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眼针带针康复疗法在中风病中的应用探析*

2021-03-28田立茹王鹏琴张嘉敏

中国中医急症 2021年11期
关键词:穴区眼针中风病

田立茹 王鹏琴 张嘉敏

(1.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847;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

中风是由于脑血管突然堵塞或破裂引起脑血液循环障碍和脑组织机能、结构损害的疾病,可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者都可造成不同范围、不同程度的脑组织损害引起机体功能障碍。中风不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特点,还具有较高的致残风险,在降低患者死亡率的同时改善患者机体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成为中风目前治疗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仅仅依靠内科药物、外科手术治疗很难痊愈,研究证实针刺与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导致的功能障碍具有一定优势,但单纯针刺或单纯康复训练的疗效具有局限性,近年来诸多医家将针刺与康复训练相结合,临床疗效更为突出[1-3]。笔者认为气滞血瘀是引发中风病的重要病机,本文重点探讨中医特色眼针疗法叠加眼针带针康复疗法在该病治疗中的作用。

1 中医对中风的认识

中风被列为“风、痨、臌、膈”四大内科疑难病之首,受到古今医家的重视,中风发生的病因病机复杂多样,素体虚衰或劳倦内伤,正气鼓动无力则血行涩滞;情志不调,肝郁气滞,肝失疏泄,气滞而血瘀;饮食失节损伤脾胃,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阻经络则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停。以上都可导致气血运行受阻,阻于脑窍,经脉失养,可见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中风的主要病机是气滞血瘀、脑脉痹阻、瘀阻经络。故在治疗原则上以理气和血、通经活络为主。

2 气滞血瘀引发中风病的病机研究

气血在脉中不断循行,内至脏腑、外达筋骨皮肉,如环无端,运行不息,以发挥营养和濡润周身的作用。气的升降出入失常可影响血的运行,而血的运行失常亦可影响气的流通。此外,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不仅取决于气血畅行,更有赖于气血相随,各守其位。若气血升降逆乱,运行异于常道,滞留或充溢于脑脉均可发生中风[4]。脏腑功能失调,内生五邪,迫气血溢于脉外或阻遏经络而留滞脉中均可致中风。同样风、火、痰、瘀等病邪亦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失常,继而气滞血瘀,痹阻脑脉,故卒至[5]。中风发病虽急,但却是各种潜在病因不断在体内积累,逐渐达到一定程度发生病理质的变化结果,这种累积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导致气滞血瘀阻于脑窍发为中风[6]。

3 眼针带针康复疗法

眼针疗法是由彭静山教授由华佗“观眼识病”理论的启发,基于“五轮八廓”理论首创的一种针刺眼周穴区治疗全身疾病的微针疗法。眼与脏腑、经脉关系密切。肝开窍于目,肝气通于目;心主血脉,诸脉者皆属于目;脾主肌肉,在五轮学说中上下眼睑为肉轮,属脾;肾主骨生髓,目系属脑。且心、肝、脾、肾均与血相关,心主血脉,脾主统血,肝主藏血,肾藏精而化血。此外,十二经脉都直接或间接与眼有关联,眼与身体各部分凭借经络可互通联系。因此,针刺眼周穴区可起到调畅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眼针疗法自在治疗中风方面疗效确切。研究表明眼针穴区的皮下分布着丰富的内脏感觉神经末梢和躯体感觉神经,他们与大脑、小脑、脊髓丘脑束、锥体束及锥体外系等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刺激眼周穴区将信号传入中枢,引起中枢系统兴奋,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在治疗过程中将现代康复技术与针刺结合可明显提高疗效,因此王鹏琴教授在眼针疗法基础上提出了在眼针留针期间进行康复训练的一种新疗法即眼针带针康复疗法。在眼针留针期间行常规的运动疗法(PT)、作业疗法(OT)、语言(ST)训练、智能和吞咽训练等,在持续的治疗过程中肌肉收缩时可引起局部缺血,肌肉舒张,局部再次充血,重复的收缩和舒张,相应部位会较静止状态更加充血[7]。所以眼针带针康复进行训练可畅通气血,达到缺血再灌注的目的。眼为五脏六腑精气汇聚之处,运动患部可以激发人体一部分精气,同时针刺眼周穴区所激发的精气也会向病所运行,两种精气融汇为一,起协同作用,增强了调畅气血、疏通经络的功效。实验研究发现眼针干预能够抑制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18等炎症因子的表达,调控细胞焦亡的发生而发挥抗炎作用,可以多靶点调控脑卒中[8]。眼针治疗还能够激活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的信号通路,促进Akt磷酸化,发挥神经保护作用[9]。眼针带针康复疗法实验证明其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加血清中Ang-1含量,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VEGFR)的表达,可调节缺血半暗带新生血管和侧支循环的形成,改善脑血流情况,促进脑缺血后神经功能的恢复[10-11]。穴区的划分是以瞳孔为中心将眼眶周围分为8个等区,各区代表的脏腑左右对称,上焦、下焦、肝、肾4穴分别对应第3、8、4、2区。通过针刺眼部相应的穴区,可调畅五脏六腑经络气血,协调机体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眼针用针少而精、取穴方便、操作简单,且留针部位占有很大优势,可同时进行任何康复训练,临床疗效显著。

3.1 临床应用 眼针带针康复疗法在临床可治疗多种疾病,尤其在中风、面瘫、骨伤、疼痛等方面[12]疗效颇佳。中风病作为临床常见急重症之一,发病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等为主要特征。根据调查显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中风的发病率呈持续上升的趋势[13],是导致人类死亡与残疾的主要神经系统疾病。由于具有较高的致残性,给家庭以及社会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肢体瘫痪卧床的中风患者病后还会出现很多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压疮等。研究证实脑具有可塑性,在治疗中风过程中进行康复训练是降低致残率、促进功能恢复最有效的方法,也是中风病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眼针带针康复疗法既发挥了眼针的治疗作用,又加入了现代康复训练,在提升患侧肌力的同时形成正确的运动模式,相辅相成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临床报道眼针可以有效调节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核因子E2相关因子2、血红素加氧酶-1水平,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抑制氧化反应,提高脑血流量促进神经元修复[14]。相关临床试验也证明[1-2,15-16],眼针与现代康复训练相结合治疗中风导致的吞咽、平衡、运动功能障碍等,其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或单纯现代康复治疗。此外,在中风病痉挛期采用体针针刺肢体有时会刺激局部肌肉加重痉挛,而眼针则避免了这一情况的发生。根据中风病气滞血瘀的病机,调畅气血是治疗中风病的重要法则。眼针的8区13穴是气血汇聚之处,络脑通脏腑[17],通过针刺眼周穴区,可以起到调畅人体气血目的。在临床上急性期以及恢复期患者只要存在运动、言语、吞咽、认知等方面功能障碍,生命体征平稳,凝血机制无异常、眼眶周围皮肤无破损感染、无晕针的患者在常规内科药物治疗(脑梗死行抗血小板、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稳定斑块、改善脑循环、营养神经等)基础上均可配合眼针带针康复疗法,起到调畅气血,通经活络,恢复机体脏腑功能。

3.2 具体操作 采用改良后的眼针带针康复针具(规格为0.25 mm×8 mm的皮内针),患者仰卧位,针刺部位用酒精常规消毒,采取平刺法距眶内缘2 mm处针刺相应的眼针穴区。左手拇、示指固定眼针穴区皮肤,右手用镊子夹住针柄,将针由该穴区始点向终点方向刺入,深度为8 mm,针刺后不需行针。针柄用圆形半透明胶布粘贴固定。留针期间可进行运动疗法、作业疗法、智能、言语、吞咽、平衡、悬吊等康复训练,训练时间大约为45 min,眼针在训练结束后起针。每周5次,4周为1个疗程。

3.3 注意事项 操作时让患者放松心情,避免过度紧张;带针期间禁止做核磁共振检查;起针后迅速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防止出现皮下血肿或淤青。若发生晕针应遵照晕针的处理方法,给予对症处理,治疗过程中患者如出现心慌、心前区憋闷疼痛、呼吸困难、抽搐、晕厥、昏迷等突发症状,应立即停止治疗,进行相应的临床处置。

3.4 随症加减 根据眼针理论阐明的三焦定位:上焦自膈肌水平以上,包括头面五官、颈项、上肢以及前胸、后背(含心肺等组织脏器);中焦自膈肌以下至脐水平以上,包括上腹部、腰背部(含肝胆脾胃等组织脏器);下焦自脐水平以下包括下肢(含生殖系统等组织脏器)[18]。中风主要临床表现肢体偏瘫、活动不利分属上、下焦范围,根据眼针病位取穴原则[18],以双侧上焦区、下焦区为主穴,疏通经络,中风病以气滞血瘀为主要病机,肝主疏泄、肾藏精而化血,加双侧肝区、肾区理气活血。针刺上焦区、下焦区、肝区、肾区4穴区基础上伴胸闷纳呆、舌苔厚腻等痰湿内盛症状或神疲乏力、偏身麻木等气虚症状可加双侧脾区;伴大便秘结加双侧大肠区;伴失眠、烦躁、抑郁、焦虑等症状加双侧心区。

4 病案举隅

患某,女性,49岁。初诊时间:2020年8月14日。主诉:右半身不遂伴言语謇涩16 d。病史:患者16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急送附近医院予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改善脑供血等对症治疗。目前病情稳定,仍遗留右侧肢体活动不利,言语不利,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差,刻下症: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上肢抬举费力,不能下地行走,言语不利,饮食可、睡眠可、二便正常。舌质暗红,苔薄黄,脉细涩。来诊时肌力:右上肢近端0级,远端0级,右下肢近端2-级,远端2-级。改良Barthel指数:25分;Berg平衡量表:3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18分):上肢8分,下肢10分;肌张力正常。诊断:西医诊断为脑梗死;中医诊断为中风病(气滞血瘀证)。治疗:给予患者西医内科基础治疗加眼针带针康复疗法。取双侧上焦区、下焦区、肝区、肾区,留针期间进行PT、OT、ST训练。效果:4周后,患者肌力:右上肢近端2-级,远端1级,右下肢近端3级,远端2级。改良Barthel指数:45分;Berg平衡量表:19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34分):上肢15分,下肢19分;肌张力正常。8周后,右侧肢体活动不利较前明显好转,上肢可抬起,可自行在平地行走,言语较前流利,饮食可、睡眠可、二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涩。患者肌力:右上肢近端3级,远端2-级,右下肢近端4级,远端3-级。改良Barthel指数:78分;Berg平衡量表:50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51分):上肢23分,下肢28分;肌张力正常。

按语:此患者为中年女性,突发半身不遂,言语謇涩,舌质暗红,苔薄黄,脉细涩,平素易怒,气机升降逆乱、气血运行障碍,气滞血瘀阻于脑窍,经络不通,故半身不遂。眼针取双侧上焦区、下焦区、肝区、肾区。根据病位取穴且上、下焦区为多条循行上下肢体经络汇聚之处,针对患者肢体功能运动障碍,取上、下焦区可通经活络改善肢体功能,肝主疏泄,喜调达,调畅一身之气机,肝气郁遏,肝火内炽,肝阳暴涨,厥逆上扰,阻遏清窍气滞血瘀,脑脉痹阻发为中风,肝主藏血,取肝区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取肾区补肾益髓,填精化血,扶正固本。眼针4区共奏理气和血、通经活络之功,气血调和,经络得通,使人体的五脏六腑、肢体关节维持并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采用眼针带针康复疗法,在眼针持续作用下进行康复训练,可调节脏腑功能,通经活络,有利于脑血流量的恢复,提高临床疗效并缩短病程,显著改善中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将中西医疗法有机结合,确定了针刺与康复同步治疗的整体康复模式。

猜你喜欢

穴区眼针中风病
眼针治疗脑卒中及其并发症研究进展
缺血性中风病复发危险因素中西医的研究进展
天时、穴位、药物、地球磁场穴区全息对应
搓筷子可防病
眼针疗法近20年临床研究概况
补肾活血祛瘀方治疗中风病恢复期100例
中风病机及用药分析
张圣德主任中医师治疗中风病经验介绍
不同频率电针“内关”对心肌缺血大鼠相关经穴和非相关经穴皮肤血流量的影响*
足全息自我按摩美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