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据挖掘方法研究中医药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药证规律

2021-03-27车立娟张梦思

吉林中医药 2021年1期
关键词:食积淋巴结炎延胡索

李 文,车立娟,张梦思

(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 200032;2.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00135)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又被称为Brennemann 综合征,该疾病是由肠系膜淋巴结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是引起小儿腹痛常见的疾病之一[1-2],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者均表现为淋巴结的充血肿大,腹部疼痛可表现于任何部位,但以右下腹及脐周腹痛最为明显,常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其常见病因多为病毒或细菌的感染,对儿童的身体健康及生长发育都有严重的影响[3-4]。在治疗上给予抗感染及对症治疗效果显著,但易复发。近年来,中医药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且中医治疗该疾病对儿童症状体征的改善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因此,本文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研究中医药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药证规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中医中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ZY/T001.4-94)与《实用中医儿科学》[6]中的“腹痛”章节,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7]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肠系膜淋巴结炎章节及相关文献制定。

1.2 检索方法及处方筛选以“中医药”“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及其同类词为检索词。检索知网、万方、VIP 等数据库,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19 年12 月31 日,检索数据库中中医药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文章。

1.3 研究方法

1.3.1 数据处理 对于收录的方剂所含的中药存在同药异名的问题,参照《中药学》中对中药名称的规范,例如:醋元胡、醋延胡索等均统一为延胡索,之后再录入系统。

1.3.2 数据录入及核对 将筛选出的方剂由一人录入系统,数据录入完成后,再由另一人对录入的数据进行核对,以确保数据挖掘结果的准确性。

1.3.3 数据分析方法 运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主导开发的“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软件,对用药频次、证药规律、新方分析等进行分析。

2 结果

共检索到588 篇文章,排除中医外治法治疗该疾病的文章及未写明疾病证型的文章,共纳入86篇文献,筛选出89 条中药处方。

2.1 药物频次在“数据分析系统”中选择“方剂统计”的模块,输入查询条件,点击“基本信息统计”进入,选择“药物频次”,对所收集的药物进行频次分析,得出中药112 味,使用总频次为509 次,其中使用频次大于15 次以上的药物依次为:甘草(39 次)、延胡索(24 次)、白芍(19 次)、陈皮(19 次)、木香(19 次)、白术(17 次)、半夏(16 次),累计使用频次为117 次,占总频次的23%。

2.2 证型分布对所检索出的文献进行证型分析,得出常见的4 种证型分别是:脾虚湿盛证、脾虚湿困证、脾虚肝郁证及乳食积滞证。

2.2.1 脾虚湿盛证 其常用的中药有五爪龙、大腹皮、布渣叶、白茯苓、白扁豆,重要性均为1.548,谷芽、藿香、白术的重要性均为1.247,太子参的重要性为1.071,甘草的重要性为0.946。其中五爪龙、布渣叶均可清热利湿,促进消化液的分泌,白茯苓,白扁豆有健脾利湿的效果,大腹皮利水渗湿,并具有促进胃肠蠕动的功能。

2.2.2 脾虚湿困证 其常用的中药有炙甘草、广木香、葛根、茯苓,重要性均为1.548,藿香、白术的重要性均为1.247,太子参的重要性为1.071。其中炙甘草具有补脾和胃镇痛的功效,同时可调和诸药;广木香性温,味辛、苦,归脾胃、大肠经,具有行气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葛根可升发脾胃清阳,茯苓具有健脾祛湿的功效,常与白术配伍使用。

2.2.3 脾虚肝郁证 经数据挖掘分析得出,该证型常用的中药有生白术、醋延胡索、炒枳壳,这三种药物在脾虚肝郁证型中的重要性为1.548,而柴胡和白芍的重要性为1.247,太子参和陈皮的重要性只有1.071。其中白术甘温,归脾胃二经,可燥湿健脾补气;延胡索辛散温通,具有较好活血散瘀,行气止痛的效果;枳壳味苦,性微寒,归脾胃经,可行气化瘀,破气止痛;柴胡味苦,性微寒,归肝、胆、三焦经,有疏肝解郁之功效;白芍可缓急柔肝止痛,归肝、脾、肺三经,诸药配伍使用可奏健脾疏肝,活血止痛之功效。

2.2.4 乳食积滞证 经数据分析,乳食积滞证较常用的中药分别为:昆布、厚朴、海藻、莪术、炒麦芽、炒谷芽、三棱,这些药物在乳食积滞证型中的重要性为1.548,延胡索、夏枯草、白芍的重要性为1.247,陈皮的重要性为1.071,而甘草的重要性为0.946。其中昆布、海藻均可软坚散结,入脾胃经,炒谷麦芽可消食散积,健脾开胃,促进食欲,亦归脾胃经,三棱、莪术苦辛,归肝脾经,均可治疗食积胀痛,厚朴对食积气滞也有治疗作用,具有下气宽中,消积导滞的功效。诸药配伍,共奏消食导滞之功效。

2.3 基于关联规则的药对组成由分析得出3 对药物组合,其中包含有中药6 味,即:浙贝母与醋延胡索、连翘与麦芽、白术与藿香。

2.4 新方组成由数据挖掘的分析得出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新方共6 条,其中A1(广木香、茯苓、葛根、甘草)可治疗脾虚湿盛证及脾虚湿困证;A2(姜厚朴、佛手、山楂、鸡内金、蒲公英)及A3(厚朴、海藻、昆布、三棱、莪术、炒麦芽、炒谷芽)均可治疗乳食积滞证;A4(川楝子、牡蛎、炒白芍、红花、六神曲),A5(郁金、芍药、香附、枳壳、延胡索、川芎)及A6(醋延胡索、炒枳壳、生白术)均可治疗脾虚肝郁证。

3 讨论

3.1 对数据挖掘结果的讨论分析由研究结果分析:从89 条临床常用的中药方剂进行的数据挖掘结果显示,在不考虑证型的情况下,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使用较频繁的前三味中药为:甘草、延胡索、白芍,其中甘草使用频次最多,为39 次,因甘草有“国之药老,十方九草”之美誉,且其药性平和,长于温中,以甘温益气,缓急止痛力强,更有调和诸药之功;延胡索次之,使用频次为24 次,延胡索始载于《开宝本草》,治疗妇人产后诸病因血为者,其味苦辛,性温,具有活血理气,散瘀止痛之功效,可主一身上下之疼痛;白芍味苦酸,性微寒,主要归于肝脾经,《滇南本草》中有云:“白芍可泻脾热,止腹疼,止水泻,收肝气逆疼,调养心肝脾经血,舒经降气,止肝气疼痛”,三药均有调脾缓急止痛之功。

由数据挖掘分析得出以下3 对药物组合,即:浙贝母与醋延胡索、连翘与麦芽、白术与藿香,基于关联规则的3 对药物组合中,有研究显示贝母有调节胃肠平滑肌的作用,对离体动物的回肠收缩有一定的松弛作用,可见减缓胃肠蠕动,并调节胃肠道的痉挛[8],延胡索临床上常用于痹症的治疗,其含有延胡索乙素,止痛效果明显,且药性持续时间较长,醋制后可增加其效果[9],两者连用可增加药物的解痉止痛效果,用于腹痛明显的患儿;连翘中主要成分为连翘苷,而连翘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并对柯萨奇、腺病毒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0],麦芽对胃蛋白酶及胃酸的分泌有着促进作用,有促消化的效果,两者合用可用于食积内热的患儿;白术的醇提取物可抗炎镇痛,抑制炎症分子[11],藿香芳香化湿,可抗炎,抗病毒,镇痛的作用[12],两者连用抗炎镇痛效果明显,可用于脾虚湿盛证及脾虚湿困证。

由分析得出的6 个新处方的方解分析:处方一中茯苓合木香可祛湿止痛,葛根可治疗脾虚泄泻,甘草甘温缓急止痛,故四药合用可治疗脾虚湿盛及脾虚湿困证的腹痛;处方二中山楂、鸡内金健胃消食,佛手合厚朴理气止痛,蒲公英抗炎,主要合用可治疗乳食积滞型的腹痛;处方三中炒谷芽、炒麦芽健胃消食,厚朴下气止痛,海藻、昆布软坚散结,三棱、莪术消积止痛,诸药合用,共奏行气消积止痛之功效;处方四中白芍柔肝缓急止痛,川楝子行气疏肝止痛,牡蛎、红花化瘀散结,神曲健脾消食,诸药合用,共凑疏肝健脾止痛之功;处方五中川芎行气止痛,芍药健脾柔肝止痛,郁金、枳壳、延胡索、香附行气解郁止痛,诸药合用,可治疗脾虚肝郁的腹痛;处方六中生白术健脾补气,延胡索、枳壳行气解郁止痛,三药共用,亦对脾虚肝郁型腹痛有较好的疗效。

3.2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分析讨论据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该疾病常因急性发病期未予适当的治疗而迁延为慢性,急性感染者大多于2周内痊愈,而且肠系膜淋巴结炎发病率远远超过其他器质性疾病,居再发性腹痛器质性疾病病因的首位[13]。肠系膜淋巴结主要分布于肠系膜血管的周围,细菌和病毒常集聚在回盲部周围,引起急性回肠末端肠系膜淋巴结的非特异性炎症,造成回盲部淋巴结的充血肿大,从而引起包膜紧张,牵涉,表现为腹痛呕吐等临床症状[2],该病常发生于上呼吸道感染,胃肠炎之后,在临床上易误诊、漏诊,其诊断缺乏一定的特异性,近年来,腹部超声已经成为了临床诊断该疾病的首选方法[14]。

中医将该疾病归于“腹痛”的范畴,其病理部位常与脾胃、大小肠有关,病机关键为胃肠气滞,不通则痛,腹痛在中医儿科学中被分为“腹部中寒、乳食积滞、胃肠结热、脾胃虚寒、气滞血瘀”这5 种证型,根据数据挖掘的结果,常见到的证型为“脾虚湿盛、脾虚湿困、脾虚肝郁、乳食积滞”,故可见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与脾及肝均有关。《育婴家秘》中有云:“小儿脾常不足”,“血气未充,肠胃脆弱”,饮食过量会增加小儿的脾胃负担,长此以往,则会导致伤及脾气,脾虚则运化失司,导致水湿内停,故常见脾虚湿盛证;《幼科发挥》中曰:“肝常有余”,故小儿易于肝阳上亢而发病见脾虚肝郁证,《幼科发挥积痛》中言:“小儿腹痛属食积者多”,《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云:“若父母过爱,乳食无度,则宿滞不消而疾成矣”,且小儿自制力尚浅,饮食失节,过食肥甘厚味会导致食积内热,饮食停滞,故易引起伤食而见乳食积滞证,从而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15-17]。

现代医家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认识有诸多不同,许尤佳把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归纳为:脾常不足是其根本,痰湿、气滞、血瘀是其症结所在,本虚标实则致使本病迁延难愈[18]。和丽红等[19]认为根据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表现可将其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急性期多由于小儿脏腑娇嫩,易感时行邪毒,而慢性期多是由于患病后过用寒凉之品,饮食不节,素体脾阳虚弱。张巧凤等[20]同样认为小儿形气未充,卫外功能不足,易于感触外邪,而儿童具有脾常虚的生理特点,脾虚运化失司,而聚湿生痰,邪壅气滞,痰气交阻,结于腹部,则不通则痛,故生此病。林季文认为小儿腹痛多因脾虚运化失司,或小儿气机不畅,引起气滞不行[21]。朱珊认为小儿行气未充,卫外不固,冷暖不知自调,饮食不知节制,则易引起中焦气机不畅,发为腹痛[22]。在治疗方面,孙丽平提出“软坚散结、消积止痛”的治疗方法[23],史正刚提出了3种治疗原则,分别是“调畅气机,疏通经脉;化痰散结,消食导滞;活血祛瘀,通络止痛”[24]。封玉琳则认为该以脾虚夹积证最为多见,主要给予健脾益气消积为治疗方法[25]。林季文则以燥湿运脾,行气导滞为治疗方法,自创了楂麦平胃散。朱珊治以消食行气止痛,自拟消积止痛方治之[22]。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治疗目前常用的是抗感染及对症治疗,然而长期使用抗生素可能会降低患儿机体免疫力,小儿胃肠黏膜易受到反复刺激,并容易增加二重感染的概率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的风险,同时会导致患儿家长及患儿自己的依从性降低[26],中医药的介入可以缩短其治疗时间,减少抗生素的使用,亦可以减少该疾病反复发作的概率,从而减缓患儿的痛苦,减低不良反应,减轻家庭的负担。当然中医药的治疗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完善。首先,中医药治疗该疾病目前没有统一的治疗原则,也未出现均被认可的诊断标准;其次,中医药用药较多,且味苦,患儿依从性较差,家长喂药困难。因此,基于这个要求,中医药在剂型、用药及口味方面需要做进一步的改善,故本文基于数据挖掘的数据分析方法,发现了潜在的配伍药对,药物组合规律,总结出了6 个常用的新处方。新处方具有用简单的药物组成达到较好疗效的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用药。

猜你喜欢

食积淋巴结炎延胡索
食积的危害性及防治的必要性
小儿夜间湿咳多食积
扁桃体炎并发颈淋巴结炎 贴敷见效快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疗法
贴敷治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延胡索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产地鲜切加工、传统加工延胡索对痛经小鼠治疗作用的比较
小儿推拿呵护孩子健康成长(四十四)——小儿食积莫担心
食积病证治汇补❋
分子印迹复合膜在拆分延胡索乙素对映体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