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并发冠心病的中医病机及治法探析*
2021-03-27吴国伟王炫德徐文君郑卫华程汀燕邬满金刘阳艳
吴国伟 王炫德 徐文君 郑卫华 程汀燕 詹 莹 邬满金 刘阳艳
开化县中医院 浙江 开化 324300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炎症性、全身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易造成关节软骨、骨和关节囊的破坏,同时也可造成多器官、多系统损害,心脏因为富含结缔组织和血管,更易受其累及。根据其症状表现,中医学把RA归属为“尪痹”“历节风”“鹤膝风”等范畴。《素问·痹论篇》指出“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可见痹证病程日久,影响脉道,进而会影响心脏。
1 正虚是RA并发CHD的病理基础
RA并发冠心病(CHD)出现在疾病发展过程的中、晚期,归属中医学“尪痹”“顽痹”“心痹”等范畴,常由于反复遭受风寒湿热等外邪入侵,治疗不及时,耗伤正气,无力推动气血运行,日久阻碍心脏,导致瘀滞不通,妨碍正常机能,可见正虚是RA并发CHD发病的病理基础。正虚风寒湿热邪气趁势而入侵,闭阻于心脉,以虚、瘀和累及于心为其特征表现。RA合并CHD病情发展过程有以下规律:病程初期,风、寒、湿、热外邪趁机体卫外不足而客于表,闭阻于经络,气机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引起肌肤、筋骨、关节疼痛等临床症状。病程中、晚期,病久必瘀,邪气缠绵不去,反而乘虚入里,邪阻脉络,气血运行受阻,气滞血瘀,兼有痰饮,风寒湿热邪与病理产物交织,致使骨骼、关节症状加重,同时诱发关节外组织和器官损害。
1.1 气血亏虚:在生理上,气血是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同时又是其功能活动的产物;在病理上,气血的充盈与否决定着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RA患者多因素体虚弱,病后或产后以及或痹证日久、久病致气血亏虚,气血不足则脉络空虚,肌肤失于温养,腠理不固,风寒湿邪趁虚而入,扰乱营卫功能,闭阻经络,导致痹证的发生。即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指出“血气虚则受风湿”。《类经·身形候藏府》云:“卫者,藏府的护卫也。”因此中焦脾胃亏虚,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卫气失去来源,卫气不足,卫阳失固,风寒湿热等外邪乘虚入侵机体,导致脉络闭阻,气血瘀滞不畅,引起肢体关节肌肉酸痛、重着的痹病临床特征,复因病久失治、延治或误治,外邪入内侵犯于心,心气耗伤,痹阻心脏。RA并发CHD病程演变过程中,气血病变是其最基本的病机,平素应注意气血调和。
1.2 肝肾亏虚:RA主要病变部位在关节,而关节由筋脉和骨构成。《素问·痿论》:“肝主身之筋膜。”说明肝主筋,筋膜病变多与肝有关。《素问·宣明五气篇》云“肾主骨”,指出骨的生理病理变化与肾密切相关。因此肝肾两脏与RA发病发展密切相关。随着RA病程进展日久,机体肾气逐渐衰退,阴阳精血不足。肾主一身阴阳,肾阳衰退,则不能温运五脏阳气,肾阳不能上达温养心阳,出现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之征象,心脏运血缺乏动力,气滞血瘀,而致胸痹;肾藏精,心主血脉,肾精上济于心,补养心血,脉道通利;肾阴精亏损,则五脏阴精失于濡养,心肾失交,水不涵木,肝火上亢,心阴亏耗失养,脉道不利,痹阻心胸。因此肝肾亏虚与RA并发CHD关系紧密。
2 营卫不和是RA并发CHD发病关键
《素问·痹论篇》云“荣者…卫者…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可见营卫与痹证关系密切。《类证治裁》言:“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袭……久而成痹。”进一步说明,营卫不和是痹证发病的前提,营卫不和,腠理失密,卫气不固,风寒湿热等邪气乘虚而入机体,经脉关节闭阻不通,血气凝涩不畅而成痹病。病久正气亏虚,气血运行瘀滞不畅,心脉运行受阻,心脉气血瘀滞不通而致胸痹。若营卫调和,营卫内外相应,腠理固密,风寒湿热邪则难以入侵,痹证难以发生。因此,RA并发CHD的病机关键就是营卫失和,认识到这一点,对预防、临床诊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风寒湿邪中伤营卫,皮肤腠理受损不固,营气难以“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卫气失于“水谷之悍气,气疾滑利”,外邪趁虚内侵,导致经络闭阻,气血运行瘀滞不畅,不通则痛,后发为痹证,且日久影响心室,并发心胸痹证,故“营卫不和”成为RA并发CHD的病理本质。
3 风寒湿热邪外侵和痰瘀互结是致病因素
3.1 风寒湿邪:RA多由风、寒、湿邪闭阻经络而发病。《类证治裁·痹证》言“诸痹……风寒湿邪乘虚内袭。”因生活习惯或久居湿冷之地,体内风寒湿邪缠绵日久,耗损正气,损伤心脏,心阳不振,阴寒之邪凝聚,气机运行受抑,气滞血瘀,闭阻不振,可致痹证并发心胸痹证。正如《类证治裁·胸痹》所言“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也”。
3.2 湿热蕴积:体质禀赋差异,感受风寒湿邪,亦可郁久化热;或湿热之邪直接入侵机体,闭阻经络、壅滞关节,气血瘀滞不通发为痹病。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痹》指出:“从来痹证,每以风寒湿之气杂感主治。召恙不同,由于暑外加之湿热,水谷内蕴之湿热,外来之邪,着于经络,内受之邪,着于腑络。”可见湿热邪气也可痹阻心胸,导致RA并发CHD。
3.3 痰瘀痹阻:外感风寒湿邪,阻碍气血运行,使津凝液聚而催生痰饮,经闭阻络,壅滞关节而发为痹证。内外邪气相互搏结,闭阻经脉,发为痹病。病势缠绵迁延,正虚邪恋,痰瘀壅聚胶结而酿生顽痹。痰浊若停留胸中,痹阻心阳,心阳不振,心脉闭塞瘀滞不通而发为胸痹。叶天士提出:“痹者,闭而不通之谓,正气为邪所阻,脏腑经络不能畅达,皆由气血亏损,腠理疏豁,风寒湿三气得以乘虚外袭,留滞于内,致湿痰浊血,留注凝涩而得之。”风寒湿邪气乘虚外侵,瘀血痰浊痹阻经络。瘀血与痰浊兼有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两重型,亦是RA并发CHD发病进展的关键所在,贯穿疾病的始终[1]。
4 扶正祛邪、调和营卫、豁痰化瘀是基本治法
本病多为本虚标实,本虚即为肝肾脾虚,标实为风寒湿热、痰瘀痹阻。RA并发CHD的治疗原则是辨证施治,综合治疗。在扶正祛邪、调和营卫、豁痰化瘀的基础上,配合利湿通络之法的应用[2]。
4.1 扶正祛邪,标本兼顾:RA并发CHD初期未见心脏损害症状,表现为实证,因此治疗以祛邪为主,往往根据风寒湿热邪的偏盛状况,分别选用祛风、通络、散寒、清热、行气、活血等法。随着疾病进展,风寒湿热邪闭阻经络而成痹,日久迁延缠绵,气滞血瘀,心脉受阻而成胸痹。早期会出现心气不足之象,见心悸、胸闷,气短、自汗、关节肿痛、脉细弱等症;或气阴两虚之证,如低热、颧赤、乏力、关节痛、脉细弱无力等。中期气虚运行不利,血瘀络阻逐渐加重出现胸痛、气闭、咳喘、关节活动不利、舌下络脉紫绀迂曲等肺络瘀阻之象。晚期血瘀影响水液代谢,水饮内停症见足胫水肿、胁下癥积、唇甲舌青紫、脉沉涩等,或阳虚水泛症见下肢水肿、神疲肢软、腰膝酸冷、脉细无力等表现,严重者可见胸闷气短不得平卧、大汗肢冷,咯吐粉色泡沫痰等心阳虚脱危候。因此,标本兼治是RA并发CHD治疗原则,祛风、散寒、除湿、理气、化痰、活血、利水为标,扶正固本为本,补气养心以治心气不足者;益气滋阴以治气阴两虚者;温补阳气以治阳气不足者;回阳救逆、补气固脱以治阳微欲脱者。
4.2 调和营卫,贯穿始终:营卫失和为RA并发CHD的病机关键,故治以调和营卫为首,辅以祛风、散寒、胜湿。营卫一旦调和,气血运行正常,就能通畅被外邪闭阻的气血,同时能够疏通邪外出之通路。若见卫外不固,腠理失密的经常感冒的表虚证,宜益气固表,调和营卫,辅以祛风、散寒、胜湿之品;若因寒邪偏胜,闭阻经脉导致营卫失和,宜调和营卫、温经散寒、通络止痛;若久病导致脾胃虚弱,中焦运化失健,化生气血不足者,宜补气健脾益胃、调和营卫;若因热邪偏盛,闭阻经脉,营卫失和,导致肢体红肿热痛者,宜清热生津,调和营卫;若出现寒热错杂表现,宜温经散寒、佐以清热;若出现心痹表现,宜温润并用,缓缓以图之,使营气充养,血脉柔和,达到“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之功;同时,根据心痹发病的急缓,急则大补元气的同时兼舒卫以扶正御邪,缓则通利卫气以和营血,使正承邪出。
4.3 活血祛瘀,豁痰通络:RA并发CHD晚期的最显著的病机特点是痰浊与瘀血互结,病邪久停入里,稽留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运行受扰,络脉因此阻滞不通,而出现关节肿胀、变形、疼痛缠绵不愈。临证时,单用祛风除湿、散寒淡渗利水、温经通络止痛等法均难以消除邪气,需采用行气活血化瘀、豁痰蠲痹通络,合淡渗利湿通淋药物以达到畅通血络,瘀滞得消,气机顺畅,痰除饮化,病邪得以去除,症状及相应指标得到改善。具体运用分类有以下四点,一是活血祛瘀、豁痰蠲痹药物;二是行气药物,气行则血畅,血畅则瘀散;三是淡渗利湿药物,使湿除痰散;四是适当使用搜风剔络药物,以达到络通痛止,瘀滞自消。运用活血药物时,需注意其容易伤正耗气,故在使用活血药物同时辅以扶正、养血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