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在三级甲等中医院急诊-发热门诊-感染病房一体化运行机制模式*

2021-11-08孙小平邓扬嘉

中国中医急症 2021年10期
关键词:病区急诊科病房

李 敏 孙小平 邓扬嘉 沈 鸿

(重庆市中医院,重庆 400021)

目前全国范围内接种新冠疫苗的工作已经全面铺开,但实现建立群体免疫屏障的目标仍有距离,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仍然巨大[1]。针对目前的疫情防控形势,我院根据相关要求,在平时做好公共卫生相关工作,加强应急储备、日常实战演练和培训任务,以便在重大疫情来临时快速反应,承担起区域内重大疫情患者的救治任务[2]。而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我们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出通知要求:选择独立院区或现有院区内相对独立的区域、建筑,作为“平疫结合”区承担重大疫情应急救治任务[3]。在我院急诊科紧密相连的相对独立区域新建立一幢集发热门诊、标本采集、治疗室、抢救室、留观室、负压感染病房为一体的标准化感染病区。如何既能做到满足平时医疗服务的要求,又能在疫情发生时快速反应、满足疫情救治的需要,并同时能做到节约医疗资源,提高运营效率,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在医务处的综合协调、医院感染科的参与下,构建了急诊-发热门诊-感染病房一体化运行机制,形成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中具有中医特色的防控体系。一体化管理模式包括部门一体化、团队一体化、专业一体化[4],其间将中医治疗体系及医院感染管理贯穿其中[5],体现出了中医院在公共卫生事件中应急机制的特点。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急诊科设有门诊、抢救室、留观室、中医理疗室等医疗区域,设有急诊专用自助挂号机、急诊专用电梯等辅助区域。与急诊病区紧密相接的新建感染病区,建有自急诊进入病区的专门医务通道。其建设满足结构、消防、环保、节能等方面的要求。感染病区设有发热门诊、标本采集室、治疗室、抢救室、留察室、负压感染病房、感染病区理疗室等医疗区域,并设有独立的挂号区、陪检通道等。

1.2 方法

1.2.1 部门一体化 将急诊病区、感染病区合为一体,建立布局合理、设施配置符合国家标准的集中病区,各区域之间实现硬件设施共享,根据每日急诊病区、感染病区患者数量、治疗需求,统一调配医疗物资。两个病区统属于急诊科全面管理,由急诊科主任统一负责、副主任协调管理。

1.2.2 团队一体化 1)设置病区医疗团队。医疗团队按病区分组。医生团队分为急诊发热门诊医疗组、急救医疗组、感染病房3个医疗组,日常工作时3个医疗组每组4名医生。护理团队分为急诊病区、感染病区两个护理小组。根据病区患者就诊实际情况,对各病区医护人员实际人数随时进行调整。疫情暴发,发热就诊患者大于30例时,启动医院应急医疗队储备,对不同区域医护人员进行补充和再分配。各病区人员补充在医务处协调下统一安排管理。2)建立医疗质量控制小组。由科室骨干高年资医师3名组成,分别任急诊发热门诊、急救医疗组、感染病房医疗组组长,负责每个小组的医疗质量,并向急诊科主任汇报。由科主任在院内多学科专家网络快速会诊平台(以微信网络平台为基础)发起全院会诊,医务处组织专家查房。3)建立护理质量管理小组。护理组由护士长和2名护理组长组成,履行三级护士负责制。护士长负责整体护理工作的管理;护理组长分别负责急诊病区和感染病区两个区域的管理工作。为保证工作的正常运行,每位管理小组的成员必须时刻动态评估各区域患者数量、病情及仪器的使用情况,根据实际工作量实现人力、物力资源的动态调配,同时动态评估患者,结合医生对患者病情的评估判断,根据患者病情实现患者在区域之间的转运[6]。

1.2.3 专业一体化 培养一支应对传染性公共卫生事件的专业化应急队伍,以便在疫情暴发时,能随时应急响应,即刻投入到救援工作中[7]。1)西医应急队伍建设:由医务处、护理部牵头,各科室选拔业务能力强、心理素质好的西医专业医护人员进入疫情暴发应急队伍人才库。2)中医应急队伍建设:由医务处、护理部牵头,建立我院中医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应急队伍。3)专家会诊队伍建设:医务处牵头筛选高级职称的中、西医专业的医护人才组成会诊专家组[8],建立院内多学科专家网络快速会诊平台(以微信网络平台为基础),快速响应、满足应急要求[9]。4)医院感染管理:西医、中医以及专家会诊队伍的全部人员上岗前全部进行院感、专业技能操作培训、考核,合格上岗。医务处牵头开展定期应急演练,保证应急队伍在发出需求10 min内响应。

1.2.4 中医治疗体系的建立 根据当地发热患者总的中医气质特点,制定中医发热协定方,给予中医药物治疗。根据就诊患者普遍的临床症状如发热、腹泻、头晕等特点,制定中医非药物治疗方案[10]。针对特殊病历,在中医会诊专家平台进行会诊,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1.2.5 医院感染管理 以上运行机制中,医务人员的流动、医疗资源的流动、病员的流动、中医治疗的运行,全部在医院感染管理科的管理和监督下时进行,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执行各项操作流程。

1.3 评价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对我院2020年3月至2020年5月,在发热门诊就诊的患者50例与建立急诊-发热门诊-感染病房一体化运行机制后2021年2月到2021年4月到发热门诊就诊的50例患者进行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候诊时间、就诊完成时间、确诊时间、中医治疗比例、统计患者发热等症状缓解时间进行比较。在一体化机制建立前后进行3次应急演练,对其应急反应时间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见表1。在急诊-发热门诊-感染病房一体化运行模式下,患者的就医体验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就医时间得到了明显的缩短,中医治疗比例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症状缓解时间得到了明显的缩短。经反复培训、演练后,应急反应时间亦明显缩短(P<0.05或P<0.01)。

表1 两种模式诊疗情况比较

3 讨 论

在本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发热门诊一直是疫情防控的最前哨,既要筛查可疑患者,同时又要满足这些患者的紧急医疗需求。当这些患者出现临床急危重症时,就需要在发热门诊接受就地治疗和抢救。而急诊一直以来也是医院的前沿科室,担负着发现疫情、鉴别疾病、急救等重要任务[11]。因此,急诊和发热门诊承担的任务是一致的。我院将感染病区与急诊相邻,中间存在物理屏障隔开,紧急时又可有医护通道连接,并由急诊科统一管理,使得两个单元互补互助、紧密融合、无缝衔接,实行一体化整体管理,这样做能更好地兼顾疫情防控和患者救治两方面工作[12]。

在防控疫情进入常态化后,发热患者较疫情暴发期间呈断崖式下降,那么随之而来就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发热门诊的工作量不饱和;二是维护发热门诊的运行成本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发热患者明显减少的状态下,就会造成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如何既能保证疫情防控,又能节约医疗成本,是大部分医院都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通过构建急诊-发热门诊-感染病房一体化运行机制,将疫情防控、患者救治、医疗资源的合理化利用,三方面高效统一起来。首先将感染病区设置紧邻急诊科旁边,为两个病区的患者转运、医护人员的紧急调动提供了物理基础;同时,将感染病区归于急诊科,为人员合理调配、资源统一配置打下了执行基础。在人员的配置方面,根据发热门诊患者的人流量,合理配置每个病区的医护人员。在发热病区需要紧急抢救时,两个病区的医疗资源可以通过三区两通道的使用在几分钟之内到位,完成医疗急救任务。以上方案在疫情平稳期间均可由急诊科医生完成。在疫情出现变化后,启动医院储备的医疗应急队伍,由急诊科统一管理指挥分布于各病区,既做到有条不紊,又避免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在一体化运行期间,对比发现患者的候诊时间、就诊时间较前明显缩短。而在专业一体化的建设中,通过平时的培训、专家会诊平台的建立,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确诊时间,保证了医疗质量。经过应急队伍建设,急诊科的统一调配,应急反应时间也明显缩短,大大提高了疫情暴发时的反应时效[13]。

在本次疫情中,中医依靠其“扶正祛邪”的整体治疗优势和“一人一方”个体化辨证优势,有效地缩短了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提高了临床治愈率,降低了死亡率[14]。笔者所在医院在疫情发生期间,组织专家根据本地区人群气质特点研发了大量的协定方,对预防控制疫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5]。但受当时条件限制,如原有的发热病区狭小,中医治疗区未建立等综合因素影响,在中医的药物治疗尤其是个性化的治疗上相对滞后,非药物治疗上更是无条件开展。我院新建感染病区后,运行急诊-发热门诊-感染病房一体化机制以来,在感染病区构建中医治疗室,快速缓解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通过建立中医专家群会诊平台做到随时沟通,针对性个体化治疗,让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病程明显缩短,体现了中医治疗的优势[16]。同时通过上述一体化机制的运行,也是我院中医公共卫生事件急救医疗团队运行的实践,发挥了中医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中的作用,检验了我院中医药应急物资、设备、技术与人才资源储备[17]。

综上所述,通过对急诊-发热门诊-感染病房一体化的运行机制的探索,发现整个运行机制既能够满足疫情筛查、急救的任务,又能节约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效果。

猜你喜欢

病区急诊科病房
依托皮肤科独立病区开展皮肤科住院医师规范化教学查房探讨
急诊科床旁超声的教育和培训
更正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整建制接管改造COVID-19重症监护病房的实践与探讨
基于循证的层级管理模式在手外科病区质量改进中的应用研究
闭环管理在儿科病区医院感染防控中作用研究
拯救世界的孩子们
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探讨
无陪护护理在普外科病区的应用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