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火针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2例疗效观察
2016-11-17祁汉登许兆辰郝阳泉
祁汉登 许兆辰 郝阳泉
【摘要】目的 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针灸治疗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 将在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及住院部接受治疗的4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体针及火针治疗8周并观察疗效。结果 经体、火针结合治疗8周后,临床治愈21例,显效15例,好转4例,无效2例,治愈率:50%,总有效率:95.2%。结论 目前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并未完全明了,也没有根治方法,属于临床慢性、易反复、难治性疾病,但体、火针结合不失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理想方法之一。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 体针 火针 痹症 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593.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12.0.02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多系统炎症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病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感染以及神经内分泌因素有关,基本病理改变为关节滑膜炎,本病好发于35~50岁人群,男女比例1:3。早期会出现游走性的关节疼痛及关节肿胀及功能障碍,晚期可导致关节畸形、功能丧失,具有较高致残率,全世界平均患病率约1.4%,我国患病率约为0.32%~0.36%[1],本病是慢性、难治性、易反复发作疾病,是造成社会劳动力丧失的主要疾病之一。
本人于2015年9月~11月在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专家门诊及住院部培训期间,运用体、火针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42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的4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皆是宝鸡市中医医院针灸专家门诊及住院部患者,其中男性13例,女性29例;年龄最大83岁,最小25岁;病程最长30年,最短5个月。
1.2 诊断纳入标准
按照美国风湿病协会1987年修订的分类标准,共7项:①晨僵至少持续1小时(≥6周);②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6周);③腕关节或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肿(≥6周);④对称型关节肿(≥6周);⑤类风湿皮下结节;⑥手X线片改变(至少有关节端骨质疏松和关节间隙狭窄);⑦类风湿因子阳性(滴度>1:32)。上述7项中,符合4项即可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2]。同时排除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合并其他免疫系统疾病及持续服用激素难以停用者。
2 治疗方法
2.1 选穴
主穴:足三里 三阴交 合谷 太冲 阳陵泉;
上肢部:曲池 外关 阳池 八邪 中魁 阿是穴;
下肢部:膝眼 鹤顶 阴陵泉 梁丘 申脉 昆仑 照海 太溪 阿是穴
2.2 操作
2.2.1 体针:上述穴位选6~8穴,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取直径30 mm,长25~40 mm毫针,采用常规毫针刺法,刺入0.3~1.5寸,足三里、三阴交补法为主,合谷、太冲泻法为主,其余穴位平补平泻,留针20~30 min,每10~15 min行针1次,每日针1次,10次为1疗程,间隔1~2天,连续治疗8周。
2.2.2 火针:上述穴位选3~6穴,穴位皮肤常规消毒,选用细火针,用酒精灯烧灼针尖至白亮为度,迅速刺入,不留针(手足关节处穴位采用浅刺、点刺法,肌肉丰厚处采用深刺、速刺法),3~4日针一次,连续治疗8周。(注:火针治疗后,当日不再进行体针治疗)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治愈:关节疼痛消失,外观如常,无压痛,屈伸无障碍,无晨僵;复查RF及ESR均正常,随访3个月无复发。
显效:关节疼痛明显减轻,略肿胀,轻压痛,屈伸稍受限,晨僵不明显,ESR值降低。
好转:关节疼痛减轻,仍肿胀,有压痛,屈伸受限,晨僵尚存。
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
总例数42例,经治疗:治愈21例,显效15,好转4例,无效2例,治愈率:50%, 总有效率95.2%。
4 讨 论
4.1 病因病机分析
类风湿性关节炎(RA)属于中医“痹症”、“历节病”范畴,更接近于“顽痹”、“尪痹”。中医病因病机多考虑脾胃虚弱,正气不足,卫外无力,又感受风、寒、湿、热等邪气,导致经络痹阻,影响气血运行,进而造成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在清代林佩琴的《类证治裁·痹症》中:“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袭。正气为邪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涩,瘀阻不通,久而成痹。” [3]由此看来,痹症形成乃由正气不足,不能卫外,邪气乘虚而入,阻滞气机,积而成痹,而脾胃又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故治则应补脾益胃,升阳举气,祛毒化邪,通利机关。
4.2 方义分析
由上可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选穴应从调理脾胃入手,足三里为胃经下合穴,三阴交为足三阴经的交会穴,二穴同用,共起健脾益气,调补肝肾之功效。合谷为大肠经之原穴,太冲为肝经原穴,二穴相配,共“开四关”(“四关”即气血阴阳出入之要道,外邪入侵,四关闭合,气血运行不通而为痹)。元代窦汉卿《标幽赋》中:“寒热痹痛,开四关而已之。”《席弘赋》中:“手连肩脊痛难忍,合谷针时要太冲。”二穴同用共奏通经活络,消痹止痛之功。《素问·长刺结论》;“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为筋痹。”而阳陵泉为八脉交会穴之筋会,故可治疗全身筋脉的拘挛、挚引、强直、肿痛等。再若上肢出现拘挛、疼痛可取曲池、外关、阳池、八邪、中魁、阿是等,下肢则可取:膝眼、鹤顶、梁丘、申脉、照海、昆仑、太溪、阿是等。以上穴位以一般毫针针刺即可取得疗效,但类风湿性关节炎缠绵难治,病程日久,非火针不能。《灵枢·经筋》指出;“治在燔针劫刺……以痛为腧。”火针又称燔针、焠针,它将特殊耐高温的针高温烧红后迅速刺入患部或皮肤的一种治疗方法,以其温热之力,散寒祛湿,行瘀去着,其通利机关之力尤强,可使局部气血通行,经筋舒展。[4]
5 体会
目前,由于本病病因尚未完全明了,西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生物制剂等因疗效不十分满意及毒副作用较大,在临床上难以推广和长期使用,针灸疗法以其简单、方便、廉价、效果显著等优势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欢,体、火针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相比单纯针刺疗效显著,而且不易复发。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但同时我们也应该在今后的研究中加强针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机制、机理的研究,加强针刺的规范化研究,使它更易于推广,为广大患者更好地服务!
参考文献
[1] 徐蓉娟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09.
[2] 徐蓉娟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13.
[3]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471.
[4] 吴宏东,田文海,付国宾火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5例[J]山西中医,2002,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