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横纹小切口疝气手术治疗疝气的临床疗效

2021-03-28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22期
关键词:横纹疝气疝囊

韩 军

(本溪满族自治县中医院,辽宁 本溪 117100)

疝气是指患儿腹股沟内因咳嗽、运动、生气等而出现的一股气块状物,其多发于幼儿阶段。医学界认为该病发生是因为小儿尚在母体中,处于胚胎的阶段,其腹部股沟内就有一“腹膜鞘状突”,该物本身是由于帮助尚处于胚胎阶段胎儿睾丸降入阴囊内,或者帮助子宫圆韧带进行固定的[1]。正常而言该物在分娩结束后,会自然的关闭,不会存在问题,但是因为某些情况,如胎儿为早产儿等,则很有可能造成胎儿在分娩后该腹膜鞘状突没有自行完全关闭,及存在关闭不完全的情况,就会导致分娩后的小儿腹腔内的小肠以及网膜误入腹膜鞘状突内,医学上将该情况称为疝气,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情况。但其会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对其生长存在一定的影响,需要及时进行治疗。在早期对于该病的治疗一般是采用常规的传统切口手术,但是其治疗效果较为一般,容易出现反复发作,而且具有较大的创伤,故该方法难以满足当下人们对于疝气的治疗需求[2]。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横纹小切口疝气术对疝气患儿治疗开始在临床上应用,具有创伤小、效果好的优点。基于此本院为提升对于疝气患儿的治疗效果,现将横纹小切口疝气术用于对疝气患儿的治疗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接收的100例疝气患儿进行研究,根据随机抽签结果的不同进行分组,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参照组,每组50例。参照组中男36例,女14例;年龄1~11岁,平均为(5.89±4.51)岁。试验组中男35例,女14例;年龄1~10岁,平均为(5.47±4.07)岁。全部患儿一般病例信息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

1.2.1 参照组 对参照组患儿实施传统的切口手术治疗,具体操作如下:①对患儿实施全身麻醉操作,将相关体征监测仪器予以连接,观察其的呼吸情况、血氧饱和、心电图及其他相关体征。在术前半小时予以其浓度为1%利多卡因与浓度0.5%罗哌卡因混合液5 mL注射麻醉,术中对其进行丙泊酚输注,并且联合竞买输注顺阿曲库铵以保持患儿的麻醉状态,降低其因为手术的刺激[3]。②待患儿完成麻醉后,将其置于手术床上,取平卧位,对其臀下放置软物予以垫高臀部,以方便手术操作,观察患儿的腹股沟情况,选取该部位韧带平行处,对其进行消毒处理,然后进行切口,长度约为5 cm,对患儿的皮下组织进行钝性分离,观察并寻找患儿的疝囊,将其充分置于显露位,对腹部股沟的斜疝处进行高危结扎,并对其进行修补,待完成后仔细观察手术效果,确认无误后,对相关器械予以检查后对患儿的切口进行缝合[4]。③手术完成后对患儿实施抗生素治疗,持续时间5 d,对其生命体征予以监测,观察其术后的情况,手术效果。

1.2.2 试验组 对试验组患儿实施横纹小切口疝气术治疗,具体操作如下:①对患儿实施全身麻醉操作,所有操作均与参照组相同,严密监测患儿的体征情况,避免其出现麻醉不良反应,以提升手术安全性。②待麻醉药物完全生效后,检查相关手术器械,将患儿置于手术床上平仰卧位,对其的臀部同样予以垫高,以方便手术操作,对患儿的腹部予以仔细观察,找到其下腹横纹处,并对其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待完成消毒后,在此处进行开口,切口长度取20 mm左右,与参照组相同采用钝性分离患儿的皮下组织,促使其能够显露精索,促使医师能够对患儿的疝囊位置进行确认,将其筋膜切开,找到外环口腹外斜肌腱膜内的两个环,将提睾肌与固有鞘膜进行钝性分离,将疝囊予以剔除。对疝囊予以横向切开,切口取距离疝囊颈部2 cm处,完成横断后,将近端疝囊进行结扎,并且对内环口进行剥离,从腹膜外的脂肪处开始对疝囊颈进行贯穿缝扎,对同侧的睾丸予以牵拉,促使精索复位,最后缝合浅筋膜,对切口处进行无菌敷贴覆盖[5-6]。③手术完成后对患儿实施抗生素治疗,持续时间3 d,对其生命体征予以监测,观察其术后的情况,手术效果。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将其治疗效果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其标准分别为,优秀:经检查患儿手术治疗效果表现优异,术后镇痛药物频率低于1次/3 h,无不良反应及手术并发症;良好:经检查患儿术后手术表现良好,术后镇痛药物使用频率低于1次/2 h,无严重不良反应及手术并发症;一般:不符合优秀及良好的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情况,对其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持续时间、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are,VAS)评分,住院时间进行比较。

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术后不良反应情况,及患儿出现伤口感染、切口局部麻木、腹胀等手术并发症的概率。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221.0系统软件中进行计算,以()进行计量统计,以(%)进行计数统计,分别行t检验与χ2检验,P<0.05则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试验组患儿中治疗效果为优秀的有22例,占试验组患儿比例为44.00%;良好的有25例,占试验组患儿比例为50.00%;一般的患儿有3例,占比例为6.00%。参照组中,治疗效果为优秀的有18例,占比例为36.00%;良好的有23例,占比例为46.00%;一般的有9例,占比例为18.00%。试验组患儿治疗效果为优良的有47例,比例为94.00%,显著优于参照组的41例(82.00%)(χ2=6.818,P=0.009)。

2.2 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持续时间、VAS评分、住院时间比较 试验组患儿的术中出血量(6.63±2.07)mL显著少于参照组的术中出血量(12.51±3.23)mL(t=15.394,P=0.000);试验组患儿的手术持续时间(13.40±3.53)min显著短于参照组的(21.09±3.63)(t=10.725,P=0.000);试验组患儿的术后VAS评分为(3.61±0.31)分显著低于参照组(4.98±0.65)分(t=13.452,P=0.000);试验组患儿的住院时间为(2.43±1.11)h显著短于参照组患儿的(4.31±1.51)h(t=7.093,P=0.000)。

2.3 两组术后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试验组患儿出现伤口感染有1例(2.00%),切口局部麻木2例(4.00%),腹胀的有1例(2.00%),一共有4例患儿出现不良反应,占比例为8.00%;参照组患儿出现伤口感染的有4例(8.00),切口局部麻木有3例(6.00%),腹胀的有3例(6.00),一共有10例患儿出现不良反应,占参照组比例为20.00%,经比较试验组显著低于参照组(χ2=5.980,P=0.014)。

3 讨论

疝气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其临床症状一般表现为腹痛、腹胀、下腹部坠胀、易疲劳等症状。其会对患儿的正常生活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基于此需要及时的对其进行治疗,以免造成严重后果[7]。

临床上对于疝气的治疗,从早期的药物保守治疗到后续的修复手术,都无法满足当下家长对于小儿疝气的治疗需求。尤其是传统手术开口治疗,其会造成较大的手术创伤,会导致患儿术后恢复时间较长,进而影响患儿的发育[8]。

此次研究中,试验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这说明采用横纹小切口手术的治疗效果是优于传统手术的,研究认为这是因为该手术创口较小,而且切开的层次也少,不需要对股沟管进行切开,减少了剥离组织,因此其对于人体的创伤也会较少,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恢复情况也较好,有利于促进术后的恢复,这与周小兵和蒋美芳[9]的研究结果一致,证实了腹横纹小切口疝气手术在对于疝气治疗中更具优势。而且试验组患儿的术后并发症也低于参照组(P<0.05),这表明采用腹横纹小切口疝气术因为手术创伤低,对于人体的刺激性小,有助于减少患儿的术后不良反应,这与方人杰和张华[10]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腹横纹小切口疝气术是一种理想的疝气治疗方式,而且其具备更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横纹疝气疝囊
疝气患者日常护理需要注意什么
胎儿疝囊型膈疝的磁共振诊断与鉴别诊断
疝气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正确治疗
疝手术后注意事项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疝囊处理的研究进展
On the Generic Taxonomy of Opisthotropis balteata (Cope, 1895)(Squamata: Colubridae: Natricinae): Taxonomic Revision of Two Natricine Genera
宝宝得了疝气怎么办?
小儿推拿“四横纹穴”定位考究
新型外螺纹横纹管管外强化传热分析
日间手术模式下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