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炎症性肠病的中医治疗进展

2021-03-27付江玉戴琦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南昌330004江西省中医院南昌330006

江西中医药 2021年1期
关键词:肠病炎症性结肠炎

★ 付江玉 戴琦(.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南昌 330004;.江西省中医院 南昌 330006)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类以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为主症,甚或脓血便,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的疾病。因其症状复杂,易与感染性结肠炎、肠结核等疾病混淆,临床易被漏诊、误诊。近年来,IBD 的发病率在发展中国家呈逐渐增加趋势。中国IBD 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最早于1978 年发布,迄今为止,已发布了6 版,也表明IBD 在我国逐渐受到重视。故控制并治疗炎症性肠病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具有重大意义。

1 中医病因病机

炎症性肠病因其症状多样,各医家对本病的辨证也多种多样,但大多不离“脾病”与“湿盛”二者。也不乏医者另辟蹊径,从“风病”“血热”论治。其病因病机大致为情志不调,肝气横逆犯脾,脾病湿盛,或禀赋不足,脾失温煦,积谷为滞,或气滞血阻,肠道不利,血迫大肠。病位在肠腑,涉及脏腑有肝、脾、肾,总体归纳,病证较为常见有如下七型:

1.1 大肠湿热证 《医学心悟》曰:“良由积热在中,或为外感风寒所闭,或为饮食生冷所遏,以致火气不得舒伸,逼迫于下,里急而后重也。”或因外感风寒,或因恣食生冷,致使湿热蕴结肠腑,腑气壅滞,传化失常,或湿热蕴毒,熏灼肠道,脂络受损,故见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时时欲便,甚或痢下赤白。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燥,脉滑数。有学者对国内近年来的溃疡性结肠炎辨证分型文献进行Meta 分析,发现大肠湿热证型比例高居首位,占比27.39%[1]。

1.2 肝郁脾虚证 《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情志刺激使调达功能失常,肝气横逆犯脾,中焦失运,故见腹痛腹泻,发病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大便时干时稀,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此证多见于有明显精神情志障碍的患者,情志异常,可导致免疫调节紊乱。现代医学研究已证明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与肿瘤坏死因子及白介素等免疫活性物质有密切关系[2-3]。

1.3 脾胃虚弱证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胃脉实则胀,虚则泻。”脾胃素虚,或因恣食生冷,泄下日久,损伤脾胃,中阳不振,难以腐熟水谷,水谷精微不得运化,故见腹胀腹泻,喜暖喜按,面白或萎黄,不喜油腻,纳少,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结合当代生活起居饮食特点,本证亦不少见。

1.4 脾肾阳虚证 《医方集解》曰:“所泻皆由肾命火衰,不能专责脾胃。”《素问·调经论》曰:“肾藏志……志有余则腹胀飧泄。”先后天之本互相影响,损及肾阳,命门之火不能上温脾土,故见脐腹作痛,大便溏薄,四肢凉,夜间腹泻次数较多。现代生活环境较古代大幅提升,但大多数人体质较前明显下降,一责于先天之本,在母胎时就接触过多的化学物质,且母体本虚,其所生后代亦难体健,二责于后天饮食起居,饮食肥甘厚味,运动量少,环境差,如此先后天之本互相影响,百病皆易生。有大量研究[4-8]表明先天性与获得性免疫成为IBD发病的主要病因,加之后天环境逐渐恶劣,故IBD发病率逐年上升。

1.5 气滞血瘀证 《医林改错》曰:“泻肚日久,百方不效,是总提瘀血过多。”瘀血内停,夹糟粕积滞肠道,肠道气机不利,气血互损,血败肉腐,故见腹痛腹泻,痛如针刺,痢下黏液便,甚或伴有脓血,舌质紫黯,苔厚腻,脉细涩。现代工作生活多为久坐,且如厕仍不忘娱乐,大大延长如厕时间,气机不利,病自不可避免。

1.6 阴血亏虚证 泄利日久,阴液不足,络脉不得濡养,血虚不足以养神,故见头晕目眩,心烦易怒,神疲乏力,腹中隐痛,血色或淡或鲜红。现代人多熬夜伤阴,素体不足,加之久病泄利,阴津既伤,难以速回,故临床此证亦不少见。

1.7 寒热错杂证 或因喜食寒凉之物,中焦寒气盛,厥阴经气不利,内生郁热,或因素体脾虚,肠道湿热瘀滞。故见腹痛拒按,大便溏而不爽,多夹有黏液,里急后重,腹部畏寒,口糜,四末冷,小便黄赤,神疲乏力,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后天不良饮食习惯影响肠道菌群正常繁殖,导致菌群失调,从而导致肠病。

2 中医治疗

2.1 发作期

2.1.1 大肠湿热型 中医治以清肠化湿,调气和血为法,治疗的基础方以芍药汤加减。赵芳超[9]应用加味芍药汤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型结肠炎进行临床疗效观察。两组均应用美沙拉嗪治疗,观察组加用加味芍药汤治疗,通过比较两组炎症因子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显示观察组炎症因子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

2.1.2 肝郁脾虚型 治以补脾柔肝,祛湿止泻为法,选方痛泻要方加减。国内外皆有研究[10-12]表明痛泻要方组成药物具有抑制免疫炎症反应的药理作用。吴柳明[13]选用痛泻要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纳入66 例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3 例,观察组33 例,两组病人均予美沙拉嗪抑制肠道炎症反应,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痛泻要方,随症加味,两组均连续治疗6 周。观察组有效率81.8 %高于对照组有效率66.67 %,两组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3 气滞血瘀型 在治疗上主要以行气活血化瘀为法,选方膈下逐淤汤加减。刘彦晶[14]等通过随机对照实验,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的含量,发现白细胞介素因子明显下降,结合现代医学研究[15-16],调节白细胞介素因子及肠道干细胞能有效治疗炎症性肠病,这证实了行气活血化瘀法治疗炎症性肠病的有效性。任建平[17]通过观察70 例UC 患者经少腹逐瘀汤联合康复新液灌肠治疗后的各主要症状积分,发现加用少腹逐瘀汤的治疗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

2.1.4 寒热错杂型 在治疗上主要以缓肝调中,涩肠止泻为法,选方乌梅丸加减。刘亮[18]通过评价42 例克罗恩病患者服用乌梅丸煎剂3 个疗程后的临床症状,发现总有效率达92.7 %。

2.2 缓解期

2.2.1 脾胃虚弱型 在治疗上主要是以健脾益气,渗湿止泻为法。在参苓白术散基础上进行加减。辛群[19]、徐纪文[20]发现参苓白术散对可以影响肠道相关炎性因子的表达,从而减轻肠道炎症反应,缓解临床症状。黄明河创立经验方“理肠汤”,该方在健脾益气基础上加用清湿热药,如椿根皮、薏苡仁、徐长卿,加入活血化瘀药,如田七、蒲黄、白芨、槐花,再加诃子、赤石脂对症止泻,专方治疗缓解期脾虚湿困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量数据表明此方联合溃疡灵灌肠具有显著疗效[21-23]。

2.2.2 脾肾阳虚型 治以暖脾固肾,涩肠止泻为法,选方四神丸加减。“本证常与其他证兼见,治疗时需认清脾肾阳虚为本,水湿痰瘀为标”[24]。有研究[25]表明四神丸能够通过下调前列腺素、白三烯、血小板活动因子等炎症介质的表达,调节肠道异常免疫反应,从而治疗炎症性肠病。王庆国创立专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以温阳补脾、调肝和血、祛湿止泻为治法,综合柴胡桂枝干姜汤、痛泻要方、援神绝丹,且认为阳虚必有寒湿,在此证中加用葫芦巴温阳散寒,除湿止痛[26]。药到每效。

2.2.3 阴血亏虚型 在治疗上主要以养阴补血,益气固肠为法,选方生脉散加减。基于气血水理论,阴血亏虚,肠腑气机失调,正常肠道代谢紊乱,肠道功能失调,故发为此病。夏中元等[27]发现生脉散对肠粘膜修复具有促进作用,能有效保护肠粘膜损伤。邓景元等[28]发现生脉散对气阴两虚型消化科疾病显效率高达83.3 %。郭昌星等[29]通过观察血管炎症因子活性,发现生脉散能有效降低全身炎症反应,有效激发机体保护机制。

炎症性肠病的中医外治法包括中药灌肠、针刺、艾灸等。通过刺激经络、穴位、皮肤、粘膜、肌肉、筋骨等达到治疗目的。张丹等[30]发现艾灸与针刺对炎症性肠病的内脏痛有较好的调节作用。商秋霞等[31]发现针灸治疗可通过调节细胞因子来降低肠上皮屏障通透性、改善其肠上皮屏障,从而减轻临床症状。大量研究数据[32-36]皆表明中药灌肠对IBD 临床症状改善有明显作用。

3 小结与展望

因关于炎症性肠病的现代医学研究尚不充分,其西医治疗目前不外乎抑制调节免疫炎性反应,然这种治疗仍是疗效欠满意,易复发,且副反应大。中医治疗,四诊合参,整体论治,分型论治,分发作期与缓解期,发作期归纳出大肠湿热型、肝郁脾虚型、气滞血瘀型、寒热错杂型等辨证,缓解期分为脾胃虚弱型、脾肾阳虚型、阴血亏虚型等多型,着重脾病、湿邪、瘀结,或中药内服、灌肠或针灸外治等,通过临床观察或动物实验等方法,充分证实了其治则治法的临床有效性。并且不断有医者在前人基础上结合多年临床经验研制经验方。当然,就整体治疗方案而言,中医药对本病的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如缺乏前瞻性对照性研究结果,缺乏统一化治疗。其次,在病程、证型划分方面,中医缺乏统一标准化。然中医治疗不易复发,副作用少,中医治疗免疫系统性疾病有明显优势。随着关于IBD 发病机制的进一步研究,相信治疗方面会有突破性的进展,会出现更多样化,更方便、经济的治疗方案。

猜你喜欢

肠病炎症性结肠炎
“结肠炎”背后的亲子关系问题
营养干预方法可改善炎症性肠病
高盐饮食或可诱发炎症性疾病
炎症性肠病与肝胆胰病变
MDT在炎症性肠病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
炎症性肠病与肠易激综合征重叠的意义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0例
辨证论治慢性腹泻型结肠炎45例
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