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伤寒论》水痞探讨胃下垂辨治思路❋

2021-03-28刘铁军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年1期
关键词:胃下垂水饮五苓散

王 汉,刘铁军

(1. 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长春 130117; 2.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长春 130021)

胃下垂是指站立时胃的下缘达盆腔,胃小弯角切迹低于髂嵴连线的病症[1-2]。西医对此尚无针对性的有效药物,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中医治疗本病无论对症状缓解和胃体复位都具有显著疗效。

历代医家多以“中气不足”立论胃下垂,治法以李东垣补中益气汤为代表方。但一些病例在治疗过程中只1味升提并不能获得满意疗效。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本病虽以脾胃虚弱、中气下陷为本,而标实多挟水饮,每以饮邪之多寡而见病症之轻重。晚清医家唐宗海根据《伤寒论》中水饮致痞的论述首次提出“水痞”的病名。临床中胃下垂有部分患者,或者在其病程中的某一阶段,无论其病因病机或临床表现均与“水痞”相似,如按“水痞”辨治效果理想。本文将从《伤寒论》对水痞的认识、脉症要点、病因病机、治法方药4个方面系统探讨从水痞辨治胃下垂的可行性,并附以案例说明,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1 《伤寒论》对水痞的认识

张仲景在《伤寒论》太阳病下篇论述了痞证的概念:“满而不痛者,此为痞”,详细论述了以半夏泻心汤为代表的5个泻心汤方证,还论述了十枣汤、五苓散、桂枝人参汤、瓜蒂散等痞证的类似证。唐宗海根据火热、水饮、寒热错杂等病理因素将痞证归纳划分为3种类型,即水火交痞、单水痞、单火痞。他在《伤寒论浅注补正》中说:“痞证有水火交痞者,又有单水痞,单火痞之异。[3]”唐宗海在这里提出的水痞即水饮停滞中焦脾胃所致的痞证。《伤寒论》156条云:“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论述了心下痞因水蓄下焦、水气上逆、气机闭塞所致。然五苓散证为水蓄于下,为何见中焦痞满之证?此乃水饮致病之特点,水饮之性,变动不居,始虽蓄下,渐变可波及全身。若水扰中焦气机,脾胃升降失常则可见心下痞,治以五苓散化气行水,提示水痞乃有形之邪停聚,而非无形之热痞;用泻心汤痞不解,提示水饮所致痞证与其他痞证治法之不同,这里张仲景明确说明水饮亦能致痞。

2 水痞的脉症要点

水痞应具有一般“胃痞”的临床表现,如胃脘部胀闷不适、心下濡按之不痛、时有嗳气等,还应具有饮停于胃肠的症状,如“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等即可诊断。

在辨别病势、证候虚实时脉诊尤为重要。如《景岳全书·脉神章》言:“脉者,血气之神,邪正之鉴也。[4]”《医学入门·诊脉》言:“弦为血弱有劳伤,中虚且寒停饮浆”[5],明确指出弦脉主饮。水痞的病机为水饮痹阻中焦,饮为阴邪,性质属寒,寒性凝敛,脉气约束显弦象,故弦脉是水痞病的主脉。但本病始因脾胃虚弱所致,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必将造成气血两虚,气虚则运血无力,血虚则脉道失充而表现出弦细复合脉象。

3 水痞的病因病机

水痞的病因可归纳为感受外邪、饮食所伤、误下伤中、七情失和、他病转入及脾胃虚弱6个方面。《伤寒论》157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革更,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从原文来看其外邪已侵入,误汗伤及脾胃之阳,气机升降失常,水谷不能得到正常升运,水湿亦不能正常运化,逐渐水饮内停,寒自内生,阳虚阴盛。故水痞病机演变应为由脾气虚发展为脾阳虚,由痰湿转变为水饮。

由水饮所致痞证与其他痞证的病机并不相同,如火痞、寒热错杂痞、虚痞皆为无形邪气所致“气痞”。正如《伤寒论》158所条言:“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革更也。”而水痞则为有形之饮停聚,水饮形成之后阻滞中焦,使脾胃气机痹阻、胃失通降,可见病人少食转为厌食。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大伤不能运化水谷而布散精微以充养四肢百骸,故病者“素盛今瘦”。与其他几种痞证相比,此则重而深,彼则轻而浅。

4 水痞的治法方药

水痞的病位在中焦脾胃,协调脾胃升清降浊是治疗脾胃病的基本手段,治疗水痞也不例外。张仲景有“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训,饮为阴邪,最易伤阳气,反之阳能运化,饮亦自消,其具有振奋阳气之意,是治疗饮证的根本大法,在遣方用药上应以温法为主。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若认为水饮停滞中焦之纯实证盲目利水攻逐则犯虚虚之诫。如果误认为脏器下垂之纯虚证而行呆补、滞补、壅补等塞因塞用之法,更应慎用,因为“痞”本就是不通之意,先以水饮内停再加壅补必致中焦气痹矣。在补虚时应考虑到实(饮),考虑到胃,顺应“六腑以通为用”的生理特点,行通降之法助胃通降。治疗应顾及“胃不虚不逆”[7],选用轻宣行气、温化脾胃之品使气化湿化,湿化饮消。另外,临床还要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根据证情缓急分别予以施治。

对于水痞的治疗,《伤寒论》中明确提出五苓散,由于饮邪致病“变动不居”,《金匮要略》痰饮篇和水气篇又给出苓桂术甘汤、《外台秘要》茯苓饮、枳术汤3方,都可用于治疗本病。但临床选方应各有侧重,如五苓散则必兼有“消渴,小便不利”,苓桂术甘汤必兼有“胸胁支满,目眩”,枳术汤则兼有“心下坚(胃脘部),大如盘”,《外台秘要》茯苓饮则适用于大病或产后,身体虚弱兼有“胃脘痞满,吐水”者。正如《伤寒论》380条所言:“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5 典型病案

案1:赵某,女,56岁,农民,2018年6月3日初诊:患者胃脘部痞胀,渐及全腹2年。2017年经长春某三甲医院行钡餐显影诊断“胃下垂”“营养不良Ⅱ度”,住院治疗半个月未见明显好转,后转经中医治疗,或以“中气下陷”服补中益气丸或认为“寒热错杂”而服泻心汤均无效。最近1个月胀闷明显加重,每日只能在早晨吃半碗稀粥,如再进食则吐,体质量明显下降,不能劳动,只能卧床,大便3 d一行。诊见形体消瘦,身高168 cm,体质量39 kg,眼睑略肿,腹壁薄,似微有包块,按之濡不痛,不时闻有水液流动声,口不渴,四肢畏寒,舌淡苔白厚,脉弦细而濡。中医诊断水痞,西医诊断胃下垂。方药以枳术散:枳壳100 g,白术50 g,焙干共沫,每日8 g,早晚分服。6月17日复诊:患者自觉症状明显好转,体质量增加1Kg,已能下床活动,嘱患者继续服上药1个月。7月20日电话随访,患者无明显症状,已能简单劳动。

案2:狄某,女,30岁,公务员,2019年3月20日来诊。患者自述从2017年2月分娩后出现胃脘部胀闷不适,伴有嗳气乏力,每遇情志不畅、感寒或劳累后症状加重,影响正常工作。经某医院钡餐检查,诊断“胃下垂”(轻度),曾服用促进胃肠动力等西药和疏肝理气中成药,药后效果始终不显。诊见患者体瘦,胃脘部按之柔软不痛,舌苔白滑,脉虚,略带弦象。中医诊断水痞,西医诊断胃下垂。方药以《外台秘要》茯苓饮加半夏加减:党参20 g,陈皮15 g,枳壳12 g,茯苓15 g,白术15 g,生姜10 g,半夏10 g,7剂水煎服,早晚分服。4月5日复诊:药后诸症好转,原方不变继服10剂。6月30日经询问良愈。

按:以上2例都是根据《伤寒论》中“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心下痞,按之濡”及《金匮要略》“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等论述及患者舌脉而辨病为水痞,均属本虚标实之证。案1患者消瘦明显,强食则吐,胃中闻及振水音,舌苔白厚、脉弦细而濡,辨证以标实为主,急用《金匮要略》枳术汤行气消痞,并以汤易散,取“散者,散也”之意。案2考虑患者分娩后伤及元气,出现胃脘部胀闷不适、乏力症状,根据苔白滑、脉虚、略弦辨证以本虚为主,脾胃阳虚治以补气消痞与化饮并用,故选《外台秘要》茯苓饮加味治疗,疗效显著。

6 结语

水饮所致的胃下垂,其成因由外感寒湿、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劳倦伤脾致使津液不归正化而成。水饮形成后阻滞中焦,痹阻中焦气机,损伤脾胃阳气,终致胃脏不安其位而下移。同时水饮还可影响三焦气化波及肺、脾、胃等脏腑。胃下垂起病隐匿,临床不易察觉,而识别水饮更难。名医胡希恕[8]有言:“怪病当问水。”可通过望诊(素盛今瘦)、闻诊(水走肠间沥沥有声)了解水饮的临床特征,然后根据脉诊(弦脉)作出诊断。水痞的治疗当以温化为主,而不是见痞治痞,但因其病位在脾胃,在温的同时必须配合行、消、开、导等法。另外,此类患者平素要保持心情舒畅,适当锻炼,饮食上不可过饥、过饱,可杜绝此病复发。

猜你喜欢

胃下垂水饮五苓散
基于数据挖掘丹葛五苓散治疗CHF作用机制及实验验证
国医大师唐祖宣应用五苓散经验
针灸联合茵陈五苓散加减治疗男性湿热上蒸型脂溢性脱发的效果分析
肠鸣腹泻30年,竟是“水饮”作祟
胃下垂的内外调养法
五苓散治盗汗
带鱼黄芪汤缓解胃下垂
蹲着吃饭缓解胃下垂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去桂之解析
蹲着吃饭缓解胃下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