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头针、体针配合放血治疗足跟痛验案1则※

2021-03-28犹春丽车红霞

中国民间疗法 2021年3期
关键词:左足体针太溪

周 琴,李 嘉,犹春丽,付 倩,车红霞

(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 贵阳550002)

足跟痛指以跟骨结节周围作痛,久行、久立后疼痛加重为临床特征的一种慢性劳损性疾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且女性略多于男性,可由足跟部骨质、关节、肌腱、筋膜、滑囊等病变引起[1]。西医常采用抗炎、营养神经、局部手术等对症支持治疗,但存在用药禁忌证、局部感染风险、创伤性较大等不足。中医常以针灸配合中药、放血等联合治疗,不良反应及创伤性较小,疗效较好,即刻效果尤为明显,在改善患者疼痛、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有独特优势。研究显示,针灸特色疗法联合运用治疗该病,疗效显著[2-4]。现分享运用头针、体针配合放血等针灸特色疗法治疗足跟痛1例。

患者,女,53岁,2020年3月21日就诊。患者8年前因操劳后出现左侧足跟局部针刺样疼痛,呈持续性发作,伴活动不利、走路跛行,长时间走动、站立后疼痛加重明显,负重及劳累后尤甚,休息后可稍减轻,无内、外踝前下方肿胀、疼痛等症。曾多次就诊于当地县中医院,行针灸、局部封闭及中药热奄包等治疗,上述症状有所改善,但一直未愈,过度劳累后反复发作。1个月前因农忙负重后左侧足跟部疼痛加重,步行、站立困难,患者自行予以“药酒”(具体不详)局部涂擦后未见明显改善,遂就诊于本院针灸科门诊。刻下症:左足跟局部疼痛,内侧尤甚,呈持续性刺痛,站立时左前掌着地、足跟踮起,行走缓慢,跛行状,足底内侧皮肤颜色加深,精神欠佳,睡眠差,饮食及二便尚可,舌淡红稍暗,苔薄白,脉弦涩。查体:跛行,左足跟部无畸形、肿胀,足底外侧可触及硬茧子,足跟骨内侧结节、足底腱膜中央部压痛。患者既往体健,平素性格抑郁。行左足跟正侧位平片示“左侧跟骨骨质增生”。西医诊断:足跟痛(左跟骨骨质增生)。中医诊断:骨痹,气滞血瘀证。治法:理气止痛,活血化瘀。治疗方法:①头针针刺:取右侧足运感区向后平刺,快速进针至皮下,有针感后以200次/min的频次捻转行针2~3 min,以患者可承受为度,并嘱其配合左侧足跟部活动,留针30 min。②体针针刺:悬钟直刺15~20 mm,行提插补法;太溪透昆仑、照海透申脉,前者用捻转补法,后者用捻转泻法,均取患侧,以得气为度,留针30 min。③放血疗法:出针后于左足内踝下方压痛点常规消毒,取华鸿牌26 G、直径0.45 mm一次性采血针点刺数下,然后用小号真空罐拔出瘀血直至瘀血不出为止,起罐后用消毒棉球擦净血迹。嘱患者穿软底鞋或鞋底垫软垫,避免足跟部过度刺激。首次治疗后,患者左足跟疼痛明显缓解,足底内侧皮肤颜色稍变浅,可正常行走,即刻效应明显。头针及体针每日1次,放血隔日1次,连续治疗7 d,患者足跟痛未再发作,睡眠可,精神状态佳,未诉特殊不适。

按语:足跟痛属于中医“骨痹”范畴,病因病机多为感受风寒湿邪、慢性劳伤、年老肝肾虚损等导致气血运行受阻,局部经络瘀滞所致。患者因长期务农,左足跟部长期慢性劳损,风、寒、湿邪时而侵袭,加之已过知天命之年、平素性格内向,结合症状、体征和舌脉象,病位在左足跟部,辨为骨痹之气滞血瘀证。治当理气止痛、活血化瘀。

头针是以中医脏腑经络理论和大脑皮质功能定位为理论依据,采用毫针或其他针具刺激头部特定部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临床多用于治疗脑源性疾病,对脑血管疾病尤效。西医认为其作用机制主要与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电生理学、生化与免疫学、解剖学等相关[5]。另有研究认为,头针针刺后会以一定的生物磁场穿透颅骨而直接作用于大脑皮质和相关部位从而产生治疗作用[6]。胡晓丽等[7]研究发现,头针可激活脑部感觉区组织功能状态和相应区域感觉传导功能,促进感觉神经中枢及神经传导通路的修复和再生。足运感区是焦氏头针刺激区之一,多用于治疗腰腿痛、麻木、瘫痪等症,其投影区相当于头皮上中央旁小叶的位置,而中央旁小叶为对侧小腿和足的运动区。针刺该穴可作用于大脑皮层中央旁小叶功能区,减轻下肢运动感觉障碍[8]。施行快速而持续的捻转行针手法,刺激大脑皮层中央旁小叶功能区,能抑制下行痛觉信号的传达,起到镇痛作用[9]。中医认为,脑为髓海、元神之府,行针期间嘱患者配合足部活动,亦可以神调气,气动则血行。同时,脑与脏腑、经络密切相关,刺激脑区,亦可促进脏腑、经络疾病的康复。

体针是以中医脏腑经络为理论依据,采用毫针刺激经穴、奇穴及阿是穴,以防治疾病的一种针刺疗法,与头针、耳针等相对而言。针刺体穴能疏调经脉、调整阴阳、扶助正气、祛除邪气而发挥治疗作用,被广泛运用于中医内、外、妇、儿、皮肤科等各科疾病的治疗与康复。悬钟是八会穴之髓会,属胆经,可调肝胆益肾、疏通筋脉,《窦太师针经》记载其可治“浑身百节疼,左瘫右痪,两足不收,寒湿脚气”。太溪是肾经原穴、经穴,五行属土,可滋阴益肾,治五脏六腑疾病,《循经考穴编》载“肾家虚冷”“脚跟肿痛”,针刺太溪阴阳双补。昆仑属膀胱经,可舒筋活络,《针灸大成》载:“主腰尻脚气,足腨肿不得履地,鼽衄,腘如结,踝如裂,头痛,肩背拘急,咳喘满,腰脊内引痛……妇人孕难,胞衣不出。”照海属肾经,与阴跷脉相通,申脉属膀胱经,与阳跷脉相通,跷脉起于足跟内、外侧,与阴阳经脉相伴循行,至头面相交于目内眦,可使全身阳气相互汇通,功在调节下肢运动和主司睡眠。经络所过,主治所及,两穴相配,功在主治节而利机关和调神安眠,同气相求,有珠联璧合、通经接气之妙。《针灸大全·灵光赋》载:“阴跷阳跷两踝边,脚气四穴先寻取。”表明局部取穴治疗该病乃是古人临证经验的继承。诸穴相配,补泻相合,相得益彰。

放血疗法采用刺络拔罐法,即拔罐与刺血疗法配合应用的治疗方法,于施术穴位或患处常规消毒后,采用三棱针等点刺皮肤,或挑刺皮下血络或纤维数根,然后拔罐,以拔出少量血液为度。瘀血证是其适应证之一[10]。现代医学认为,其作用机制主要与改善凝血、增强抗凝作用、改善血液流变学、改善微循环和改善缺氧等相关[11]。压痛点放血疗法意在祛除瘀血,促使血液生新。《灵枢·经脉》载:“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傅青主女科》云“新血不生,旧血不散”“新血既生,则旧血难存”。通过祛瘀生新而荣养皮、肉、筋、骨,以改善足跟部疼痛,促进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针刺足运感区调节足的运动功能和发挥镇痛作用,悬钟、太溪补肝益肾,照海与申脉调节下肢运动、司睡眠,昆仑疏通经络,放血疗法祛瘀生新而荣养皮、肉、筋、骨,用穴少而速效,可谓驭繁执简。头针、体针配合放血治疗足跟部疼痛有显著疗效,针灸疗法综合运用,具有协同作用。

猜你喜欢

左足体针太溪
自制管形抗生素骨水泥假体治疗跖骨慢性骨髓炎1例
达摩派古传大洪拳
达摩派洪拳入门
《针灸大成》太溪穴临床应用规律探析*
针刺少海穴治疗踝关节扭伤2例
温暖手脚
太溪穴:汩汩溪流归肾水
体、火针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2例疗效观察
常揉太溪穴不健忘
耳穴按压配合体针治疗酒精成瘾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