神经功能的保留情况。判定标准:患者手术后对其面神经功能进行判定,患者神经功能正常的为Ⅰ级;患者额肌、肌无力等正常的为轻瘫,等级Ⅱ级;患者在用力情况下能够闭眼,对称和面肌无力等运动能力差的为中瘫,等级Ⅲ级[5];患者不能闭眼,额肌运动、面肌能力差的为中-重瘫,等级Ⅳ级;偶尔出现面肌无功能等情况为重瘫,等级Ⅴ级;全瘫等级Ⅵ级。患者面神经功能保留率=(Ⅰ级+Ⅱ级)/例数×100%[6-7]。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0.0软件对本次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率(%)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患者面神经功能等级为Ⅰ、Ⅱ级的共40例,面神经功能保留率为86.96%;参照组共31例,保留率为67.39%。研究组面神经功能保留率明显高于参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98,P=0.025)。
3 讨论
听神经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发育颅内桥小脑角区,患者多为成年人,其发病过程缓慢,通常在一侧发病,耳部的表现较为明显,主要包括恶心、晕眩、单侧耳鸣等,当患者的肿瘤持续生长时,还会对面部神经和三叉神经造成压迫损伤。面神经损伤会使得患者泪腺的分泌减少,面肌时不时抽搐,而三叉神经的损伤还会导致其面部的感觉逐渐减退,咀嚼肌能力退化,角膜反射弱化,若不及时进行治疗,任由肿瘤不断长大,还会使其对脑部造成压迫损伤,作用于小脑、脑干及颅后神经等,导致患者的吞咽、发声、步态等都受到不良影响。在治疗的过程中,泌外科手术是一种主要的治疗手段,能够对肿瘤进行较好的切除,但是也存在着面听神经受损的可能,手术有着较高的风险性。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患者面神经进行监测,提高其完整性是非常重要的,本次研究即分析术中面神经监测技术的应用对听神经瘤患者手术预后的价值[8]。
面神经监测是一种电生理监测技术,在手术过程中先探查面神经,之后保证对自发、诱发性肌电图进行持续的测定和观察,以此外依据对手术医生的操作进行动态引导,保证手术操作不会对患者面神经造成机械性的不可逆创伤,需要注意的是,试探性的反复持续牵拉在手术过程中要尽量少出现,采用这种方式进行面神经的确定会导致其受到伤害。在进行术中面神经监测的过程中,应用的双电极电凝量大约在5 Hz的频率,干扰波形具有规律性,且有着较高的滤幅,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对监测面神经工作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在进行监测的同时,我们也可以观察面神经功能的保留效果会不会受到手术方式的影响,根据观察结果显示,听神经瘤的手术方式,并不会影响到面神经的解剖及功能等,但是和主刀医生的技能高度有关:医生对手术入路烂熟于心、操作稳定、能够从正确的入路进入,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障手术的成功。另外,听神经瘤的体积也会影响面神经的正常功能,体积大的听神经瘤会对面神经产生压迫,导致其变形,当面神经被压迫成“羽毛”时,和听神经瘤的包膜就会形成一种“难解难分”的关系,在手术中极易产生损伤,即便有面神经监测的辅助,也会影响面神经功能的保留。
面神经功能的预后效果好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在术前术后都要格外重视,但在这其中,在进行切除听神经瘤的手术操作过程中,所需诱发肌电图的刺激强度是一个关键因素,其具体的影响,不同的学者观点尚有争议,其中一种可以简单概括为:面神经功能的保留,和刺激的强度成反比。也就是说,刺激强度越高,患者的面神经就会受到越严重的损害,其功能性能也就越差。对于这点,有学者持反对意见[9],认为电刺激对面神经产生的损害是一定的,所以尽量避免面神经受到的电刺激是保证其功能性的重点,不应在术后采取电刺激对面神经功能进行判断。由此可见,国内外对于面神经电刺激的量化细节尚处于缺失阶段,很多参数缺少统一的规定,需要我们在之后的研究中加强分析和思考。
在研究过程中,两组患者的治疗及护理措施相同,但参照组患者没有进行监测,而研究组使用面神经监测技术监测其面神经[10]。根据研究结果分析,研究组患者在手术治疗后,面神经的保留率高达86.96%,和参照组相比有明显的优势。这是由于患者的肿瘤长期侵蚀面神经后,其神经和肿瘤粘连严重,在进行手术操作时是非常难以分辨的[8]。而研究组应用了面神经监测技术,能够较好的将薄膜状的面神经走向勾勒出来,做到彻底切除肿瘤的同时保护面神经,让患者手术的生活质量得到较大的提高[11]。总的来说听神经瘤切除是一项危险性较高的手术,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操作人员应当保证自身有足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能够准确的找到手术入路,并熟悉小脑等解剖结构,同时采取面神经监测技术作为指导,在明确面神经走向等内容的情况下,准确的完成听神经瘤的切除工作,最大限度上避免面神经遭受机械性损伤,保证其正常功能性的保留[12]。在手术后,同样要加强相应护理工作的质量,减少术后多种因素可能对手术效果造成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在进行听神经瘤患者手术治疗的过程中,使用面神经监测技术对其面神经功能进行检测记录,不仅能够保证肿瘤的完全切除,而且能够更好的对面神经进行保护,尽量避免损害面神经,有利于促进患者各项功能的恢复,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