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宗气理论探讨重症镇痛镇静治疗*

2021-03-28

中国中医急症 2021年10期
关键词:宗气心脉脏腑

陈 波 肖 斌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3)

镇痛镇静是一把双刃剑,其作为重症患者的基础治疗,在ICU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良好镇痛镇静有利于保护器官功能、减少氧耗应激反应及避免躁动干扰治疗,同时亦可导致循环呼吸抑制、胃肠功能减弱及获得性虚弱等不良反应[1]。《灵枢·邪客篇》曰“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2]。宗气具有贯心脉以行气血、走息道而司呼吸等作用,而镇痛镇静可抑制宗气妄动,减少脏腑气机耗散,平衡脏腑功能,调节“贯心脉”功能而稳定血流动力学指标。反之,大剂量持续应用可出现循环抑制,恶化血流动力学指标而导致低灌注。另一方面,镇痛镇静可抑制宗气“行呼吸”,在呼吸窘迫下发挥肺保护作用,而大剂量弹丸式注射可抑制呼吸甚至出现呼吸暂停,长期应用可导致呼吸耐力下降,影响呼吸储备功能。同时长期镇痛镇静可抑制胃肠功能,使宗气生成乏源,形成宗气不足、宗气下陷之证[3]。基于此,目前临床镇痛镇静方案推荐依据患者病情所需的最浅镇静[4],有益于发挥其临床作用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对宗气的抑制,同时镇痛镇静治疗过程中应注重调益宗气,对于需要长时间镇痛镇静的患者,从补益宗气入手,有利于减少镇痛镇静不良反应的发生。

1 “贯心脉”之循环效应

宗气贯心脉而行气血,使脏腑气血周流不息,四肢百脉得以精微濡养,同时对激发心脏搏动、节律、次数具有调节作用。宗气外泄,则虚里心气聚散失常,导致心搏过强,心脏氧耗及循环负担增加。镇痛镇静可通过抑制宗气,稳定气血运行于脏腑经脉,通过降低应激反应带来的儿茶酚胺过度分泌,调节回心血量、心功能及心脏前后负荷,稳定循环功能,降低氧耗,并改善微循环,使其适应重症状态下器官功能病理生理变化,发挥积极的循环保护作用[5]。然而持续大剂量应用使宗气受阻,宗气无法“贯心脉以行气血”,气血运行受阻,五脏六腑灌注失常,可能出现心功能抑制、血管张力下降,导致循环波动,进而影响组织灌注,加重重症患者脆弱的循环功能。

同时,宗气助心行血,百脉血液循环不息、气血调畅,长期抑制宗气可导致血液运行不畅,血脉凝滞,脉管不通,导致心脉痹阻之证。临床长期镇痛镇静制动可导致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成为患者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镇痛镇静在调节循环功能的同时,使患者循环储备功能下降,影响患者心功能及运动耐力,导致一系列临床并发症,影响患者长期预后。现代研究证实,从调补宗气入手,对慢性心力衰竭[6-7]、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8]、心脏康复[9]患者具有积极意义。在休克患者的镇痛镇静治疗中,通过顾护宗气以“贯心脉”,可保护重症患者循环储备能力、提升血压、稳定心功能,同时改善血液循环,减少镇痛镇静药物的循环副作用。

2 “司呼吸”之呼吸作用

宗气走息道而司呼吸,为“呼吸之枢纽”“呼吸吐纳之根本”,具有激发呼吸中枢,调节呼吸频率、呼吸节律等作用,宗气充沛,才能激发、推动及维持呼吸功能,临床通过调补宗气治疗肺衰病[10]、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1],可改善患者肺功能、呼吸耐力等,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镇痛镇静通过抑制宗气呼吸效应,稳定逆乱之气机,汇聚耗散之气,从而保护肺脏宣发肃降功能。肺为娇脏,百病易伤,宣发肃降无以维持。通过抑制脏腑逆乱气机“走息道”,有利于脏腑功能气机条畅。镇痛镇静通过抑制重症患者异常自主呼吸,减少呼吸窘迫带来的肺损伤,发挥肺保护作用,并有益于调节器官氧供及氧耗之间的关系[12]。然而长时间镇痛镇静可使宗气抑制,导致呼吸促发、维持功能失常,自主呼吸功能受限,临床表现为呼吸储备功能降低,自主呼吸做工无法承担呼吸负荷,导致慢性呼吸衰竭的发生。同时抑制宗气使肺宣发肃降失常,纳气吐浊受阻,气道廓清功能障碍,诱发或加重肺部感染,进一步影响患者自主呼吸功能,导致恶性循环。

重症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经镇痛镇静治疗后,自主呼吸抑制,呼吸肌力下降,通过补益宗气,临床观察可提高患者自主呼吸触发,潮气量及分钟通气量,改善呼吸功能,有利于重症患者早期脱机拔管。

宗气统领心肺交互作用,肺朝百脉、主治节,全身血液皆汇聚于肺,宗气通过调节肺脏呼吸吐纳以推动血液运转脉中而周流全身脏腑,此为“气能行血”。而肺呼吸之清气又依靠血脉运行以营养滋润肢体皮毛,此为“血能载气”。故宗气在统领心肺相互相用中发挥重要作用[13],良好镇痛镇静抑制宗气妄动,有利于平衡心肺功能,协调心肺交互,而长期镇痛镇静可抑制宗气影响患者心肺储备功能的作用。

3 脾胃化生之胃肠效应

宗气以元气为根本,以谷气为养料,宗气由脾胃化生之气与肺吸入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产生,食谷不入,宗气无以为养,而致宗气亏虚,甚者宗气下陷。临床长期镇痛镇静在抑制宗气的同时,可导致患者胃肠蠕动减弱[1],脾胃运化失常,宗气生成乏源,宗气耗损而无以为继,而致宗气亏虚之证。同时,宗气亦称“动气”,具有持续运动而生生不息的特性,持续镇痛镇静导致患者活动减少,久卧则伤气,气生乏源而损益多。脾胃运化失常,水谷精微无法濡养四肢肌肉,宗气受限则心肺储备功能下降,进一步导致重症患者镇痛镇静后期出现ICU获得性虚弱等临床并发症[14],影响患者远期预后。

宗气依赖脾胃化生,同时脾胃又受宗气影响,临床通过顾护宗气,改善患者胃肠功能,可开宗气之源。因此,重症患者应减少不必要镇痛镇静,减少卧床制动所致胃肠功能障碍,并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以保持良好的胃肠功能,同时注重早期康复,能动不静,能坐不卧,使得脾胃气机运转,宗气得以水谷而养,宗气充沛,心肺协调,脏腑安和,改善重症患者预后。

4 司职视听声色嗅动之心思神机状态

宗气具有司职视听声色嗅动等作用,重症患者由于疾病本身疼痛、陌生的环境及远离亲人陪伴,导致疼痛、焦虑、躁动的发生,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七情太过皆可致病,不良情绪可扰乱气机,最终影响脏腑功能。镇痛镇静可通过抑制宗气使患者不感知、不记忆重症治疗过程,让患者免受疾病痛苦、焦虑、睡眠障碍及不良回忆,使患者安全舒适地度过疾病应激期[1]。

同时,镇痛镇静可通过抑制心思神机状态,减少患者躁动干扰治疗,并通过保护患者的睡眠周期,减少焦虑等作用,有利于调节患者免疫功能,促进患者早期康复。宗气充沛则心神安定、精神振奋,长期抑制宗气主导心思神机作用,宗气亏虚则致心神不宁,因此,临床不恰当的镇痛镇静可能导致谵妄的发生[15]。

5 “顾护宗气”在重症镇痛镇静实践中的典型案例

患某,男性,77岁,2020年2月3日初诊,因“气促2 d,加重伴呼吸困难1 d”就诊于急诊科。患者2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气促,无发热,无明显咳嗽、咯痰,未予重视未诊治。1 d前气促加重,伴呼吸困难,就诊于我院急诊,入急诊科监测生命征T 37℃,P 103次/min,R 35 次/min,BP 86/55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昏睡,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散在干湿性啰音,心律齐,各瓣膜未及杂音,血象未见明显升高,血气分析示Ⅱ型呼吸衰竭,胸部CT示双肺炎症,予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通气,考虑病情危重收入ICU。入ICU症见:呼吸浅促,人机对抗,神昏,面色白,肢体消瘦,撬舌见舌暗红、苔白腻,脉细数。中医诊断:肺衰病(气虚痰湿血瘀)。西医诊断:重症肺炎、Ⅱ型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慢性心功能不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治疗上予气管镜留取肺泡灌洗液病原学培养,莫西沙星联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抗感染,瑞芬太尼镇痛,丙泊酚镇静,液体复苏,去甲肾上腺素升压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治疗。中药予参苓白术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党参30 g,黄芪30 g,桔梗9 g,茯苓9 g,山药 12 g,白术12 g,白扁豆9 g,枳壳6 g,白芥子9 g,紫苏子9 g,莱菔子9 g,炙甘草3 g。每日1剂,早晚2次,浓煎100 mL。综合治疗5 d后,患者气促、呼吸困难较前缓解,Ⅱ型呼吸衰竭较前改善,未检出病原体,予暂停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抗感染,并逐渐下调镇痛镇静药物剂量,但患者表现为自主呼吸弱、气短,痰白量少,自主呼吸模式下潮气量、分钟通气量低,血压仍需小剂量升压药物维持,撬舌见舌暗、苔白,脉细沉,辨证为宗气亏虚,予补中益气汤加减:党参30 g,黄芪30 g,川芎9 g,桔梗 9 g,仙鹤草 12 g,柴胡 9 g,白术 12 g,陈皮6 g,当归6 g,紫菀9 g。每日1剂,每日早晚各1次,浓煎100 mL,治疗3 d后,患者自主呼吸较前改善,潮气量及分通气量可,并逐渐撤去升压药,脱机拔管转至呼吸科进一步治疗。

按:本例患者急性起病,气促、气喘、神昏,综合舌脉,早期以气虚痰湿阻滞为主,肺宣发肃降失常,治以益气化湿,方用参苓白术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病情得到缓解。但患者仍表现为气短、呼吸无力等,结合患者呼吸窘迫、人机对抗明显,入院后予镇痛深镇静治疗以保护呼吸循环,宗气被抑,久则宗气亏虚而无法“贯心脉、行呼吸”,故治以补益宗气,采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方中重用黄芪、党参补元气、益宗气为君药,臣以柴胡、桔梗举陷升提,川芎、当归行气活血,仙鹤草益气补虚,紫菀宣肺化痰,佐以白术、陈皮健脾益气,开宗气生成之源,最终患者宗气得复,呼吸及循环得以改善。

猜你喜欢

宗气心脉脏腑
General principle of high-quality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rrying on the essence,while pursuing innovations”
丁书文教授从宗气理论辨治心系疾病
探讨宗气理论对中医心脏康复的实践意义
心脉隆注射液热原检测方法的比较
宗气理论的整合教学尝试
运用调补宗气治则治疗胸痹经验*
以脏腑体位和功能来认识藏医诊脉法
心脉隆注射液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二参降香汤治疗心脉瘀阻型冠心病的疗效观察
心脉隆注射液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脑钠肽前体及肌钙蛋白Ⅰ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