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小萍运用张氏降逆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经验探讨

2021-03-27胡曼婷傅莹吴春城张小萍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南昌330004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昌330006

江西中医药 2021年1期
关键词:张师胃气反酸

★ 胡曼婷 傅莹 吴春城 张小萍(.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南昌 330004;.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南昌 330006)

张小萍教授,全国名中医,中医内科学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系中医世家嫡系传人,秉承先辈脾胃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潜心研究脾胃学说,临床上善于以脾胃为中心、经方与时方合并、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疑难杂症,疗效显著。笔者有幸侍诊左右,受益颇多,现对张师运用张氏降逆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有些领悟,愿与同道分享。

1 张小萍教授对反流性食管炎的认识

反流性食管炎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消化系统功能障碍性疾病,是胃与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对食管黏膜造成损伤从而出现的炎症,临床上患者常表现为反酸、嗳气、胸骨后灼烧感、胃脘部疼痛等症状,其发病机制多样,目前尚无明确的统一的发病机制研究,但与食管抗反流防御机制减弱有关。目前西医多予以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改善胃动力等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复发率较高[1]。《临证备要·吞酸》“胃中泛酸,嘈杂有烧灼感,多因于肝气犯胃”,此病中医范畴属于“吐酸”“食管瘅”“胃脘痛病”“梅核气”等,中医药在此病的治疗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张师通过对大量文献的研读及多年临床经验的积累,认为本病的病位在食管和胃,与肝脾密切相关,总结了反流性食管炎的病因病机有以下几点:(1)情志所致,肝失疏泄,肝气犯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2)脾虚湿滞,《脾胃论》“浊气在上,则生满胀”,脾胃虚弱,水湿内停,阻滞气机,而脾胃又是气机升降之枢纽,故胃失和降,胃气上逆;(3)胆热犯胃,《灵枢·四时气》诉:“善呕,呕有苦,长太息,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苦,胃气逆则呕苦”,张师认为反流性食管炎临床表现中反酸、烧心等症状是胆腑失于清净,胆汁及胃酸随胃气上逆所致。反流性食管炎的基本病机为肝气犯胃,胃气上逆。张师认为肝体阴而用阳,喜调达恶抑郁,肝郁则易化火化热;胃为阳明燥土,气滞、痰瘀、食滞等皆会郁结化热化火,导致胃热。肝郁化火乘脾克胃,饮食停胃化热,则生酸水上逆,故该病发病关键是肝胃郁热。治疗上张师以辛开苦降,和胃降逆为法,喜用张氏降逆汤[2]。

2 张氏降逆汤组成及方解

张氏降逆汤是由张师采用经验方半夏泻心汤合小陷胸汤加减而来。方中蒲公英15 g,(浙)贝母10 g,黄连6 g,白及 20 g,炒枳壳15 g,谷芽20 g,麦芽20 g,瓜蒌皮15 g,法半夏10 g,党参15 g,干姜6 g,炙甘草6 g,黄芩10 g,大枣3 枚,三七粉3 g冲服。此方功效:寒热平调,和胃降逆。适应症:胃食管反流病,证属寒热错杂。临证加减:胃脘痛明显加川楝子6 g、延胡索6 g;烧心明显加栀子6 g;呃逆明显者加代赭石15 g;泛酸明显者合左金丸。

方解:张氏降逆汤以半夏泻心汤合小陷胸汤为基本方,半夏泻心汤证为少阳病误下加之脾胃素虚,气机壅滞,邪热与之交结于中焦成痞。症见呕而肠鸣下利,心下痞,满而不痛,属寒热互结[4]。方中以半夏为君,和胃降逆止呕。黄连味苦性寒,《成方便读》曰:“夫吞酸、吐酸、疝气等证,各有寒热之不同,而属于肝火者尤多……黄连苦寒入心,直折心火,不特实则泻其子,且使火不行金,则金令得以下行,而木自亦平”,黄连、黄芩苦寒清降和胃,干姜温中散寒,运脾消痞,三者合用,寒热并用,辛开苦降,助胃降脾升。复以党参、大枣、炙甘草补脾和中,防芩连苦寒伤阳,同时制约半夏、干姜辛热伤阴。白及苦甘涩微寒,黄连苦寒,二者皆归胃经,相伍有清热燥湿、消肿解毒之效,并可修复损伤的胃黏膜;蒲公英苦寒、归肝胃经,(浙)贝母味苦性寒、归心肺经,二者配伍清热解毒、散结消肿,并能增强制酸止痛消炎之功;炒麦芽消食同时具有生发之意,炒谷芽下气消食,二者能开发胃气,宣五谷味,运化水谷,调畅脾胃气机;炒枳壳善调中焦气机,与谷芽、麦芽相配,进一步使脾气顺畅;炙甘草、谷芽、麦芽及枳壳四味药均归脾胃经,对于脾胃气机的调节具有重要作用,着重体现了张师健运脾胃、调节气机升降出入的脾胃气化学术思想;瓜蒌皮宽胸散结,《医方考》云:“黄连能泻胸中之热,半夏能散胸中之结,瓜蒌能下胸中之气”,能助黄连之苦,滋半夏之燥;田七粉活血祛瘀,止痛止血,与白及配伍,增强化瘀止血之功,且均能抑制炎性渗出,促进食管黏膜修复[3]。全方共奏辛开苦降,和胃降逆之效。

3 医案举隅

洪某,男,56 岁,2018 年12 月15 日初诊,患者近半年来感胃脘部胀闷疼痛不适,反酸烧心,胸骨后痞塞感,平素易上火,性情急躁,口苦口干,纳呆,夜寐可,大便稀,不成形,2~3 次/日,小便平,舌红,苔薄黄,脉弦数。2018 年12 月15 日胃镜示:非萎缩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诊断:反酸。中医辨证:肝脾不调,寒热错杂证。立法:调和肝脾,辛开苦降,和胃降逆。投以张氏降逆汤加减,方药如下:法半夏10 g,黄芩10 g,黄连6 g,瓜蒌皮15 g,白及20 g,干姜6 g,党参15 g,炙甘草6 g,大枣3 枚,蒲公英15 g,(浙)贝母10 g,炒枳壳15 g,谷芽20 g,麦芽20 g,三七粉3 g冲服,7 剂,水煎服,1 日1 剂,每日2 次,分中餐和晚餐后半小时服用,嘱清淡饮食。

2019 年1 月12 日二诊:患者服药后症减,故自行停药半月余,近日胃脘部疼痛再发,食后偶有反酸嗳气,晨起口干口苦,食欲较前好转。舌质红,苔薄黄,脉弦。守上方14 剂煎服。

2019 年1 月27 日三诊:服药后症减,口苦,纳寐可,大便成形,质软,小便平,舌质淡红,苔薄微黄,脉弦。守上方14 剂煎服。

2019 年2 月10 日复诊:胃脘部无明显不适,无明显反酸烧心,无口干口苦,纳寐可,二便平。嘱患者平素清淡饮食,劳逸适度,忌烟忌酒,定期复查胃镜。

按:此案属于寒热错杂证之反酸,患者平素性情急躁,易上火,由中医理论可知:肝喜调达恶抑郁,在志为怒,导致肝郁失疏;肝气犯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发为胃脘部胀闷疼痛,反酸,烧心,胸骨后梗塞感;肝气乘脾,脾虚湿困,脾失运化,故纳呆;气机郁滞,见口苦口干;脾虚水湿不运,见大便稀;舌红,苔薄黄,脉弦数也为肝郁之象。

4 结语

张师认为该病发病以脾胃损伤,内生痰湿,郁而化热,痰热交争,气机不畅,胃气上逆,导致酸水泛溢,灼伤食管,把本病的基本病机概括为肝胆疏泄失常,肝气犯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喜在平调寒热的同时,重视健脾和胃,运用炒枳壳、谷芽、麦芽三味药组合以调理气机升降,使脾气得健,胃气和降,反酸呕逆症状自愈,同时善于运用蒲公英配(浙)贝母、黄连配白及以清热燥湿,更好的起到抗炎抑酸止痛作用。同时,张教授重视对病人的疾病健康教育,嘱患者合理饮食,忌烟忌酒,定期复查。

猜你喜欢

张师胃气反酸
张景岳对《黄帝内经》脉中胃气的阐发与运用
清酸畅胃汤配合拔罐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研究
胃部反酸吃什么好
孟河医派张琪治疗心系病经验浅探
王昊然、陈雨婷、郑惠芳、张师与作品
也来谈谈“胃气”
胃气痛片质量标准的研究
臭榴莲,香榴莲
生花生可以缓解胃部反酸
胃气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及其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