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经根型颈椎病热敏态腧穴热觉特性的研究*

2021-12-23谢秀俊江月霞

浙江中医杂志 2021年12期
关键词:大椎穴腧穴受试者

谢秀俊 江月霞

1 台州市中医院 浙江 台州 318000

2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江西 南昌 330006

目前随着热敏灸技术在临床中的大力推广运用,腧穴热敏化的临床研究不断增加,主要涉及的是热敏灸技术在临床的疗效研究,而关于热敏态腧穴热觉特性的基础研究较少,因此我们将热觉定量测定技术引入到热敏腧穴基础研究中来,以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客观说明热敏态腧穴的热觉特性。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观察选取30例受试者均为来自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患有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住院或门诊患者。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65岁。本观察采用自然分组、双盲、对照的试验设计方法,根据腧穴的热敏状态将受试者自然分配成热敏组与对照组,再根据腧穴分成三组。具体资料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s)

表1 三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s)

平均病程12.00±2.32 11.00±3.24 12.00±4.46 13.00±5.39 11.00±1.82 12.00±2.07组别大椎穴热敏组大椎穴对照组肩井穴热敏组肩井穴对照组肩髃穴热敏组肩髃穴对照组例数14 16 15 15 14 16男 7 9 8 8 9 7女 7 7 7 7 5 9平均年龄48.23±7.52 47.56±4.36 49.21±3.82 47.53±5.27 48.63±4.22 48.15±6.05

1.2 诊断标准:参照2015年《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规范化的专家共识》[1]中的诊断。①存在定位性神经根性压迫表现,典型的根性症状和体征,且范围和颈脊神经根所支配的区域一致;②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或压颈试验阳性;③X线及CT检查提示由于颈椎退行性改变而形成神经根周围的骨质增生或骨赘,或椎间孔狭窄表现;MRI检查提示神经根受压。

1.3 质量控制:参与本观察的研究者,必须对本观察的方案和思路熟练掌握,对受试者做好各项解释工作,使其充分理解,积极配合研究。研究者要熟悉各病例观察表、不良事件表及数据的正确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热觉定量测定:①检测设备:采用以色列Medoc Ltd公司生产的TSA-2001温度感觉分析仪。温度刺激器(Thermode)表面探头统一选用横截面为边长16mm的正方形探头。测定模式为极限法,刺激温度变化率为0.1℃/s,温度变化范围为0~50℃;②检测环境:检测室要求保持安静,室内温度保持在22~24℃;③体位姿势:选择坐位,并保持舒适、持久、充分暴露病位的姿势;④检测的方法:A:预检测:被检查者要先进行预检查,以熟悉掌握感觉辨别与确认方法;B:热觉阈值的检测:探头的基点为32℃,刺激温度上升速率为0.1℃/s,探头温度递增至受试者刚感到测试部位有热感时,此时的温度值即为热觉阈值,重复4次,每次刺激间隔5s,得出平均值;C:热痛阈值的检测:探头的基点为32℃,刺激温度上升速率为0.1℃/s,探头温度递增至受试者刚感到测试部位有热痛感时,此时的温度值即为热痛阈值,重复3次,每次刺激间隔10s,得出平均值;D:热耐痛阈值的检测:探头的基点为32℃,刺激温度上升速率为0.1℃/s,探头温度递增至受试者感到测试部位的热痛感不能忍受时,此时的温度值即为热耐痛阈值,重复3次,每次刺激间隔10s,得出平均值;E:冷觉阈值的检测:探头的基点为32℃,刺激温度下降速率为0.1℃/s,探头温度递减至受试者刚感到测试部位有冷感时,此时的温度值即为冷觉阈值,重复4次,每次刺激间隔5s,得出平均值;F:冷痛阈值的检测:探头的基点为32℃,刺激温度下降速率为0.1℃/s,探头温度递减至受试者刚感到测试部位有冷痛感时,此时的温度值即为冷痛阈值,重复3次,每次刺激间隔10s,得出平均值。

2.2 腧穴热敏态测定:①测定环境:检测室保持安静,室内温度保持在24~30℃;②测定体位:选择舒适、充分暴露病位的体位;③探查工具:特制精艾绒艾条,规格:直径30mm×长度20cm;④灸感法腧穴热敏化的判别方法:按照《热敏灸实用读本》[2]中的灸感法对腧穴进行热敏定性检测。手持调控,在距离待查的穴位区域皮肤表面3cm左右高度施行温和灸20分钟。艾条悬灸热敏化腧穴时会产生以上6种灸感感传反应,如出现其中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灸感感传反应即可认定该腧穴为热敏化阳性。

2.3 探查方法:让受试者处于俯卧体位,充分暴露肩部,医生手持点燃的热敏灸艾条,在患者大椎穴及其附近区域,距皮肤表面3cm左右高度施行温和灸。当受试者感受到艾热发生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表面不(微)热深部热和非热觉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感觉时,即为发生腧穴热敏化现象,该探查穴点为热敏腧穴。重复上述步骤,依次探查肩井穴和肩髃穴,详细记录其位置和热敏感传类型。若无任何一种热敏感传反应出现,则该腧穴记录为热敏化阴性。

2.4 统计学方法:将以上所得的所有数据进行汇总,并对所汇总的数据运用SPSS 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有的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各穴热敏组与大椎穴对照组感觉定量检测阈值比较见表2。

表2 各穴热敏组和对照组热觉定量检测各阈值的比较(±s,℃)

表2 各穴热敏组和对照组热觉定量检测各阈值的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1。

组别大椎穴热敏组大椎穴对照组肩井穴热敏组肩井穴对照组肩髃穴热敏组肩髃穴对照组热耐痛阈46.74±0.59#43.84±1.61 46.66±0.53#44.03±0.41 46.74±0.59#43.84±1.61例数14 16 15 15 14 16冷感觉阈29.01±1.26 29.56±1.09 29.44±1.08 29.65±0.95 29.01±1.26 29.56±1.09热感觉阈39.96±2.26*35.81±1.34 37.10±1.35*35.49±1.21 39.96±2.26*35.81±1.34冷痛阈25.32±2.69 25.58±2.64 24.94±3.39 25.73±2.51 25.32±2.69 25.58±2.64热痛阈43.28±1.86*41.63±1.99 43.36±1.79*41.69±2.15 43.29±1.86*41.63±1.99

4 体会

腧穴热敏化理论认为腧穴的本质属性具有状态之别,腧穴的功能状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为“静息态”,一种为“敏化态”。两者是对立统一的,随着人体疾病与健康两种状态的转化而转化,即当人体产生疾病时,与疾病相关的某些体表部位的功能态由“静息态”转化为“敏化态”,从而形成了“腧穴”的特征。而当人体从疾病状态向健康状态转变时,与疾病相关的某些体表部位的功能态由“敏化态”转化为“静息态”,从而呈现的仅仅是体表的“部位”特征。因此,腧穴是产生疾病时,与疾病相关的某些“敏化”了的体表部位。热敏灸技术正是基于以上理论,重视腧穴状态,激发经气感传,发挥腧穴的真正作用。热敏灸技术是用点燃的艾材产生的艾热悬灸对艾热敏感的热敏化腧穴产生扩热、传热、透热、表面不(微)热深部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非热感觉等热敏灸感现象,并施以个体化的饱和消敏灸量,从而大幅度提高悬灸疗效的一种新疗法。由于热敏腧穴对艾热刺激异常敏感,导致在机体内可以产生“小刺激大反应”,极易激发经气感传,气至病所,从而达到气至而有效的治疗作用。

感觉定量检测(QST)是一种测定产生特定感觉的刺激强度的技术。它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神经电生理技术,用于定量测定轻触觉、压力觉、震动觉、温度觉(冷和暖)和痛觉(冷痛觉及热痛觉)的阈值。其中限值法是感觉定量检测的最常用方法之一,此方法多用于检测温度觉阈值。检测过程中,温度刺激于皮肤上,刺激强度从中性温度开始以线性速度增加或降低,受试者一旦觉察到一个

特定感觉(如温暖感、冷凉感等)则快速按下按钮给予信号,此时感觉检测设备上显示的温度数值称为阈值。而本次研究采用的TSA-2001温度感觉分析仪,是一种定量评估小的神经纤维功能失调的计算机化装置,用于临床和医学研究,它能测试热感觉、冷感觉、热痛觉及冷痛觉的感觉阈值。本研究中,以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非热敏态大椎、肩井、肩髃穴为对照组来研究其热敏态腧穴大椎、肩井、肩髃穴在冷觉阈、热觉阈、冷痛阈、热痛阈、热耐痛阈中的热觉特性,结果显示,大椎穴热敏组与对照组、肩井穴热敏组与对照组、肩髃穴热敏组与对照组所形成的三个对比组,在冷感觉阈值和冷痛阈值中,三组对冷感觉的敏感性基本相同。在热觉阈值、热痛阈值和热耐痛阈值中,三个对比组中,热敏穴组较对照组均明显增高,且热耐痛阈值增高更为明显。由结果可知,神经根型颈椎病受试者热敏态腧穴与非热敏态腧穴具有不同热觉特性,神经根型颈椎病热敏态腧穴具有喜热的特性,在艾灸过程中需要更高的艾热刺激激发热敏腧穴。本次研究将主观的感觉数字化、客观化,为临床辨敏取穴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大椎穴腧穴受试者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基于Unity3D技术的移动端数字人体腧穴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针刀松解颈周腧穴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大椎穴贴敷配合盐酸西替利嗪片治疗过敏性鼻炎60例临床疗效观察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感冒露苗头 速按迎香、风池和大椎穴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中医针灸腧穴与泰医按摩穴的比较初探
春天咳白痰搓搓大椎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