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乒乓球线路变化规律探析

2021-03-29熊志超

中国体育教练员 2021年1期
关键词:许昕斜线中路

熊志超

(锋恒国际体育有限公司,中国 香港)

众所周知,乒乓球技术在“40+”时代以前已发展到高级阶段[1],而战术却远未达到相应高度,所以,专业运动员的技术与战术未均衡发展。这是因为“40+”时代以前球体轻,技术元素(“速度”“力量”“旋转”)和保障元素(“弧线”)的作用很大,来回球不多,导致战术元素的使用率有限,因此,未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进入“40+”时代,球的杀伤力受限,来回球增多,“落点”有了用武之地,提高战术能力才能弥补技术元素受到的影响。“衔接技术”是促进技战术能力均衡发展和不断提高的有力武器。笔者于2010年提出衔接技术理论的概念并作了前期研究,之后在深入探索中发现更多符合比赛实际的线路变化规律,充实了线路变化规律内涵,夯实了衔接技术理论基础,在此作一说明。

1 线路变化规律与衔接技术理论

1.1 线路变化规律

乒乓球击球遵循线路变化规律,此规律是按照乒乓球台的5条基本线路(正手位斜、直线,反手位斜、直线,中间位直线)通过反复练习而来。运动员在长期使用“同线回接”和“异线回接”(“逢直变斜”和 “逢斜变直”)技战术过程中,会形成习惯和“思维定势”,即“线路变化规律”[2]。包括:打直线时的“逢直变斜”衔接规律;打斜线时的“逢斜变直”衔接规律;打中路时的衔接规律。之所以称为规律,是因为前后2板是具有战术效果的连贯衔接,存在内在联系。前一板打的是衔接技术,能预判对方的来球线路,后一板是主打对方的战术。由此形成了“先发制人”的“线路变化规律”。

1.2 主动防守战术

过去常常使用的“主动防守战术”,即运动员事先设计好套路,有意给对方进攻的机会,预测对方的回球线路,提前移动到最佳的击球点击球,在防守中谋求胜利或为转攻创造更大的可能性[3],也具有前后2板的衔接规律,是由被动变为主动的“后发制人”战术。

1.3 衔接技术理论

“线路变化规律”与“主动防守战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可将二者结合并上升到衔接技术理论的层面,其含义为:培养运动员熟练掌握线路变化规律和主动防守战术来预判对方的回球线路,在原位或提前移动到最佳击球点击球实现具有战术效果的前后2板连贯衔接[2]。也就是说,衔接技术理论由“线路变化规律”和“主动防守战术”两大系统组成,形成乒乓球战术理论。前者是先发制人战术,是明的战术,运用较多;后者则是后发制人战术,是暗的战术。运动员使用衔接技术时可首选前者,次选后者,二者结合使用是明智之举,形成优势互补。

1.4 战术分类

不管运动员在比赛中使用何种技战术,都是围绕5条线路打战术变化,进而演变出各种各样的战术。

按衔接技术理论归纳出三大战术种类,若把这三大类战术在球台上依据正、反手位打斜、直线和中间位打斜、直线等进行细分,则可发展出28个子战术[4]。按杀伤力和常用程度排列:第1类为 “压一边打另一边”战术,包含“单边直线”“单边斜线”“双边直线”“双边斜线”。“单边直线”就是A前一板打的是斜线,对方B回斜线时A打直线,战术名称以后一板命名,依此类推。这4种战术也是传统意义的“调右压左”或“压左打右”战术。第2类为“打两大角杀中路(追身)”战术。第3类为“打中间杀两大角”战术。

所谓打两角其实就是前面的 “压一边打另一边”的 4种战术,当对方的球打“不死”时就要使用打中路追身球,若仍打“不死”就要配合 “打中间杀两大角”战术,也即打“两边”结合“中间”再“两边”无限循环。这种在1分球内连续使用2个以上不同或相同战术,笔者称其“叠加战术”。这是“40+”时代高水平运动员战术使用的特点,也是战术打法先进的标志。

2 线路变化规律分析

在建立“线路变化规律”之前,运动员使用战术以经验为主,没有形成规律,所以掌握的“套路球”很有限。

2.1 打直线时“逢直变斜”衔接规律

王励勤和陈玘代表大球(40 mm)时代的高水平运动员(都是世界冠军)。以2009年世乒赛8强赛王励勤对阵陈玘1分球比赛视频为例进行分析。双方前4板互相摆短,王励勤第5板反手抓住机会拉直线抢先上手获得主动,但第5板后的衔接和战术意识薄弱,反手位第5板打完直线没有正手位衔接意识,第7板是等中路,但对方回了斜线,他只能去追打,造成被动挨打局面。

以往运动员打直线有一套传统方法,即“反手位打直线保正手”“正手位打直线保反手”。之所以施战术者打直线能预判对方回斜线,是因为不论是施战术者还是防守者,接直线都面临选择哪条回球线路的问题。对方打直线,己方回斜线(是对方的空当),对己有利,而对对方不利;对方打直线而己方回直线对己最不利,对方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打斜线。因此,接直线时回斜线逐渐成为共识。如果把传统打直线“套路球”上升到理论的层面,就是施战术者利用对方“逢直变斜”的“思维定势”来预判[2]。

然而,一个有趣的现象是高水平运动员对“反手位打直线保正手”规律没有衔接意识或对此规律有顾虑,但对“正手位打直线保反手”(反手在正手位短台拧下旋球直线后保反手)规律却运用得出神入化。这是性质相同的打直线衔接规律,只是位置不同而已。

“逢直变斜”这种线路变化规律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用“同线回接”技术打破它。比如:2位运动员A与B反手斜线相持,当A变直线,B采用“同线回接”,使A下一板等正手位衔接扑空。高水平运动员如王励勤、张继科和马龙等普遍都存在这种顾虑,这是对衔接技术不甚了解所致。一般情况下,运动员对战术理解不透彻时,很难摆脱原有观念的影响和约束。因此,打完一球都按传统习惯回中间站位等下一板球,由于不知道对方的球到底从哪里来,站中间容易照顾全台,这也是缺乏衔接意识的表现。

“同线回接”的概率很小,只在2种情况下使用。其一,施战术者A连续使用同一战术及变直线质量不高时,对方考虑使用“同线回接”,否则对方根本没时间考虑,只能按照“逢直变斜”的“思维定势”行事。也就是说,A打直线打得好时,B不得不打斜线,若A打直线不好,B才可能打“同线回接”。可见,此时B打“同线回接”是被动的,不属于战术行为,只是一种“本能反应”。其二,高水平运动员使用“反常规”战术。高手对决除了比技术和心理外,还要比战术。运动员也能用“同线回接”破解对方的衔接技术,这是反其道而行之的主动行为,是一种谋略,属战术范畴,笔者称其为“反常规”战术[2]。

以上分析发现,打直线时的“逢直变斜”衔接规律本身没有问题,即使运动员打直线时避免了低级错误,也无法逃避顶尖运动员使用“同线回接”打“反常规”战术。可见,“同线回接”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可利用“压一边打另一边”战术突然打直线(调右),造成对方“步法不到位”,使其无法打斜线大角而不得不回直线(逢直回直),下一板打斜线压左,完成前后2板“调右压左”战术(“单边斜线”战术),使高水平运动员主动而为的“反常规战术”(同线回接)变成被动而为的本能反应。这是打直线时“逢直回直” 的衔接规律。

以刘诗雯对阵木子1分球视频为例进行分析。刘诗雯正手发短下旋球至木子反手位,木子第2板反手挑斜线,刘诗雯第3板反手斜线相持,木子第4板突变直线(前后2板构成“压一边打另一边”“单边直线”战术)令刘诗雯“步法不到位”只能打直线,达到第6板打另一边的目的,刘诗雯第7板同样因“步法不到位”而只能打直线。

施战术者反手打直线时“逢直回直” 衔接颠覆了以往打直线时“逢直变斜”的传统模式。也就是说,施战术者反手相持变直线(调右)后对方回球路线既可能回直线,也可能回斜线,须准确判断对方的回球路线。

施战术者反手变直线时,看对方使用什么步法,如对方使用并步,说明步法到位可打斜、直线,但只要施战术者变直线的质量高,对方会受“逢直变斜”思维的影响,打斜线居多,此时必须提前等正手位。如果对方使用跨步则很难打斜线大角球。跨步是应付特快来球反应最敏捷的步法,往往手刚刚够到球无法进行重心交换,所以,打直线居多或打小斜线至中路。同理,交叉步不到位也只能打直线,打不了斜线大角。

综上所述,运动员掌握以上规律后只要打直线质量高就没有任何顾虑,以对方步法是否到位来判断回球路线,若对方步法到位,回斜线的概率较大,反之则回直线球。

2.2 打斜线时“逢斜变直”衔接规律

通过多年教学训练和对大量高水平运动员比赛视频研究发现,“逢斜变直”的思维定势远不如“逢直变斜”可靠。对方高质量的斜线来球若想变直线,需在短时间内转换拍面,存在“时间差”,所以,变直线容易失误,自然使用率较低。但假设抓住对方移动的弱点,施战术者熟练采用“压一边打另一边”战术突然打出“极限球”,能令对方“逢斜变直”,实现前后2板战术上的衔接。

以2020年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德国公开赛男单决赛马龙对阵许昕的1分球视频为例进行分析。从表1可见,马龙第3板反手抢拉斜线取得主动,致使第3、5板顺利打出“单边直线”战术压制住许昕,令许昕第6板勉强用正手挡回中路,可惜马龙第7板没有乘胜追击打许昕的另一边(正手位),因为许昕已经向右(反手位)失重,想再向左(正手位)移动会极其困难。所以,马龙打许昕反手位是策略性错误,缺乏打直线战术意识,被许昕第8板反手打直线而陷入被动。由于来球太快马龙第9板只能被动同线回接,被早有准备的许昕第10板侧身拉冲斜线大角(打右),此乃“极限球”,马龙第11板狼狈扑救只能回直线。这样许昕前后2板(第8、10板)打出“压一边打另一边”的“单边斜线”战术,作用是“压反调正”为下一个战术再“压反”埋下了伏笔。许昕第12板拉出一击制胜的斜线球,打出一个“双边斜线”战术。这样前后3板2个战术(“单边斜线”+“双边斜线”)叠加,作用是先“压左打右”再“调右压左”。

从上述分析看出,运动员只要在反手位或正手位利用“极限球”调动对方到另一边接斜线大角球,就能下一板等其回直线,再打另一边,利用“极限球”逼迫对方“逢斜变直”。

2.3 打中路时衔接规律

从传统经验来看,不管施战术者正手位还是反手位“突然”打中路,对方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多半会回防中路球,于是下一板就形成杀两角战术。这是因为运动员对突如其来的球存在自我保护反应,球拍会被动而自然地将中路来球反弹至对方中路,施战术者利用这种“本能反应”形成理论层面的杀两角战术。

表1 马龙对阵许昕1分球对抗情况

然而,利用对方 “直觉反应”是经不起多次刺激的,施战术者多次使用会引起对方警惕,“本能反应”就会变成正常反应。早期利用对方“本能反应”的研究存在局限性,要突破这一战术瓶颈必须有所创新。

笔者研究发现,突然打中路可引入“速度差”“位置差”的概念。所谓“速度差”就是在相持过程中本方利用半台(小斜线)对付对方全台(大斜线)产生的速度差。“位置差”就是施战术者利用“速度差”逼对方进入某个位置后,下一板打对方的空当。也就是说,只要施战术者善于打“速度差”就能主动逼对方回中路,实现从“直觉反应” 被动有条件地回球到主动逼对方就范。“速度差”保证了球的质量,对方即使回中路也难以变斜线,这就是“时间差”起的作用。对方若要变斜线需要从打直线(中路球)时的板面转向打斜线时的板面,往往时间来不及。所以,“速度差”和“时间差”是打中路的双保险,杀两角战术打的就是“位置差”。“时间差”“速度差”和“位置差”是打中路时衔接规律的核心,也即传统意义的打“中路杀两角”战术,解决了“经验倾向”对战术的影响。

下面以2018年国际乒联职业巡回总决赛1/8决赛樊振东对阵丹羽孝希1分球视频为例进行分析(表2)。

从视频可见,丹羽孝希站位靠中间,第3板正手抢拉小斜线至樊振东反手位,樊振东第4板反手回直线偏中路,丹羽孝希第5板打小斜线至对方正手位,这2板构成了中路“压一边打另一边”的“双边斜线”战术,逼樊振东第1次产生“位置差”,樊振东第6板正手反拉打全台大斜线,被丹羽孝希第7板抓住机会打小斜线产生“速度差”,逼迫樊振东回中路,此乃制胜的关键。利用半台小斜线的速度优势,也即“速度差”为下一板(第9板)战术衔接埋下伏笔。丹羽孝希第9板反手反向杀小斜线至对方正手位,第7、9板构成了打中路杀斜线对角战术,逼樊振东产生第2次“位置差”,樊振东第10板反拉斜线大角,被丹羽孝希正手打直线,一击制胜。

表2 樊振东对阵丹羽孝希1分球对抗情况

丹羽孝希的1分球战术非常精妙,三大种类战术齐发。先是第3、5板打“两边”(“双边斜线”战术),第7板结合打“中间”,第9板杀斜角,形成“打中间杀两角”战术,第11板再打“两边”,构成“单边直线”战术。

乒乓球运动员的“位置差”“速度差”“时间差”意识不限于“打中路杀两大角”战术,而应是全方位的战术意识,这里只是抛砖引玉。有了此意识,打衔接技术和战术如虎添翼,更具杀伤力。

综上所述,运动员只要掌握以上规律,正手位或反手位打“速度差”“时间差”都能逼对方回中路球,下一板衔接杀两角战术是打“位置差”。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 论

“极限球”可造成对方“步法不到位”,实现打直线时“逢直变直”衔接规律,破解顶尖高手“反常规”战术(同线回接)对打直线时“逢直变斜”衔接规律的干扰。

“速度差”“位置差”被引入打中路时的衔接规律,实现从“本能反应” 被动有条件的回球到主动逼对方就范,丰富了“线路变化规律”的内涵,使衔接技术理论基础更趋完善,为后续研究和构建完整的衔接技术理论奠定基础。

3.2 建 议

运用叠加战术时重视使用率最高的第1类“压一边打另一边”4 种战术,以其为主,第2类、第3类为辅。三者关系密切,形成优势互补。乒乓球运动员应重视衔接技术训练,衔接技术是战术的理论基础,只有掌握了衔接技术,战术的运用才能水到渠成。

猜你喜欢

许昕斜线中路
道路工程中路侧用缆索护栏施工技术
“大蟒”许昕是个“喜剧人”
『大蟒』许昕是个『喜剧人』
乒乓“喜剧人”许昕:球场上不仅追求快且强,动作也要又帅又夸张
当奥迪RS5 Sportback的性能,邂逅乌鲁木齐中路的潮流与复古
瞌睡虫找朋友
逼自己去赢球!许昕:直板就是要当主力
吃火锅的发现
疯狂的游戏
趣味数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