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鸿针药结合治疗产后痛症验案举隅

2021-03-27吴丽芳郑勇飞指导

浙江中医杂志 2021年12期
关键词:刘师针药合谷

吴丽芳 郑勇飞 刘 鸿(指导)

丽水市中医院 浙江 丽水 323000

刘鸿主任中医师系丽水市绿谷特级名医,从事针灸临床工作三十余载。对针药结合治疗痛症具有独到的临床经验,近年来,随着二胎政策的实施,产后病症尤为常见,特别是产后痛症,给产妇自身及家属均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刘师临证运用针、药并施之法,内外结合,补虚泻实,调和气血,调畅气机,临床疗效显著。笔者有幸跟师临证,受益颇多,现将刘师针药结合治疗产后痛症的经验介绍如下。

1 产后腹痛(产后宫缩痛)

李某,女,33岁,已婚。2020年6月19日初诊。患者目前为产后第3天,昨日夜间开始,出现阵发性下腹部疼痛,疼痛较为明显,通过局部热敷、按摩、热疗等治疗,腹痛未见缓解,无发热恶寒等症,查急诊血常规+CRP、凝血功能、血沉等未见明显异常,排除产褥感染,故邀刘医师会诊。刻下:患者疼痛仍较为剧烈,表情痛苦,呻吟不断,伴有腰部酸痛,面色苍白,疲劳乏力,恶寒怕冷,易自汗出,二便通畅,胃纳差,睡眠较差,腹痛喜温喜按,舌暗淡、苔白略腻,脉弦滑。刘师认为,患者证属寒凝胞宫,气滞血瘀。治以温宫散寒,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方用少腹逐瘀汤加减:肉桂、没药各9g,小茴香6g,当归、五灵脂各12g,炒白芍、炒谷芽、炒麦芽各20g,延胡索15g,桃仁、川芎、蒲黄、陈皮各10g,炮姜5g。(免煎颗粒)2剂,每日2包,分4次冲服。针灸以取手足厥阴及任脉为主:太冲(双)、合谷(双)、内关(双)、中极(温针灸)、关元(温针灸)。患者经针药治疗后,腹痛当日即减半,现患者腹部隐痛可忍,饮食增加,仍感乏力汗出,畏寒,继续给予中药调理,处方:黄芪、黄精各20g,枸杞子、当归、炒白芍、延胡索各12g,桂枝8g,桃仁、川芎、陈皮各10g,炮姜5g,浮小麦30g,炙甘草9,大枣15g。(免煎颗粒)3剂。针灸穴位以太冲、合谷、关元、足三里、腰阳关、肾俞、气海等穴位为主;后患者腹痛止,诸症缓解而出院调养。

按:本案患者产后气血亏虚,胞宫受寒,气血凝滞而见腹痛,急则治其标,先予少腹逐瘀汤加减,以温宫散寒,活血通络,行气止痛,并辅以针灸太冲、合谷、内关、中极、关元等穴,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以期迅速缓解疼痛,本案刘师针药并用,急则治标,迅速缓解疼痛。二诊,患者腹痛缓解明显,然患者产后气血大亏,乏力、自汗,畏寒怕冷,故予黄芪桂枝汤加减,益气养血,温经散寒,活血止痛,并加用足三里、腰阳关、肾俞等补益要穴,标本同治,效果明显。刘师强调,产后腹痛一症,针灸疗效颇为明显,其中太冲、合谷为必选之穴位,太冲为肝经原穴,且肝经绕阴器而行,循行于腹部,故针取太冲为治疗少腹疼痛之要穴,如《黄帝明堂经》载其能治腰痛少腹满、环脐痛、腹坚痛不得卧等[1],与合谷并用,乃为开四关,行气活血,通关开窍。凡是痛症,皆可视其寒热、虚实配伍而用。

2 产后头痛(神经性头痛)

张某,女,27岁,已婚。2020年5月10日初诊。患者顺产后1月余,半个月前,因产后失血过多,休息不足,出现右半侧头部疼痛,并伴有恶心欲吐,乏力明显,给予推拿按摩后症状缓解,近2天,患者反复出现右侧头部剧烈疼痛,伴恶心呕吐,2020年5月10日我院脑电图提示未见明显异常,生化常规检验结果未见异常,血压监测未见异常。刻下:患者仍有阵发性头痛,无头晕,全身乏力,汗出明显,时有胸闷心慌,偶有潮热,胃纳差,恶露未尽,偶有小腹隐痛,无发热恶寒,无腹痛腹泻,局部皮肤未见异常,睡眠较差,多梦,易紧张,大便通畅,质软,成形,小便色黄,舌黯红、苔白,脉弦滑。辨证属产后气血不足,肝失涵养,肝阳上亢,治以补益气血,调养肝肾,平肝潜阳。方用归脾汤合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9g,黄芪、太子参、生白术、制黄精、钩藤、益母草、川牛膝、大枣各15g,酸枣仁、木香各10g,当归、枸杞子、焦栀子各12g,石决明、桑寄生各30g,浮小麦40g,炙甘草6g。3剂,每日1剂,水煎服。针灸以取手足少阳经、手足厥阴经及手足阳明经为主:足三里(双)、三阴交(双)、内关、外关、太冲、合谷、风池、太阳穴、头维等,其中外关透刺内关,其余穴位平补平泻,留针半小时,行针1次。二诊:患者自述服中药及针刺治疗3天后,头痛已明显减轻,胸闷心慌缓解,睡眠亦较前有所改善,仍感胃纳差,乏力,其余无恙,舌黯红、舌苔略白腻,脉弦滑。原法见效,仍按前法加减治疗。前方减川牛膝、制黄精,加藿香、陈皮各10g,黄芪改为25g,连服7日,以加强益气健脾开胃的作用。隔日针灸1次,按原法,并加百会、关元、肾俞、脾俞等穴位以补益脾肾。针药并施,调养近1月,诸症已除,半年后回访,一切正常。

按:头痛一证,究其病因,虽较为繁杂,然不出虚实两端,本例患者产后失血,气血不足,肝肾亏虚,以致肝阳上亢,以虚为主,故予归脾汤合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补益气血,调养心脾,填充肝肾,平肝潜阳。另予针取足三里、三阴交、关元、百合等培补脾肾、补养气血以治其本,予太冲、合谷、外关、内关、太阳穴、头维、风池等治疗头痛之要穴,以治其标,其中外关透刺内关,是刘师临证的主要经验之一。刘师认为,内外关分别隶属八脉交会穴,相合于阴维、阳维,阴维主一身之里,阳维主一身之表,外关透内关,能起到燮理阴阳、内外兼治之功效,是治疗外感内伤病之要诀。本案针药并用,标本兼顾,用药、配穴皆颇合病机,故能在短时间内病愈而安。

3 产后关节痛(风湿性关节炎)

吕某,女,31岁,已婚。2020年11月13日初诊。患者目前为产后半月,出现肩关节、膝关节及腰部关节酸楚不适,随后症状逐渐加重,曾服用天麻丸、金天格胶囊、钙尔奇等药物,同时予全身艾灸、热疗等治疗,均未见缓解,2020年11月7日于丽水市某医院查血常规+CRP示:CRP 15.3mg/L,血沉36mm/h,类风湿因子、抗O及免疫全套等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刻下:患者肩关节、膝关节、腰背部及髋关节疼痛,伴畏寒怕冷,右侧上肢指端略感麻木不适,行走不便,四肢关节无肿胀,情绪波动较大,睡眠较差,易醒,偶有头晕胸闷,奶水较少,胃纳一般,无恶寒发热,无腹痛腹泻,二便通畅,舌黯淡、苔薄白,脉沉弦细。综合脉症,证属气血亏虚,风寒袭络,脉络闭阻,予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当归四逆散加减:黄芪、桑寄生各30g,炒芍药、杜仲、川牛膝、郁金各20g,当归、川芎各12g,桂枝、附子(先煎)各10g,细辛(先煎)、炙甘草各9g,独活、大枣各15g,淮小麦50g。7剂,每日1剂,水煎服。针灸以取督脉、足厥阴、足太阳、手足少阳及手足阳明经为主,其中第一日:大椎(温针灸)、腰阳关(温针灸)、肾俞(温针灸)、大肠俞(温针灸)、昆仑(双)、承山(双)、外关透内关(双)、肩髃等穴位,第二日:太冲(双)、合谷(双)、足三里(双)、阳陵泉(双)、外关透刺内关(双)、肩髃(双)、曲池(双)、膝眼(双)、神阙(隔姜艾灸),以上方法每隔两日进行轮换针刺或艾灸。2020年11月21日二诊,患者四肢关节及腰背部疼痛明显改善,畏寒怕冷减轻,行走自如,但时间不可过长,睡眠仍较差,胃纳一般,二便通畅,舌黯淡、苔薄白,脉沉,再以原法续进,加疏肝解郁、调节情志之药,原方减附子,加石菖蒲12g,远志6g,合欢皮20g,酸枣仁10g。7剂。针灸以原方案施用,改成隔日施针灸;2020年11月29日三诊,患者四肢关节疼痛消失,仍感少许腰背酸痛,畏寒怕冷明显改善,睡眠有增,心情舒畅,奶水增多,复查血常规+CRP、血沉、抗O全套等,均未见异常,予益气养血、养心安神、温经通脉之剂继续调服,停针灸治疗。

按:本病患属产后关节痛,刘师认为本病多因产后气血亏虚,风寒湿邪乘虚而入,经脉痹阻所致,即《内经》所谓:“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本案症情较为明显,综合脉症,刘师认为属气血亏虚、寒湿痹阻,予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当归四逆散益气养血、温经散寒,两方均为张仲景治疗痹痛之方,临床疗效显著。关于细辛用量,古人有“细辛不过钱”之论述,但刘师根据多年临床发现,细辛在治疗关节痛症,可根据患者体质的强弱适当加量,且细辛经过久煎之后,一般无明显毒副作用,临床上刘师常以细辛与附子一同先煎,不仅可以减低药物毒性,且可增强散寒止痛之功效。在针灸治疗本病的过程中,刘师同样采取了其独特的治疗经验,如取督脉之大椎穴,并辅以温针,可以提升全身之阳气,以回阳散寒,并采用腹背轮换,标本兼治之法,与产后关节痛之病机颇为相合,故疗效显著。

猜你喜欢

刘师针药合谷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针药并用治疗癔症性失声验案1则
针药并用治疗舌咽神经痛验案1则
基于频数分析的刘兰林教授治疗黄褐斑用药规律研究
我是曾被刘黎明教授赶出教室的人
掐合谷穴能缓解视疲劳
海军赞
针药并用治疗紧张型头痛45例
刘和强主任中医师治疗疑难危重病症的辨治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