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历史微课”教学模式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2021-03-26许瑞罡张慧
许瑞罡,张慧
(锦州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思政课,要使学生能够深刻领会“四个选择”,[1]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自觉地把个人价值追求融入全体人民共同理想之中。[2]而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设备的智能化,全球已进入“微时代”。高等教育肩负着立德树人的历史重任,必然要做到与时俱进。2010 年,党中央、国务院把教育信息化升级到国家战略层面,要求促进教育教学现代化。微课作为一种革命性的教学改革模式已在高校中得到普遍应用。我们尝试将“学生历史微课”教学模式应用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之中,收效显著。
一、“学生历史微课”及其应用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必要性
1.“学生历史微课”。微课作为一种教学改革模式,由于仅突出某一知识点或教学主题,因此,具有重点突出、主题鲜明、内容精简、资源量小的特点,深受广大师生青睐。而学生历史微课是指学生在授课教师指导下,针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部分中国近现代史的重点内容进行微课录制讲解的教学方式。通常来讲,微课是由教师录制并应用于教学的,但为了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意识,我们采用了让学生以团队为基础录制微课的方式。
2.“学生历史微课”应用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必要性。一是学生特点的需要。“00 后”大学生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方面,他们思维活跃,文化多元,见解独立,个性较强,传统的说教式教学很难得到他们的认同;[3]另一方面,他们视野宽阔,兴趣广泛,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速度飞快、渠道多样,乐于接受创新的教学模式。此外,伴随“微时代”成长起来的他们,对手机或电脑等电子产品也都较为依赖。所以,借助互联网技术制作“学生历史微课”,既可以充分发挥他们活跃的思维和独到的见解,也能够展示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多媒体制作的水平。将“学生历史微课”应用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教学,学生们观看方便,易于接受,还能参与其中,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二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4]2012 年,教育部已提出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结合。2016 年和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5],“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6]因此,我们将“学生历史微课”这一教学模式积极运用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课堂教学之中,正好符合与时俱进、因势而新的发展要求。三是课程特点的需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从1840 年鸦片战争开始到2018 年3 月“两会”为止,共十一章。面临的最大难题是理论课学时较少,仅32 学时,而且内容多,跨度大。全部进行课堂教学,则难以保证教学效果。而微课作为近年来新兴的教学模式,为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提供了有效的载体。因此,“学生历史微课”不仅可以促使学生进行充分地自主学习,还可以在课堂上展示给同学和老师。相关文件视频资料也能得以留存,作为教学资源,便于日后应用。此外,也可以将一些课堂难以展示的内容做成微课,便于学生线上学习。四是课程性质的需要。虽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主要内容是中国近现代史,但却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极为关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2018 年5 月,他在北京大学强调,“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7]2019年3 月,他又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6]。因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不仅要对课堂教学进行不断创新,更要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学生历史微课”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的实践
鉴于现实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具体实际,我们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对微课的应用,主要是将视频或者PPT 形式的“学生历史微课”穿插于课堂教学,展示学生劳动成果,调动其积极性,提高教学实效。[8]
1.“学生历史微课”的教学设计。“学生历史微课”作为学生讲述的微课,并没有固定的标准要求。由于普通人的正常语速约为200 字/分钟,而微课针对的又只是一个主题或一个知识点,因此,5~8 分钟可以充分、完整地将内容表述清楚,较为适宜。时间过短会显得太过紧凑,表达不完整;时间过长不仅拖沓还影响授课。如微课为视频,则格式首选MP4,既足够清晰,兼容性又好,几十MB 的大小也较为合适,学生可边下载边观看,简单便捷。[9]
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的编排,课程的初始阶段较为重要而且具有难度,因此,建议选取第二至十一章的部分内容开展“学生历史微课”。鉴于授课对象为大一新生,对于微课教学形式缺乏了解,任课教师应在讲授第一章时进行历史微课的教学示范。既讲清楚了课程内容,还可以进行微课制作指导。同时课上,教师还需要将学生分组,确定各组的微课内容,并赋予小组成员资料收集整理、图片处理、PPT 制作、视频制作、课堂展示等工作职责。组内根据个人特点,确定好分工,充分调动所有成员,确保人人有责,各司其职。
2.红色资源融入“学生历史微课”。“学生历史微课”制作中,应当充分利用家乡的红色资源来丰富自己课程的内容。由于学生来自祖国各地,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特点。因此,把家乡的红色资源融入历史微课中,具有促进学生学习和宣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双重作用。[8]而且学生更容易获得第一手资料,无论是纪念场馆、历史遗迹,还是历史人物的传奇轶事,都会给他们的微课增光添彩。结合学校的地理位置,还应该充分利用锦州的红色资源,如辽沈战役纪念馆、配水池战斗遗址、东北野战军锦州前线指挥所等,拍摄相关场馆的照片、视频,并积极融入到学生历史微课之中。一方面,使学生设身处地感受到战争年代的艰苦,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党、对社会主义的认可;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参观过程做成照片或视频,丰富课程教学的素材,并指导学生融入微课教学。
3.教师对“学生历史微课”给予点评指导。“学生历史微课”是我们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进行的创新尝试,意在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锻炼他们进行教学课件及视频制作的能力,充分发挥团队学习的优势,增强团队合作能力。因此,任课教师务必要对学生制作的历史微课进行点评。对于表现优秀的团队予以表扬,并指出其过人之处或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对于不足也应及时予以指出,并给予良好的建议和指导,使学生能够得到成长。有些学生制作的历史微课在视频或动画方面不亚于教师,甚至更为出色。此时,一方面要充分肯定,并给予鼓励;另一方面也要指出,作为一名大一学生,能够做好历史微课的视频动画,肯定是花费了大量精力,但务必注意要以学业为主,切不可只花精力在视频动画之上,而是要注重知识和能力的同步提升。
三、“学生历史微课”应用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价值
为了充分了解新教学模式的效果,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以此来反馈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问卷于理论课最后一次课间统一发放,当场收回,共计发放问卷465 份,回收有效问卷465 份,有效回收率100%。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以“非常满意”+“满意”为学生的满意度计算,85.8%的学生对“学生历史微课”教学模式应用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表示满意,认为此模式的应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提升了学生的多媒体制作能力等。
1.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问卷调查显示,86.7%的学生认为“学生历史微课”应用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能够调动学习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根据笔者以往担任学生辅导员的工作经验以及与上课学生的沟通交流,多数学生对于思政课缺乏学习兴趣,很少积极进行学习,更不会深入去了解相关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等。而采用“学生历史微课”,充分利用学生较为依赖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特点,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让学生以微课形式呈现,就会促使他们自主地去寻找相关信息,并通过自己一定的思考来进行筛选、重组,最后编辑录制成微课。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对知识点进行深入地学习。而微课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后,一方面对制作者的自信心具有较好地提升,并激发其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会对其他同学产生激励效应,更大范围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问卷调查显示,91.6%的学生认为“学生历史微课”应用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能够增强团队意识,培养协作精神。由于学生都是大一新生,且90%以上为理科生,适合采取分组的形式来安排学生制作历史微课。这样既可以避免因个人知识储备有限而难以支撑起整个微课的问题,又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相互学习借鉴的机会。在微课制作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努力,形成了团队合力。不仅相互之间可以督促鼓励,而且在沟通交流中可以进一步拓宽思路,培养了大家团结协作的精神。
3.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多媒体制作能力。“00后”的学生们成长于科技日新月异的微时代,熟悉多媒体教学,也经常接触抖音、快手等视频应用软件,但动手实践能力稍显不足。然而,当今社会竞争激烈,要求学生具备综合的能力素质,而多媒体制作恰是求职竞争中必备的一项技术能力。因此,“学生历史微课”可以使他们更好地掌握PPT 制作、视频录制等技能,并为他们提供展示才华和交流经验的平台,使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将多媒体制作与课堂紧密联系在一起。调查问卷结果显示,84.1%的学生认为“学生历史微课”应用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提升了他们在多媒体制作方面的能力。学生在历史微课的制作过程中,能够依据课程性质做好材料的取舍,并进行深入思考,课堂效果良好,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