款冬花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
2021-03-27朱思宇张海宇徐坤元杭俊升朴春丽
朱思宇,张海宇,徐坤元,杭俊升,朴春丽
(1.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2.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3.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广东 深圳 518000)
款冬花为菊科款冬属植物款冬Tussilago farfara L.的干燥花蕾,主要含倍半萜、三萜、黄酮、生物碱、酚酸类、挥发油等。临床常用款冬花、冬花、炙冬花、炙款冬花、蜜冬花、蜜款冬花。款冬花辛,微苦,温,归肺经。具有润肺下气、止咳化痰的功效。自古有“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之说,中药的剂量是决定其临床疗效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分析经典名方中款冬花的用量及配伍,总结名老中医、“方药量效研究委员会”专家以及现代医家临床应用款冬花的经验,探讨款冬花的临床用量及其配伍规律,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为临床提供参考和借鉴。
1 经典名方用量与配伍
古医籍记载款冬花可通过配伍相应中药治疗咳嗽、久嗽、哮喘等。古现代方药用量折算因时代度量衡不同而变化,如东汉1 两约13.8 g、宋金元1 两约41.4 g、明1 两约37 g、清1 两约37.3 g[1]。款冬花配伍半夏,如定喘汤(明《扶寿精方》水三盅,煎二盅,作二服,每服一盅,不用姜,不拘时,徐徐服)中款冬花(三钱约11.1 g)配伍半夏共奏降气化痰、润肺止咳之功;配伍紫菀,如射干麻黄汤(汉《金匮要略》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款冬花(三两约41.4 g)与紫菀温而不热,润而不燥,寒热皆宜,是温化寒痰常用的对药,二者常相须为用,治疗寒痰郁肺结喉证。配伍桑白皮,如九仙散(明《医学正传》,上为末,每服三钱,白汤点服,嗽住止后服),款冬花(一两约37 g,每服款冬花0.19 钱,折合成现代用量约为0.72 g)止咳化痰,配伍桑白皮降气平喘,且能清肺,与敛肺止咳之品相伍,主治一切咳嗽、久嗽。
2 名老中医款冬花用量与配伍经验
国医大师周仲瑛对哮喘的治疗不拘泥于“发时治标,平时治本”的通则,提出“哮喘发时未必皆实,故不尽攻邪,当治标顾本;平时未必皆虚,亦非全恃扶正,当治本顾标”的辨治思想。治疗肺系疾病(如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间质性肺疾病等),款冬花润肺止咳化痰,配伍紫菀以增润肺止咳化痰之效,款冬花多用10 g[2-4]。
国医大师李辅仁认为哮喘病机虽繁,证候虽多,但病位总不离肺,“治喘不治痰,非其治也”。乃因肺藏所伏之痰浊水饮,是哮喘屡发屡止的潜在病因,治疗哮喘痰浊水饮停滞证,在自拟五子定喘汤(紫苏子、葶苈子、莱菔子、杏仁、白芥子)的基础上,兼咳嗽时,常配伍款冬花、紫菀以增下气止咳之功,其中款冬花降气止咳,为15 g[5-6]。
国医大师李振华指出哮喘病变部位在肺,病理根源在脾与肾,根据哮喘发作特点,提出治疗应依据标本缓急,遵循“发时祛邪治标,平时扶正治本”的原则。治疗哮喘痰热蕴肺证,用炙款冬花配伍炙远志、茯苓者,增强止咳平喘,祛湿化痰之力,其中款冬花止咳化痰,多用9 g[7];
国医大师刘尚义认为肺系疾病高发频发的原因主要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主张在以“咳痰、咳嗽、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肺系疾病的治疗上,要以“宣肺化痰,止咳平喘”为治疗原则。在治疗肺系疾病方面,常用款冬花、紫菀、百部三味药,以款冬花配伍紫菀则止咳化痰之效益彰,款冬花尤善祛痰,治疗风热犯肺的咳嗽,气阴亏虚肺积的咳嗽,款冬花用量10~20 g,其中20 g 居多[8];治疗慢性胃炎胃热阴虚证,炙款冬花下气化痰,配伍瓜蒌皮、炙紫菀相伍以化痰行气,其中用量为20 g[9]。
国医大师晁恩祥在治疗慢性咳嗽之风邪犯肺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之痰浊阻肺、肺失宣降证,均于方中加入款冬花降气止咳化痰,配伍紫菀以宣肺止咳,为15 g[10]。
国医大师李士懋在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之风邪袭肺、枢机不利证,款冬花下气止咳,配伍紫菀以止咳定嗽,为12 g[11]。
国医大师刘祖贻在治疗咳嗽肺胃阴虚型气逆证,款冬花润肺下气,配伍百部以增润肺止咳,为10 g[12]。
国医大师洪广祥在中医药治疗咳喘病方面有独到的见解,提出“治肺不远温”的治疗思想[13]。在治疗肺系疾病[14],如咳喘或久咳之证、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的肾阳亏虚、肺失宣肃证,常用款冬花配伍紫菀,两者同具润肺化痰止咳之效,款冬花止咳之力尤存,紫菀化痰之功尤甚,两者配伍可收消痰下气之效,款冬花多为10~15 g[15-16]。
3 方药量效研究委员会专家用量与配伍
仝小林治疗咳嗽、哮喘之外寒内饮、寒饮伏肺证,常用款冬花温肺化痰润燥,配伍紫菀、苏子、葶苈子等利肺化痰止咳,款冬花多用30 g[17-18];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卫阳表虚证,款冬花温润止咳,配伍紫菀以增强润肺止咳之功,其中紫菀、款冬花用量各15 g[19]。
陈锐治疗咳嗽、哮喘痰热壅肺证,其中款冬花润肺止咳,配伍橘红以增化痰止咳之功,其中款冬花25 g,橘红75 g[20]。治疗哮喘、老年性自发性气胸、老年肺胀的实热喘咳,款冬花润肺化痰,配伍桑白皮以增泻肺化痰,款冬花用量为10~15 g[21]。
杨明会认为宣降气机在治疗咳嗽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咳嗽日久不愈,正是邪气阻滞肺脏,气机不得宣通和降所致,故治当宣降同用,一升一降,使气机畅达,邪有出路,咳嗽自止。治疗气道高反应性咳嗽,多用炙款冬花润肺化痰,配伍炙紫菀以降气化痰止咳,炙款冬花多用10 g[22]。
4 现代医家用量与配伍
4.1 配伍紫菀韩明向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冷哮证,干姜、细辛温肺化饮,款冬花能开郁润肺,化痰止咳,配伍紫菀开泄肺郁,定咳降逆,两者相伍以增润肺化痰之功,款冬花、炙紫菀各10 g[23]。卢传坚自创紫花温肺止嗽方(款冬花、紫菀、射干、干姜、杧果核、荆芥穗)治疗感冒后咳嗽的风邪恋肺证,以款冬花、紫菀为君药,款冬花止咳化痰平喘,紫菀润肺下气、化痰止咳,两者相须为用止咳化痰平喘,款冬花、紫菀各为10 g[24]。宫晓燕创立补肺固本通络汤(黄芪、太子参、款冬花、紫菀、补骨脂、当归等)来治疗间质性肺疾病的肺肾两虚证,款冬花偏入气分,长于止咳,紫菀偏于血分,具有祛痰作用,两者相伍以泄肺祛痰、顺调气机,其中款冬花10 g,紫菀10 g[25]。沈其霖应用咳宁合剂(麻黄、款冬花、紫菀、苦杏仁、蝉蜕等)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风邪伏肺型,款冬花润肺止咳,紫菀止咳逆,两者配伍可获敛润肺气,化痰止咳之效,其中款冬花15 g,紫菀15 g[26]。周铭心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之燥咳,款冬花润肺下气、止咳化痰,紫菀下气止咳,两者相伍以增润肺止咳之功,其中款冬花多用10~12 g,紫菀12 g[27]。杨牧祥应用麻杏饮(炙麻黄、款冬花、紫菀、杏仁、五味子等)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期间呼吸肌疲劳,款冬花润肺下气、化痰止嗽,紫菀温化寒痰、润肺止咳,两者相伍以增润肺止咳之功,款冬花10 g,紫菀10 g[28]。王书臣治疗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等咳嗽及气喘疾病,款冬花常与紫菀作为对药使用以增止咳化痰之功效,款冬花定逆止喘,紫菀开郁止嗽,两者相伍以祛痰止咳,润肺下气,其中款冬花15 g,紫菀15 g[29]。
4.2 配伍百部王灿晖自创宣肺止咳方(金银花、蒲公英、鱼腥草、款冬花、百部等)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痰热内蕴、肺失宣肃证,款冬花润肺下气,百部润肺止咳,两者配伍以润肺止咳,款冬花10 g,百部10 g[30]。
4.3 配伍贝母李小芳治疗支气管炎风寒袭肺证,款冬花润肺下气,川贝母化痰止咳,两药配伍以止咳平喘,款冬花15 g,川贝母15 g[31]。彭暾常以自拟之抗变止嗽汤(麻绒、杏仁、款冬花、浙贝母、远志等)加减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款冬花润肺化痰,浙贝母清热化痰,两者相伍润肺清金,以增止咳之效,款冬花12 g,浙贝母12 g[32-33]。
4.4 配伍紫苏子王烈以款冬花配紫苏子治疗小儿咳哮病的虚喘,款冬花润肺化痰止咳,紫苏子降气消痰平喘,两者相伍以增降气化痰,止咳平喘之功,款冬花20 g,紫苏子20 g[34]。
4.5 配伍白果夏斌治疗肺炎风寒外袭,痰热内郁证,款冬花止咳化痰,白果敛肺定喘,两者相伍以增止咳之功,款冬花10 g,白果10 g[35]。
4.6 配伍射干冯世伦治疗咳嗽、哮喘外邪里饮证,款冬花祛痰,射干祛痰止咳,利咽解毒,二物皆主咽喉不利,两者合用可治疗喉中痰鸣,款冬花10 g,射干10 g[36]。
4.7 配伍桑白皮展玉萍应用定喘汤治疗儿童急性毛细支气管炎痰热壅肺证,款冬花润肺下气化痰,桑白皮泻肺平喘,两者相伍以清肺止咳化痰,款冬花为6~9 g,桑白皮4~6 g[37]。
4.8 配伍百合纪钧用金米益肺汤(薏苡仁、鸡内金、女贞子、款冬花、百合等)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款冬花润肺化痰,百合养阴润肺,两者配伍更增润肺化痰之力,其中款冬花、百合各为20 g[38]。张鸣鹤治疗干燥综合征伴有干咳者,炙款冬花润肺下气,炙百合润肺止咳,两者相伍以润肺止咳,其中炙款冬花10 g,炙百合30 g[39]。
5 小结
通过总结经典名方、名老中医、“方药量效研究委员会”专家以及现代医家临床应用款冬花及其用量经验,得出临床用量多为6~41.4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润肺化痰、下气止咳治疗咳嗽、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干燥综合征等免疫系统疾病,为6~41.4 g;化痰下气治疗慢性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为20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润肺化痰常配伍炙百合、炙紫菀、黄芪;下气止咳常配伍贝母、白果、射干等。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款冬花有止咳、祛痰、平喘、升血压、镇痛抗炎、抗肿瘤、抗过敏等药理作用;款冬花为药食同源的药材之一,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但不适用于阴虚劳嗽及肺气焦满人群,孕妇和哺乳期忌用。本文通过总结古现代医家运用款冬花临床用量及配伍规律,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提供依据并指导临床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