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排2019年世界杯赛强弱轮次得失分特征与进攻效果
2021-03-29刘航雨项贤林
刘航雨, 项贤林
(上海体育学院,上海 200438)
当前,世界各国女排都以东京奥运会为目标全力备战,而作为东京奥运周期的最后一个重大排球赛事,2019年9月在日本举办的女排世界杯赛成为世界女排强队最理想的“练兵”之地,中国女排以11连胜的佳绩再次登上冠军领奖台。
“轮次”的概念在最初的排球规则中就被提到,是排球运动最基本的规则。其目的是确保除了“自由人”外的其他队员都到1号位进行发球,保证比赛的公平性,提高队员的综合能力。但因为队员的进攻得分能力各不相同,使得排球比赛中出现进攻“强轮”和“弱轮”现象。本文以中国女排2019年女排世界杯赛的11场比赛为例,分析中国女排强弱轮次的得失分特征,为中国女排的日后训练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中国女排,对其2019年东京女排世界杯赛11场比赛各轮次进攻情况进行分析。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登录国际排球联合会和中国排球协会官方网站采集相关数据。以“排球轮次特征”为关键词通过中国知网查询相关文献。
1.2.2 录像观察法
在专业体育视频网站下载2019年女排世界杯赛中国女排11场比赛录像,以上海体育学院与同济大学联合开发的《排球技战术数据采集与智能分析系统》为主要研究工具,将相关比赛视频录入,提取所需数据。
1.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 22.0及Excel 2013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归纳,对中国女排各轮次进攻能力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排球比赛强弱轮次
由于排球运动员的得分能力各不相同,出现了强弱轮次现象。以前,通常将二传手在前排时,也即前排只有2个进攻点的3轮,称为排球运动中的“弱轮”;而二传手在后排时由于不占用进攻点,故被称为“强轮”。随着排球技战术的发展和运动员身体形态、身体素质逐步提高,前、后排运动员在进攻中的界线越来越模糊,后排进攻也被纳入战术体系,是进攻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因此,根据前排进攻运动员数量来区分强弱轮次已不适合现代排球运动,重新定义显得非常必要[1]。
2.2 中国女排各轮次连续得失分情况
为了方便统计中国女排在比赛中各轮次连续得失分的情况,本文结合前人研究,引入统计学的游程理论。在体育统计学中,“游程”是相同的事件或符号组成的序列,不同符号代表着连续或间断的不同事件。我们以数字“1”代表中国女排得分,即对手失分;数字“0”代表中国女排失分,即对手得分。将比赛结果代入得失分游程后,得到一串由数字“1”和“0”组成的数字,表示中国女排比赛中的得失分情况,游程长度转换详情见表1。
表1 游程转换情况
为了方便对比分析,统一将游程单位进行换算,即游程A、B、C、D……游程A为连续2次出现数字“1”或“0”,即中国队连续得到2分或丢掉2分;游程B为连续3次出现相同事件,依此类推。
2.2.1 胜局中国女排各轮次连续得失分情况
“多得分,少失分” 是排球比赛取得胜利的永恒规律。比赛中要多得分,并且争取多连续得分[2]。一支队伍的连续得分能力与综合实力密切相关,涉及队伍的一攻能力与防守反击能力。每球得分制使竞技排球比赛得失分规律发生重要变化,比赛愈加激烈。这要求队伍在保证一攻稳定的基础上,通过防守反击拉大分差,从而获得比赛胜利。表2是经游程转换后中国女排各轮次的局均得分,由于决胜局只有1局,所以不列入统计。
表2 中国女排各轮次连续得分游程
由表2可知,在比赛的6个轮次中,中国女排第1轮次得分游程A最多,共36个。这说明每局比赛中国女排都能通过第1轮次发球和防守反击连续得分,从而拉开比分差距。防守反击连续得分主要依赖于发球质量及防守反击的稳定性。连续得分游程多说明第1轮次二传手发球质量相对较高。发球质量是该轮次能否连续得分的重要因素,优秀的发球可降低对方一传到位率,迫使对方组织强攻,拦网也相对简单,有利于形成完整的拦防体系。二传手和自由人后排防守稳定是中国女排反击得分的基础,3个稳定的进攻点是反击得分的关键。第2轮次和第4轮次局均得分游程都在0.6以上但不到1,说明其有一定的连续得分能力但不稳定,称之为过渡轮次。而第3轮次、第5轮次及第6轮次连续得分能力相对较弱,可能是因为副攻发球后不能使用自由人,需要依靠自身防守,副攻因为身高、形态等原因防守能力较弱,称之为得分弱轮。强弱轮次概念是相对的,不同队伍的轮次得分能力也根据队伍情况有所区别。所以,比赛中中国女排应根据对手的技战术风格调整轮次。
2.2.2 负局中国女排连续得失分情况
得失分是衡量一支排球队比赛中技战术水平发挥程度的客观指标[3]。对方发球时,如果己方一攻实力弱,对手会依靠发球或防守反击频频得分;若己方进攻实力不够,就会出现卡轮的现象。
由表3可知,中国女排第2轮失分游程最多,达到34个,局均失分游程为0.97,接近1。也就是说,第2轮次平均每局都有1次卡轮现象。第1轮、第4轮及第6轮的失分游程在0.7~0.9,说明一攻实力接近,有待进一步加强。第3轮和第5轮失分总游程为19和18,局均失分游程在0.5~0.6,一攻得分率高,很少出现卡轮现象。
表3 中国女排各轮次连续失分游程
2.3 中国女排各轮次进攻效率
2.3.1 中国女排各轮次进攻结构
高水平女子排球比赛有技战术串联性强、来回球多等特点,变化多端、形式多样的进攻战术是突破对方拦网与防守布局的关键,一攻得分率决定双方博弈的主动权[4]。从中国女排各轮次进攻结构可以看出,中国女排的主要进攻依靠2、4号位强攻战术,其中第1轮、第2轮占比最多,达到70%以上。第3轮和第6轮快攻占比达到35%以上,是副攻的重点进攻轮次。第6轮出现的二次进攻最多,强攻快攻与立体进攻出现频率与前几轮相近,进攻点分散,较为均衡。
2.3.2 中国女排各轮次进攻效果
扣球是排球比赛最主要的得分手段[5]。统计可知,中国女排第1轮次强攻得分率最高,达到72%,远高于其他轮次,得分率最低的是第4轮(37.9%)。强攻是一攻和防守反击得分的保障,是中国女排进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从数据来看,中国女排第3、4、5轮的强攻得分率并不理想,建议在训练中加强这3轮次的强攻训练。
中国女排的快攻得分率较高,所有轮次均在50%以上,第6轮快攻得分率最高,达到73.5%,是快攻的进攻强轮;其次是第1、3、4轮,快攻得分率在60%~70%;最低的是第2轮和第5轮,是快攻的得分弱轮,要加强快攻训练,提升这2个轮次的快攻得分率。除第1轮没有立体进攻外,各轮次的立体进攻得分率都在50%以上,证明在一传到位时采取立体进攻战术的效果较好,二次进攻效果不理想。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 论
中国女排第1轮次防守反击实力最强,第3轮次防守反击实力相对较弱,连续得分能力差;第5轮次一攻实力最强,第2轮次的一攻实力相对较弱,容易连续失分。
中国女排第1轮次和第2轮次进攻结构相对单一,强攻占70%以上,过于依靠2、4号位强攻。进攻结构最均衡的轮次是第6轮次,快攻得分率最高,说明均衡的进攻结构可提高快攻得分率。
中国女排第1轮次的强攻实力最强,得分率达到72%;第4轮次强攻得分率最低,只有37.9%;第6轮次快攻实力最强,得分率为73.5%,而第2、5轮次的快攻得分率相对较低。
3.2 建 议
中国女排利用第1轮次连续得分能力和防守反击实力强的特点,在拥有发球权的比赛局从第1轮次起就利用防守反击拉开比分,占据比赛主动权。
高质量的发球可压制对手进攻,中国女排应加强第3轮次、第5轮次及第6轮次的发球质量,提升第2轮次的一攻得分率。
中国女排第1轮次和第2轮次进攻结构相对单一,过于依靠2、4号位的强攻。为此,应增加快攻和立体进攻战术,丰富战术结构,达到突破对手拦网和防守的目的,减轻进攻压力。提升第1轮次强攻的使用率,增强第4轮次强攻能力训练。中国女排各轮次的立体进攻得分率都不低,二次进攻效果却一般,因此在一传到位的情况下,适当增加立体进攻的使用率,减少无谓的二次进攻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