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浅前房影响因素分析
2021-03-31冯巧珍
冯巧珍
滤过手术是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主要外科手段,包括小梁切除手术、青光眼阀植入术等[1],通过建立新的房水引流通道,利用内引流或外引流的方式改善外周虹膜机械性阻塞小梁网,从而降低眼压,保护视神经[2]。但长期临床实践证实,滤过手术后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以术后浅前房是最为常见,其与滤过过畅、结膜瓣渗漏、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睫状体分离裂隙等有关[3]。由于术后浅前房发生的原因较为复杂[4],查阅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此方面研究报道较少。因此,本研究探讨分析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浅前房发生的高危因素,并对此加强护理干预,进而规范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患者术后早日康复。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医院眼科2017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102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滤过手术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符合我国2020年最新制定的 《中国青光眼指南》诊断标准[4]。将术后发生浅前房的19例患者作为病例组,未发生浅前房的8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纳入条件:①符合青光眼有关指南诊断标准;②经医院检查首次确诊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③符合青光眼手术治疗指征;④患者与家属自愿参与本次调查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条件:①合并恶性肿瘤、严重心脑血管或糖尿病等不适合手术者;②无法完成本研究,有意中途退出者;③存在手术禁忌或使用药物过敏者;④妊娠、哺乳期或计划生育妇女;⑤依从性不佳者。
1.2 资料收集
利用原始病历查阅和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基本资料,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其他病史、病程、疾病分型(急性、慢性)、手术史、手术方法等治疗情况,该过程均由医生及护理人员协助独立完成,在进行术前检查,包括视力、眼压、虹膜、前房深度、眼轴长度等。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浅前房分为发生浅前房组(病例组)与未发生浅前房组(对照组),比较上述因素是否存在差异,探讨及分析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浅前房发生的因素,并对其进行护理干预。
1.3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 26.0统计学软件对本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浅前房发生的因素。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影响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浅前房发生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疾病类型、术前眼压、术前虹膜、术前晶体厚度、术前前房深度、术前眼轴长度是影响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浅前房发生的因素(P<0.05),见表1。
2.2 影响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浅前房因素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以是否发生浅前房为因变量,以表1具有统计差异的指标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术前眼压、术前虹膜、术前眼轴长度为其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1 影响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浅前房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表2 影响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浅前房发生的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
3 讨论
目前,滤过手术仍是青光眼患者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研究指出[5],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浅前房等并发症发病率很高,很多并发症严重者甚至发展成恶性青光眼、致盲等,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且对患者身体及精神带来极大伤害。因而,加强护理干预,争取术后避免浅前房的发生是医护的共同目标。但迄今为止,滤过手术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仍处于很高的状态[6-7],对于如何降低浅前房的发生仍需不断探索其影响因素。
3.1 年龄影响及护理
既往研究显示,罗春红[8]报道,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后发生浅前房与年龄有关,主要为>65岁具有相关性。本研究发现年龄≥60岁老年患者浅前房发生率高于<60岁患者(P<0.05)。原因在于老年患者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其脉络膜血管弹性较差,经过滤过手术后脉络膜脱离的浅前房更容易发生。因此,对于老年人患者要实施更多的护理干预,如需要密切监测老年患者的血压、血糖、呼吸以及脉搏等方面的状况,除对研究疾病的护理外,也要时刻关注伴随疾病的状况。
3.2 疾病类型影响及护理
本研究数据显示,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和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浅前房发生率具有显著差别,主要是由于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起病急骤,往往难以控制,需要及时进行滤过手术治疗,术前眼压等可能没办法保证控制在安全范围内,故术后更容易发生浅前房。因此,对于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应更注重配合药物护理,更好的控制眼压等,但对于患眼滴药护理人员应注意利用食指按压无菌棉球,确保压力可以阻止药液的渗入,至少按压3 min左右,同时注意力度适中,防止结膜瓣的破裂或房水渗漏[9]。
3.3 术前眼压影响及护理
资料显示,汪宁等[10]采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眼科青光眼患者证明术前眼压越高,术后浅前房发生率越高。本研究表明术前眼压≥30 mmHg的患者浅前房发生率显著高于术前眼压<30 mmHg的患者(P<0.05)。眼部压力过高会使血液循环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进而造成组织缺氧,严重者甚至坏死。处于高眼压情况下会造成脉络膜血管壁水肿,如果手术过程中过快的放出房水,此时眼压迅速下降,压差过大,脉络膜中血管的血浆向脉络膜渗透,此时脉络膜极易脱离。除此之外,由于血管内外压力差过大,若脉络膜毛细血管破裂,会导致脉络膜上腔随之出现出血的现象,此时高眼压造成睫状体水肿,进而改变了晶状体的位置,由于睫状环阻滞而极可能导致恶性青光眼的发生,更可能在术后发生浅前房。所以,术前应特别注意患者眼压的护理,通常需在2.60 kPa左右安全范围内[11]。术前和术后医护人每天定期检测患者的眼压水平,并记录患者是否出现眼压上升的临床症状,如头痛、呕吐、恶心以及眼睛胀痛等,如必要及时做B超等检查。
3.4 术前虹膜影响及护理
本研究结果证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滤过手术前虹膜粘连比未粘连患者术后更易发生浅前房。众所周知,虹膜粘连会影响房水眼内引流,其很不利于形成前房。另外,虹膜粘连会使患者的眼球降低对散瞳药物的敏感程度,会导致晶状体的悬韧带松弛,随之造成晶状体位置很难向后移动,也很不利于形成前房。因此,术前应加强护理,尽量消除眼部的炎症,如眼内外的活动性炎症,尤其注意眼前节的葡萄膜炎症,尽量避免虹膜粘连,如若出现虹膜粘连,注意使用药物的护理干预。
3.5 术前晶体厚度、前房深度、眼轴长度影响及护理
王涛等[12]利用超声生物显微镜对青光眼患者的患病眼睛和正常眼眼睛对比分析,证实前房深度与术后发生浅前房具有相关性;姜霄晖等[13]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和正常眼进行测量发现术前眼轴长度与术后浅前房的发生密切相关;崔巍等[14]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组织的超微结构报道,眼轴相对于浅更易发生术后浅前房。本研究也证明术前晶体厚度>4.5 mm、前房深度<1.8 mm、眼轴长度<22 mm的患者术后浅前房发生率显著高,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以医护人员在术前及术后应每天使用裂隙灯密切观测患者的前房状况等,密切关注其变化,及时实施干预措施,对术后减少浅前房发生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