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消费经济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2021-03-31隆恒攀李丹

经济研究导刊 2021年35期
关键词:网络消费消费观大学生

隆恒攀 李丹

摘   要:互联网的发展重塑了人们的消费方式,催生了网络消费这一全新消费形态。网络消费经济突破了时空限制,具有过程的便捷性和自主性。受新消费方式影响,大学生的消费观也发生了转变,产生了攀比消费、超前消费、符号消费等消费行为和习惯。网络消费经济对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的原因主要在于不良网络思潮的冲击、高校对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缺失、家庭消费观念的影响。为此,需要营造和谐网络消费环境,培育健康的网络消费观;坚持全方位育人,强化高校的消费观教育;注重家校协同育人,加强家庭对大学生网络消费的引导,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

关键词:网络消费;消费经济;大学生;消费观

中图分类号:F2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35-0045-03

2021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71.6%、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8.12亿。在互联网、移动支付不断普及和物流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络消费已经成为一种主流消费方式。大学生乐于追求新事物,能够快速掌握互联网使用方法,加之网络消费的私密性、便捷性和实用性,使得网络消费已经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网络消费全方位改变了新时代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已然成为大学生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1]但是,网络消费在深刻嵌入大学生生活的过程中,也改变了大学生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使其陷入各种消费误区,形成错误的消费观。因此,分析网络消费的特点及其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并提出应对措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消费的特点

网络消费是消费者以网络平台为载体,在网络数字环境中,购买商品和服务来满足生活需求的消费行为。与线下消费相比,网络消费突破了时空限制,具有内容丰富、选购快捷自主等特点。

(一)网络消费突破了时空限制

传统的线下消费主要依托固定门店,消费者必须到店消费,导致消费受到闲暇时间、营业时间和距离的限制。网络消费则依托联网平台打破了时空限制,销售者只需将产品信息提交至网络平台,消费者就可以通过网络应用平台在任意时间和任意地点选购不同产地的商品。

(二)网络消费过程的便捷性

与传统的线下消费相比,网络消费压缩了选购流程,提升了消费效率,增加了消费的快捷性。随着数字化技术、人工智能推送等技术的应用,网络消费突破了传统消费的界面限制,能够帮助消费者快速、便捷地实现消费目标。从购买生活用品到网络缴费、教育服务,从出行服务到跑腿服务,网络消费在提供多样化服务的同时,也提升了消费的便捷性。消费者足不出户就能够买到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三)网络消费具有自主性

与传统线下消费相比,网络消费更有利于消费者自主性的发挥。在传统线下消费模式中,消费者容易受到心理因素和销售者销售技巧的影响,加之线下消费受到时空的限制,不利于消费者对同类产品性价比进行比较,使得消费者的自主性受到限制。在网络消费模式下,销售者主要提供产品参数和解答消费者疑问、根据消费者需要推荐商品尺码,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欲望影响较小。同时,“网络平台上提供丰富的商品信息,可以帮助消费者进行即时比较,使得消费者和销售者处于平等地位。”[2]

二、网络消费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

网络消费在带给大学生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滋生了一系列不良影响,改变了大学生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使其陷入各种消费误区,形成错误的消费观。

(一)催生盲目超前的消费习惯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和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升,超前消費观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接受,支付方式和支付平台的喷涌发展为大学生超前消费习惯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2018年华东政法大学新媒体数据研究院发布的大学生网络生态和消费行为报告显示,大学生群体中,有56.84%的人使用过消费金融,其中超过60%的人用过蚂蚁花呗。这一现象说明超前消费行为被大学生普遍接受。科学适当的超前消费可以满足大学生的生活需要,为其专心学习提供物质条件。但一些大学生却在缺乏偿还能力和罔顾自己实际需要的情况下,贷款消费、过度消费,秉持“花未来的钱,圆现在的梦”的消费心理,陷入盲目超前消费的误区,养成了不良消费习惯。屡见不鲜的“校园贷”现象就是大学生盲目超前消费的现实证明。

(二)产生攀比消费的消费观念

“大学生作为群体性消费主体,其消费行为受朋辈的影响比较大,容易受从众心理的支配产生攀比消费”。[3]大学生有着较强的自我意识,但同时心智还未完全成熟,他们希望通过外在的物质条件来快速提升自己的形象,吸引人们的关注,提升自己的地位,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同时,他们为了尽快融入各种朋辈群体,往往以群体中物质条件较好的同学为参照,脱离实际和需要进行消费,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脱离了实际情况,成为一种硬性标准,带有攀比的意味。网络消费的快速发展以及网络消费的多样性、便捷性进一步诱导大学生的攀比消费行为,加之社交网络的快速普及,极大增加了大学生的心理落差,使其忽略实际需要和精神需求,单纯追求物质需要,陷入攀比消费的怪圈。

(三)崇尚符号消费的消费行为

“波德里亚指出:消费系统并非建立在对需求和享受的迫切要求之上,而是建立在某种符号和区分之上[4]。”当代大学生是在物质条件优越、互联网深刻嵌入日常生活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在追求生活品质的同时还注重满足精神需要,在日常消费中紧跟潮流、追求个性,秉持着“悦己消费”的理念,乐于为自己的个性追求消费。但是,在快时尚的冲击和网络营销的诱导下,一些大学生不考虑消费的实际意义,单纯追求消费的符号价值和品牌意义,陷入面子消费、虚假需求消费的消费网络之中。一部分大学生“非名牌”不穿,在铺天盖地的符号营销中被“符码控制”,陷入消费误区。崇尚符号消费的消费行为不仅脱离了实际需要,还会对大学生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在增添了家庭负担的同时浪费了资源。gzslib202204011614

三、网络消费对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的原因

网络消费对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将从社会、政府、学校、大学生自身等四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不良网络思潮的冲击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西方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价值观传入我国, 对当代大学生消费观造成负面影响。”[5]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资料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的背景下,传统的“节欲勤俭”“精打细算”“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在市场经济和西方消费观念的双重影响下发生了转变。在人本主义、消费主义等思潮的影响, 消费被视为每个人的自由和单纯的个人行为,他人无权干涉;同时,一些商家为了盈利积极利用互联网制造并宣传新的消费点,制造出新的消费观念引导人们的消费行为,比如“悦己消费”、“轻奢主义”等等。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对于新的消费思潮和消费观念有着较强的敏感性和较高的接受度,但由于缺乏社会历练,对新事物、新思潮的甄别能力较弱,一些网络商家掌握并利用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在产品营销的过程中分外注重外部包装,通过炒作异类的消费观点,吸引他们的眼球,为商品注入符号价值,诱导大学生进行消费。

(二)高校对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缺失

“大学生消费观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始终处于经济范畴,未被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范围内。”[6]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是大学生“三观”稳固成型的地方,因此高校应该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思政课课程。但是,高校在思政课程设置方面仍然缺乏网络消费和消费观相关课程,也没有针对大学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进行专门研究。尽管有些学校结合学生专业特点为经管类专业学生设置了相关课程,如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等,但对于非经管类专业学生来说,几乎没有消费理论、消费观教育课程。这就导致大部分学生因为缺乏对消费理论、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系统学习而未能及时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在已有的思政课理论教学中,还存在教育理念陈旧、教育方法落后的现象,一些老师在课堂上惯于采用说教方法,机械地迫使大学生接受传统的消费观念,忽视了时代的发展和大学生思想的变化,使得思政课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三)家庭消费观念的影响

网络消费凭借其无限性、便捷性和自主性的特点影响并塑造着人们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在受到朋辈群体影响的同时还受到家庭消费观念的影响。家庭环境的不同会导致家庭消费观念的差异,在生长环境和家庭消费观念的双重影响下,大学生的消费观往往会被家庭消费行为和习惯同化。虽然大学生在进入学校后会在新的环境影响下不断修正自己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但是原生家庭消费观念的影响是无法彻底改变的。如果父母存在不理性的消费行为和不合理的消费观念,受此影响,子女也会产生相近或相似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也有部分父母盲目满足子女不合理的消费需求,导致子女缺乏理性消费意识和消费自律,使其在进入高校后面对宽松的环境时,缺乏自律和自主意识,滋生网络消费成瘾等不良行为和习惯。

四、应对网络消费对大学生不良影响的对策

互联网的发展重塑了人们的消费方式,催生了网络消费这一全新消费形态。新的消费方式不可避免地对大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为此,必须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和教育,帮助其养成合理的消费习惯,树立科学的消费观。

(一)营造和谐网络消费环境,培育健康的网络消费观

互联网和网络消费的发展夹带着良莠不齐的消费观念。大学生对于新观念有着较强的敏感度,但同时又缺乏理性批判能力,这就需要通过构建良好网络消费环境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消费观。首先,要不断加强对网络消费宣传的监管力度,加大对发布虚假信息、进行诱导宣传的处罚力度,并通过“净网行动”、完善网络消费监管机制,健全消费者维权机制,营造和谐的网络消费环境[7]。其次,要规范网络消费的营销方式和内容,加强法制教育,提升网络销售者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感,培育健康的网络消费观。最后,要注重发挥大众传媒、网络社交平台的教育引导作用,强化科学消费观念的宣传,从正面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科学的网络消费观;同时,要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发布反面典型案例,开展典型教育,批判揭露各种“校园贷”陷阱,从反面教育大学生不良网络消费行为和习惯的危害。

(二)坚持全方位育人,强化高校的消费观教育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主体,承载着许多责任与担当,高校应主动加强大学生消费伦理教育。”[3]要坚持“三全育人”理念,开展立体化、多层次、连贯性的网络消费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网络消费习惯和观念。首先,要将消费观教育纳入思政课程体系,利用思政课这一主阵地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科学的消费理论和消费观教育;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发挥的主导作用,自觉将消费伦理观和课堂教学相结合,通过开展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网络消费伦理观。其次,要依托网络平台开展网络消费观主体宣传活动。校园媒体是大学校了解校园动态、表达个人意愿的重要平台,高校可以依托校园媒体进行网络消费观念的深度传播,帮助学生培育科学的消费伦理观。最后,要引导开展自我教育活动,通过举办理性消费主题班会活动和交流活动等,将大学生纳入到校园消费文化建设活动之中,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引导。

(三)注重家校协同育人,加强家庭对大学生网络消费的引导

教育活动的成功开展,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和配合,要注重科学发挥家庭消费观念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通过家校协调育人机制巩固和提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积极成果。首先,要培育和传承勤俭的家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座学校。“家庭成员都应该有意识地培育科学消费观,建构积极的家庭消费氛围。其次,要培育科学的网络消费素养,做好消费计划,不盲目超前消费,合理认识网络消费广告的宣传效应,量入为出,不攀比消费,发挥家庭的示范作用。最后,合理发挥家长的监管作用,父母应该及时主动地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孩子在学校动态,根据实际情况为孩子提供物资保障,引导孩子理性消费,树立科学消费观。

参考文献:

[1]   骆郁廷,骆虹.论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消费的价值引导[J].思想教育研究,2019,(12):110-114.

[2]   吴涵.网络消费对大学生消费观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长春:长春理工大学,2020.

[3]   黄文彬,曾晓玲.当代大学生消费伦理建构的价值选择与实践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7-111.

[4]   员宁波,陈淑珍.青年群体网络消费特征及影响[J].中国青年研究,2015,(7):15-19.

[5]   陈柯蓓.大学生消费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人民论坛,2018,(33):112-113.

[6]   李倩.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大学生理性消费观培育[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31):107-108.

[7]   王太明,王丹,王瑞朋.习近平关于風险治理重要论述的三重维度[J].理论导刊,2021,(1):10-17.

猜你喜欢

网络消费消费观大学生
正确认识消费
“90后”消费观
消费观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浅谈网络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
电商背景下网络经济发展创新问题及对策的思考
网络消费对蚌埠实体店的影响及实体店的应对策略
大学生网络消费特征及其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