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SCP范式的中国茶产业组织研究

2021-03-31谭翔

经济研究导刊 2021年35期
关键词:茶产业

谭翔

摘   要:产业扶贫是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方式。近年来我国茶产业蓬勃发展,成为促进乡村地区经济增长和发展动力的有效产业之一。因此,以产业组织理论为指导,基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范式(SCP),从市场集中度、进入与退出壁垒、广告行为、产业资源配置等方面对我国茶产业组织进行具体分析,指出我国茶产业属于中高寡占型的生产种植结构,但产业组织化程度还比较低,由此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助力于优化我国茶产业组织结构,提高我国茶产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经济收益。

关键词:茶产业;产业组织;SCP范式

中图分类号:F324.5;S5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35-0036-03

一、问题提出

如今,我国产茶量已经维持十多年的连续增长,茶产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因为茶产业的蓬勃发展,我国进入了多维度、全方位茶产业竞争时代,各区域乃至全国的茶园规模和茶叶产量竞争激烈。由于茶业生产规模不断加大,茶产业供求失衡问题愈显突出,给在短期和长期内解决此问题都带来了更大的压力[1]。事实上,尽管我国茶叶产量整体数据可观,但在这样的表象下却存在着重大的危机。各产茶区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产大于销、品牌影响力低、高成本消耗却低产出等问题,使得我国茶产业内企业的经济效益、创新力和竞争力难以提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从市场结构、行为和绩效三方面来优化我国茶产业组织,提高茶业经营主体直面市场、灵敏应对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同时为政府的政策行为提供相应的依据,以便更有效地规制市场运行秩序。

二、SCP范式概述

产业组织理论以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为基础理论,萌芽于“马歇尔冲突”,发展于不完全竞争理论。它分析的是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形式与市场关系对产业资源配置效率的作用,为企业分析市场环境提供了方向和方法,帮助企业做出趋于利润最大化的竞争决策,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能够帮助政府正确认识和评价某一特定产业在市场中的总体发展趋势和竞争状况,从而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去规范市场秩序,保证市场的正常运行,明确产业发展动力和目标,对向着产业合理化和高级化转型升级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产业组织学的内容可以用以梅森、贝恩、谢勒为代表的哈佛学派所提出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SCP)的分析框架来说明。SCP范式的基本思想是为了市场能够实现充分的竞争而对企业的垄断行为进行限制,通过对市场结构的分析能够让政府制定更有效的产业规制政策去应对市场的各种不合理变化。因此,SCP范式通过对产业进行实证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侧重分析产业组织政策的影响作用。虽然SCP范式遭到了不同流派学者的批评,但其仍然是进行产业或市场分析事物變化的重要工具。随后,其学生贝恩基于垄断竞争模型的推导,得出市场结构作用竞争结果的范式,而且对市场集中度与利润率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进行了证实。尔后,博弈论、交易成本理论等的提出让产业组织理论变得愈发完善和成熟,SCP范式呈现动态的发展模式。

三、中国茶产业组织SCP分析

市场结构反映的是产业内企业间市场竞争与垄断关系的形式和特征;市场行为是企业为获得自身最大利润做出的各种决策行为;市场绩效是指在特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最终反映出产业运营的实际经济成果。SCP范式的形成是产业组织理论已趋于成熟的标志,其中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三者间并不是简单的单向决定关系。在短期内,市场结构是制约市场行为的根本,市场行为是决定市场绩效的关键;长期以来,三者间是联系多变且复杂的双向因果关系,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一)市场结构分析

1.市场集中度(CRn)

市场集中度是指市场中的某行业内少部分企业的生产量、销售量、资产总额等方面对某一行业的支配程度[2],反映特定市场中竞争与垄断程度的指标。衡量市场集中度的方法较多,结合本文研究的实际内容,采用行业集中度进行测算,其公式为:

其中,CRn表示茶产量最大的前n个产茶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行业集中度,Si为第i个产茶省(自治区、直辖市)茶产量总和,N为产业内的产茶省(自治区、直辖市)总数。以2019 年为例,中国产茶总量为279.34万吨,产量最大的四个省分别是福建、云南、湖北和四川(41.20万吨,40.00万吨,33.54万吨,30.10万吨),其总产量为144.84万吨,CR4 =51.85%。依据贝恩对市场结构的分类,我国茶产业为寡占Ⅲ型,市场结构是中高寡占型,反映出以上四个省份占有相对较大的市场份额以及较强的竞争力,表明中国有较高的茶业生产结构集中度。

2.产品差异化

产品有差异是企业获取市场势力的重要渠道,通过对竞争者构成一定程度的进入该市场或行业的壁垒,占据市场有利地位。全国18个主要产茶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茶类产品差异化程度较大,表现在产品主体、制作工艺、价格、品牌和销售渠道等的差异化。

茶叶产区分为江南茶区、江北茶区、西南茶区和华南茶区。其中,江北茶区以产茶的时间短且品质优异为重要发展优势;江南茶区种植面积大且生产集中,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打造品牌效应;西南茶区茶树品种繁多、茶类结构优越,能够满足众多消费者的饮茶习惯和偏好;华南茶区以生产红茶、乌龙茶为主,盛行功夫茶泡饮法,功夫茶是现在中国茶艺的基础。各茶产区从生活习惯、饮食规律和季节气候等方面去把握各地区消费者偏好,并联合茶器具生产、茶叶包装企业等配套产业,加入文化符号、地域特色和茶艺体验等创新要素,打造多样化产品体系,增加其茶类产品附加值。各产茶区以自身的优势为基础,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条件下,通过融入科技与文化,让自己的茶类产品差异化,形成自己的市场影响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3.进入壁垒gzslib202204011423

进入壁垒是指产业内既存企业对于行业新进者所具有的某写相对优势,包括规模经济、品牌效应、产品差别和绝对费用等,是影响市场结构的重要因素。

品牌、价格、人才、工艺和销售渠道等都是茶产业的进入壁垒。市场中既存茶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不管是在经营管理、销售渠道、客户忠诚度上都已具备一定的优势,对潜在进入和新进入者来说,由于它们缺乏自己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势力,在发展前期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和物力来进行市场开拓,成本管理压力大,市场开拓的难度也大,品牌壁垒较强。精制茶有复杂和严格的生产工艺,产品的质量对生产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创新力有较高的要求,同时需要投入较多的研究经费,行业新进入者由于人才、技术和资金的限制导致缺乏进入该行业核心竞争力,从而被边缘化。往往既存的企业在开拓茶园种植基地和销售渠道上都形成了固定的原料生产端和最终销售端,而行业新进者缺乏这种完整的产品产销渠道。茶叶种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生产要素的汇集于沉淀也是需要耗费时间的,这些都使得前期投入成本较大,难以在行业中可持续发展。

(二)市场行为分析

1.价格竞争

价格竞争行为是企业为驱逐市场同类产品而降低自身产品价格,以低利润甚至短期亏损的方式来提高市场势力[3]。价格竞争是市场运作中企业根据自身的拥有的资源和所处的环境,采取有效措施的一种经济规律。有些品牌茶企敢于推出一些价格更亲民的产品或者敢于发动价格战,是因为这些品牌茶企一直在探索并完善产业链,也形成了一定的经济规模效应,对整个成本能更好把控,通过在定价上取得的优势去争夺更多的市场份额,打开更大消费的市场。但事实上,“价格竞争”发生的背后是同质化现象的加剧,反映的是消费需求的升级。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茶类产品的成本结构会发生改变。“价格战”并不是单纯的价格表面上的竞争,而是各茶企在供应链、营销手段、销售渠道和售后服务的竞争。

2.广告行为

广告行为是一种主要的非价格竞争的方式,企业在市场上经常采用。产业组织理论重点研究广告宣传对市场结构、市场绩效的作用,和广告在不同行业的特点、发挥的作用等问题[4]。跨界合作、茶叶博览会、茶叶品牌推介会、直播销售等多元化的专题活动成为茶企扩大品牌影响力的主要选择。比如,“2018新加坡·中国安徽文化年”系列活动的举办,向世界宣传徽茶的历史渊源、制造工艺以及徽茶文化和徽茶贸易等。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很多茶企没有找到适合自身的定位就盲目进行广告宣传,以低端农产品和高端文化品进行广告投放,没有从自身产品上找到突破口,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竹叶青茶企看清形势,在提高自身产品质量的同时,引进先进的工业化生产,精准聚焦高端消费群体,打破区域限制,发展高端绿茶,并通过网络新媒体与进行消费者互动,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并深入宣传品牌内涵。

3.合作行为

近年来,“+科技”、“+互联网”和“+旅游”等跨界融合的创新消费方式被市场所喜好,为茶企带来更多的机会,极大促进了我国各区域茶叶的交流合作、贸易洽谈和文化融合。

茶企采用“传统市场+新兴媒体”创新模式,通过电商融合,一方面可以利用电商渠道创新茶类产品营销方式形成众商模式,搭建全国销售网,拓宽销售渠道;另一方面促进线上线下、买卖双方和城乡资源互通,加强“茶+互联网”资源性整合,有利于推进不同产业间的合作交流,助推茶产业横向纵向发展。茶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合作交流,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例如,茶业与旅游业的融合。乡村是茶业种植的主要基地,乡村旅游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助力乡村振兴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茶旅一体化成为乡村振兴重要的发展方向。茶文化与旅游的合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名胜伴名茶;二是具有民俗特色的茶艺表演;三是以茶文化为内容的旅游观景点。

(三)市场绩效分析

1.产业资源配置

我国茶产业呈现多品类、多业态发展态势趋好,茶事活跃、品牌效应提升,各茶区相互交流、不断合作的状态。通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一是在各个茶产区深入分析自身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摆脱品牌多却缺乏公共品牌的现状;二是帮助各茶产区从传统的单一茶类生产过渡到六大茶类产品并存的多元发展模式,茶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三是培育壮大新型主体,鼓励有实力的茶企跨区域整合资源,从而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推进茶产区茶产业快速发展。

2.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是指,通过学习新技术和新的生产方法,加快新产品开发、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提升生产组织效率,进而从根本上增强产品竞争力、提高产业发展质量的活动过程。技术进步表现在生产技术的创新上,同时还表现在这种创新带来的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变革与开发上。随着茶科技的发展,在茶叶生产过程中的杀青、干燥、堆放、揉捻等环节都在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引进先进机器械替代传统技术对劳动力和时间的消耗,以此提高产茶过程的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和技术化。这样不仅能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生产速率和效果,还能提高茶类产品的质量,增强自身产品竞争力。

3.产业规模

产业规模结构反映了企业专业化分工協作的效率和水平。虽然我国茶园面积逐年增加,茶叶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但目前茶产业总体仍然呈现出“小散弱”的发展格局。企业间实力不均衡是制约茶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我国茶企业呈现数量多、规模小、空间上分散的特征,空间集聚结构有待提高。因此,目前亟需提高茶企发展效率,扩大茶产业的上下游及配套产业的发展规模,打造茶产业的空间集群模式,形成产业规模经济效应。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茶产业组织结构的SCP范式分析表明,我国茶产业为寡占Ⅲ型,属于中高寡占型市场结构,反映出我国茶业有集中度较高的生产结构,各区域间茶叶同质化竞争严重,多省(自治区、直辖市)还未形成茶产业集群发展,根本原因在于茶产业组织化程度较低。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完善产销对接,合理优化产品供给结构

建议18个主要产茶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强化对茶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整合各类资源并合理配置,助力搭建茶叶产销的对接平台。在原材料供给端重视茶叶种植基地的政策扶持,规范茶叶加工基地,提高茶类产品生产品质;在产品销售端,扶持茶企探索和建立更多有效的销售渠道,在本地开展茶叶品鉴活动,推广茶文化内涵,鼓励龙头茶企打造品牌影响力。

(二)推动茶叶走向科学化生产,平衡供需诉求

一是要摆脱低端的茶艺制作过程,引进先进的茶叶生产工艺,以科技促进茶产业发展。二是企业要加强与茶叶合作社、茶农之间的利益联结,取得双赢成效。另外,企业在交易中由于掌握信息获取渠道、定价权利等常处于优势地位,应尽可能考虑到供货方和己方的得失,给出合理公道的原料收购价格。

参考文献:

[1]   陈凌文,何文丽,宋晨超,等.中国茶产业区域竞争研究:测度与思考[J].茶叶通讯,2019,46(4):489-494.

[2]   孙养学,刘浩然.基于利润最大效率标准的产业最优集中度研究[J].商业时代,2012,(14):123-124.

[3]   邓涵颖,刘仲华,周跃斌.基于SCP范式的湖南茶产业组织结构优化研究[J].茶叶通讯,2019,(49):340-344.

[4]   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茶产业
发挥名茶优势 壮大茶叶产业
湖北省茶产业现状的swot分析
浅谈按板镇茶产业的发展
宣城市茶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和建议
福建安溪铁观音茶产业化发展研究
丝绸之路经济带中陕茶产业及文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浅析以恩施旅游业助推茶产业的发展途径
基于SWOT模型对云南茶产业发展的战略分析
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探讨
基于互联网贵州茶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