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渊源、生成路径和伟大意义

2021-03-31欧仕金于丽先王志远

经济研究导刊 2021年35期
关键词: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

欧仕金 于丽先 王志远

摘   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和核心理念。这一思想渊源于马克思的“初心”宏愿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是中国革命、建设以及改革开放实践的智慧结晶。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的价值理论和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基本内容,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价值遵循,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势。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人的价值理论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35-0136-05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强调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本文拟从探讨“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渊源出发,梳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以及改革开放实践对这一思想发展的脉络,在此基础上总结这一思想的伟大意义。

一、“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渊源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只有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入手,才能探寻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真实“泉源”。

(一)马克思的“初心”宏愿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志。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渊源理所当然地应当从马克思那里去寻找。

受原生家庭的熏陶和燕妮父亲的影响,少年马克思的幼小心灵中萌生了同情弱者的意识。在学风纯正、文化底蕴深厚的特利尔中学,古希腊哲学家尤其是柏拉图的著作《理想国》进一步催生了马克思拯救苍生的“初心”宏愿。在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马克思通过对“伟大人物”的素朴崇拜表达了自己的“初心”:“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如果我們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1]在这里,马克思清晰地表达了要“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择业志向,立下了“为大家而献身”的“初心”宏愿,只是由于缺少人生的历练和学识的积累,马克思为之服务的“初心”对象还是抽象的“人类”,缺乏具体性。

在柏林大学,马克思博览群书,并参加了学术交往,使他的学识急速增长。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的社会阅历和实践感知,使他的“初心”更加坚定,立场更加明确。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这样写道:“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身。”[2]在这里,马克思看到了实践(“武器的批判”)的现实力量,发现了群众和无产阶级的主体作用,提出了理论和群众相结合、通过革命实践实现“人的解放”的任务。此时,马克思为其福利而劳动的“初心”对象,不再是抽象的“人类”,而是更为具体的“群众”和“无产阶级”,“为人类福利而劳动”也进一步具体化为“为群众(无产阶级)的福利而劳动”。

在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揭示了人类社会的主要矛盾,阐释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他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3]同时,他还发现了人类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从而阐明“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马克思还进一步阐述了无产阶级的主体作用,把无产阶级视为资产阶级的掘墓人:“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3]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将共产党和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结合起来,公开宣称“他们(共产党)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3],并发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3]的号召,为实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自由人联合体”而战斗。

这一时期,马克思已经超越了对劳苦大众的天然同情和对伟大人物的素朴崇拜,他把“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初心上升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并将其转化为解放无产阶级、建立“自由人联合体”的自觉行动。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从创立开始就是“人民的理论”,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坚守“人民立场”。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的“人民性”被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继承发展,成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渊源。

(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中华民族是最早进入文明社会的民族之一,是世界古代文明体中延续至今从未断裂的独特存在。连绵不绝、一脉相承的中华文明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汇聚成磅礴的精神力量,护佑和支撑着中华民族一路前行,次第奏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康乾盛世等华彩乐章。其中,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孕育出来的“民本”思想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另一理论源泉。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十分丰富。《五子之歌》记载:“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是我国民本思想的最早记述。春秋战国时期,纷繁变动的社会现实,凸显了民心向背的力量。孔子提出庶民、富民、教民的“仁政”思想。孟子继而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层次思想。荀子进一步提出天下有民众,并不是为了国君而存在,天下确立国君,则是为了民众。黄宗羲等人提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这些“民本”思想经后来各学派思想家、政治家的阐述,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并在近代以来从封建统治阶级治国安邦的官方意识形态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

从本质上说,“民本”思想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在历史的警示下,统治阶级逐渐认识到自己和百姓之间的“舟—水”关系,并通过使民众安居乐业来实现“本固邦宁”的政治目标。因此,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民本”始终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民本”思想也只是一句“口惠而实不至”的政治空话。尽管如此,传统“民本”思想依然对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和民族文化的庚续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话语表达与内容实质蕴含着丰富的人民智慧,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另一理论来源。

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成路径

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的过程,任何理论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中国革命、建设以及改革开放实践的智慧结晶,是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和结合新的时代特征的基础上逐渐生成的。

(一)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带领和依靠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过程中,人民观是走向成功的最重要的法宝。毛泽东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是毛泽东人民观的至高境界,其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注重人民主体作用

毛泽东熟读《共产党宣言》,对其中“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一观点深有体会。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深入农村,组织农民“打土豪、分田地”,与地主进行斗争。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根据形势变化,建立起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地方实力派等在内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我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提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并将之进一步运用于解放战争,通过土地制度改革运动、国统区群众运动、加强党的建设密切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等等措施,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打倒了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

2.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党的宗旨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将共产党和无产阶级的利益联系起来。在《共产党宣言》的启发下,毛泽东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联系起来,认为中国共产党是因为人民需要才成立的,它谋求的并不是自己的私利,而是多数人的利益。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写下了《为人民服务》的光辉篇章,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宗旨;党的七大通过了新党章,第一次明确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我党的根本宗旨。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为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了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石。

(二)邓小平:把“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以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党的宗旨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系列重视人民利益的思想论断。邓小平主张: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要求全党同志在工作中自觉把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和执行政策的基点和归宿。他十分重视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的双重需要,提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发展经济,发展教育和科学,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在1992年初视察南方时,面对世界社會主义发展的低谷,针对党内和国内一些人对改革姓“资”姓“社”产生疑惑等情况,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以此作为衡量改革成败的判断依据。特别是其中的“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一标准,不仅为我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而且使这一宗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具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三)江泽民:“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党的根本宗旨不动摇,结合时代发展变化,赋予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更加丰富的时代内涵。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江泽民人民观的核心内容。江泽民强调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党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爱戴的根本原因所在。”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必须高度关注人心向背问题。江泽民明确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号召全体共产党员要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要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在整个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使群众得到应该得到的、看得见的物质利益,这样才能使群众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实行改革开放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祖国的富强之道,也是自己的富裕之道,从而更加自觉地为之共同奋斗。

(四)胡锦涛:“以人为本”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在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和时代主题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内涵。胡锦涛同志继承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人民主体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思想的主旨是“一切为了人民”,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依靠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不断推进社会发展进步,并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着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能力素质,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目的。胡锦涛同志强调,我们党要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政绩观,防止将人民赋予的权利变成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共产党员要始终将人民放在首要位置,从人民群众的诉求出发,在具体行动中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各级政府在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要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全方位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五)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始终牢记为人民谋幸福和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继承和发展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个有利于”、“三个代表”“以人为本”等人民主体思想,在治国理政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认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要求全党谨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要求领导干部要有正确的权力观,在权力面前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为人民用好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努力做到权力“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三、“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伟大意义

(一)“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意义

1.突出人的价值主体地位,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的价值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的价值与商品密不可分。马克思认为,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它具有两个属性,即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满足使用者需要的属性;价值则来源于人的劳动,其大小等于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量。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劳动力被商品化,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其可被用于劳动的属性;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源于劳动力的被使用(即劳动)过程,其大小等于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全部劳动量。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创造的全部价值只有一部分以工资形式回到工人手中,其余则作为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工人阶级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才能摆脱被资产阶级剥削的处境,结束劳动的异化状态,最终成为劳动的主宰者和劳动产品的所有者。

由此可见,在马克思那里,人的价值具有两重性,一是创造产品的劳动者,二是劳动成果的享受者。前者体现的是人作为价值客体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后者体现的是人作为价值主体对自己劳动成果的享用。人的价值实现过程,就是由价值客体向价值主体转化并最终实现统一的过程。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无论是生产力还是生产关系,以至整个社会发展程度都缺少工人阶级作为价值主体的现实条件,因而,马克思主要描述的是工人阶级作为价值客体方面的特点,为工人阶级实现由价值客体向价值主体的转化指明了方向。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之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百年奋斗,使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社会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些都为我国人民实现由价值客体向价值主体的转化提供了的现实基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满足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新时代需要,让劳动者得到普遍尊重、劳动价值得到应有回报、劳动者权益得到有效保障。这些论述充分突出了劳动人民作为价值主体的属性和特点,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价值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强调全面发展,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基本内容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遵循和践行“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在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中,由于各个时代的历史方位和使命任务不同,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的主要内容和实现方式也呈现出既相区别又相连贯、前后相依层层递进的特点。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人民服务”的内容主要表现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人民进行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使命任务;实现方式是通过革命战争,侧重点是政治解放,目标是使中国人民“站”起来。新中国成立后,“为人民服务”的内容主要表现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医治战争创傷、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及带领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方式是通过和平改造与改革开放,侧重点是经济发展,目标是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人民服务”的内容主要表现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方式是通过深化改革,促进我国在综合发展的基础上“强”起来,全面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整体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精神体验层次。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从中国人民“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从政治解放到经济建设再到全面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坚持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又丰富和发展了这一宗旨的基本内容。

(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实践价值

1.“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价值遵循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新时代各项建设必须遵循的价值原则。具体来说,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民生、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方方面面的实践中,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

2.“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揭开了西方“普世价值”的虚伪面纱,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势

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们以“自由”、“民主”、“平等”等“天赋人权”为武器,为摧毁封建制度摇旗呐喊。资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以后,上述观念逐渐成为其核心价值,并以“普世价值”之名向全世界渗透侵凌。

马克思深刻揭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建立在个人主义基础上的“自由”“民主”“平等”等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们充满激情的口号,注定只能停留在抽象的理论上,因为在“现实性上”,个人由于不同的财产关系(社会关系)而成为具体的人,有财产的人和没有财产的人、财产多和财产少的人事实上必然是不平等的。所以,资产阶级“民主”的主体必然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掌握巨额财富的“优等”公民,而不是人民群众。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成为检验各国政党品格和国家治理能力的试金石和照妖镜,试出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真实不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势,也照出了资本主义“自由”、“民主”、“平等”的虚伪本质和制度颓势。在中国,不分年龄、性别、职业、民族、宗教、财产状况,所有患者一律得到免费治疗;在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人被按年龄、肤色、财产状况、身份地位等划分成不同的优先治疗等级,其中一部分人的牺牲成为另一部分人存活的条件。事实再一次证明,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才是真正的、实质的核心,而所谓自由、平等、民主等等“普世价值”不过是资产阶级思想家们吹出来的“羊脂球”,虽然炫丽多彩,其实虚幻不真。

总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渊源于马克思“为人类福利而劳动”初心,以及由此发展而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生成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征途,融贯于习近平总书记领导推进治国理政的生动实践,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巨大的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9.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18.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1,38,44,66.

[责任编辑   妤   文]

猜你喜欢

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发生逻辑、哲学意蕴与当代价值: “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多维透视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群众观的逻辑建构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新时期“中国梦”视域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考
坚守“为人民服务”价值观推动保险事业发展
“不忘初心”告诉了我们什么
“为人民服务”的内涵和新意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