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研究

2021-03-26杨芷郁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思政思想

杨芷郁

(东北大学 秦皇岛分校,河北 秦皇岛 066004)

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下文简称“思政课”)改革创新应以价值引领为使命担当,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环节中,结合当前形势和时代需要完善教学内容,满足大学生智力、情绪、道德伦理等各方面的需求,要让教师和大学生在平等沟通和共识达成过程中,相互激发、共同成长。教师应该努力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教育效果,同时引导大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思政课教学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混合式教学实践模式,课前要开展学生情况调研、了解学生思想状况;课中关注学生课堂表现和教学效果;课后根据学生情况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最真实的时事、最鲜活的案例;通过设计科学合理有效的课程考核评价方法和体系,努力构建思政课师生沟通平台,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时效性。总之,通过教学实践模式的转变,使得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可以真正落地,使得思政课教学可以围绕学生思想健康成长不断优化,产生较好的教育效果;同时,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增强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产生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显著效果,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强化大学生使命担当意识,促进大学生真正成长成才,让大学生能够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一、“以学生为中心”混合式教学实践内涵

当前形势下,高校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实践模式,是立足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新要求,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学视角出发,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大学生对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21 世纪新技能的需求,为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新的要求。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性发展、新时代学习环境与教学观念的改变,使得“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践成为了顺应当前知识社会的新理念。高校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性课程,旨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政课中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混合式教学实践,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实践中激发大学生的学习情绪,发挥大学生学习主动性,挖掘大学生内在学习潜力,促进和支持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活动坚持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发现问题并且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大学生自发组成团队模式开展社会实践调研等活动,引导大学生主动追求真理、力求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满足大学生自身的需要,促进大学生学习发展,凸显大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运用一定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措施来调动发展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说,这是教师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评价等多方面的变革。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实践模式

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应从教学设计入手,改变传统教育中以“课堂、教材、教师”为中心模式,精心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着力在“讲得好”“听得进”和“入脑入心”上下功夫。

1.精心设计教学目标,认知认同上拓展广度深度。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教学关键的第一步,应该遵循“学生发展”的原则,坚持确立整体性学习目标,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坚持以学习探究为要义的过程与方法。科学的教学目标是可以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和期待。

首先,把理论思想的活学活用作为教学灵魂进行设计。高校思政课不仅要有思想的碰撞、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而且还要将思想的力量、学术的风采、逻辑的魅力和时代的温度传递给大学生。因此,应该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教学目标设计进去,以其理论思想的活学活用作为教学目标的高级目标进行设计。其次,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目标。青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于塑形阶段,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大学生心里种下“真善美的种子”,教学目标要跟上时代节奏,在应变性和适应性中与时代发展同向同行,坚定大学生理想和信念。再次,以促进大学生潜力开发和能力发展为目标。高校思政课在教学中以培养大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主,进而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思维;培养大学生通过鲜活事例对社会现象进行思考与客观评价的能力;在矛盾和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理论上饱含辩证性,过程充满智慧性。最后,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核心理念。高校思政课应该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大学生,在教学目标设计上应针对青年成长特点,聚焦青年大学生思想关切,着眼于大学生道德素养的熏陶濡染,加强正面引导、深入解疑释惑,努力把思想性、理论性、知识性与教学方式上的可接受性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理论阐释上把握时代脉搏。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的“灵魂”,应该遵循“学习效果”的原则,坚持个性化教学设计,注重学生整体差异性,鼓励学生独立学习,以真实学习情境为资源,根据学习态度和条件随时调整预定教学环节和步骤,根据学习需要和兴趣因材施教,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把握时代脉搏,引导大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的要求。

首先,将基础知识的传授与专题讲授相结合。高校思政课应以问题为导向开展专题式教学,遵循信息时代学习革命要求。授课教师依据学生专业知识、认知水平,以现实问题为基点,以大学生的关切为出发点,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炼凝结要点,通过专题讲授展现出理论的魅力和深度,体现出思想的科学性。其次,设计“以理为骨、以情为肉”的教学内容。高校思政课理论性、政治性强,将所教所授内容转化为大学生的信仰确实不易。如果教师在授课内容上融理于情,情理结合,这样使得“深奥”理论更接地气,大学生易于理解和接收。这样设计的教学内容在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之时,既靠真理入脑、又靠真情入心。再次,采用“理论教育+党史教育+思品教育+时事教育”相结合的模式。高校本科思政课共计五门课程,每一门课程并非孤立存在,教学内容都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彼此融于一体。这就要求教师在领会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材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融会贯通,扎实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思政课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和成熟。最后,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高校思政课教师在保持并提升课堂教学的学术层次基础上,可以将最新的学术成果引入课堂教学,将教师课题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保持较高的学术前沿性,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的先进性、科学性和教育教学的实用性。

3.灵活多样教学方法,实践运行上形成协同效应。教学方法分为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应该努力探寻学生喜闻乐见、又富实效性的教学形式和方法,选择相应教学方式和手段,采用动态教学方案,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

对于教师教法,遵循“学生学习”的原则,可以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大学生,培养大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由教师“教”转变为学生主动去“学”。首先,通过不断地研究学生特点,探索课堂启蒙式学习、问题体验式学习、案例探究式学习、理论讨论式学习等教学方法,掌握大学生愿学乐学的方式。其次,在教学形式上,可以通过中国故事、中国声音等,借助微电影、动漫、“易班+思政课程”、慕课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建设智慧课堂,既坚持“规定形式”,又设计“自选动作”,增强思政课程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再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专题讨论,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其中,把鲜活的案例设计到课堂讨论中,用思考、分享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最后,采用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创新运用情境教学、体验教学、翻转课堂等方式方法,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活起来”,提振大学生的“精气神”,以多样化的形式切实提升高校思政课的针对性。

对于学生的学法,遵循“学生发展”的原则,根据大学生学法完善教师的教法。首先,以学习任务为驱动。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在第一堂课就将任务分派给各组大学生,让他们带着任务去学习。同时,教师应该注重课堂活动的设计、管理、汇报、分享等环节,促进课堂教学。其次,以学习产出为导向。坚持学习产出导向型教学,坚持以学生为本,以能力、目标或需求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培养青年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学习。再次,以“朋辈效应”为引领。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表明,榜样的力量非常重要,发挥朋辈的效应增强青年大学生的获得感,进而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最后,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开展网络平台建设、小组讨论、创新实践课等形式的深化和设计,激活高校思政课的魅力。

4.合情合理考核方式,制度推进上建立长效机制。考核方法的设计,遵循“学习效果”的原则,有效的考核方法坚持多维度评价方式,注重生成性的教学过程。考核方法的合理性有助于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解决大学生学习动机不强的困境。

按照思政课教育本质的规律,对高校思政课大学生的考评考核要点有两点:考核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情况,将理论知识学习评价作为手段;对青年大学生形成优秀思想道德品格的效果进行评估,将行为影响评价作为目标。首先,合理设计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对评价体系进行全面评估,主要针对评价对象、评价方式、评价过程、评价标准、评价权重等方面进行科学而有效的设计,结合高校思政课的实际情况,确保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保持良好的效果、信度,以便制定出更为精细和系统的评价指标。其次,不断丰富考核评价方法。为了避免设计单一的评级和量化,可以综合青年大学生线上线下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小组分享汇报效果、学生书面作业完成情况,参照课堂互动、设计调查报告、期末开放性论文等多种内容,分门别类设计评价标准;教师可以依据多种考核内容和标准,让青年大学生参与其中,师生共同制定课程评价比例,设计评价权重,延伸评价考核的链条,确保课程考核有效性;为了在考核方法中建立形成性评价体系,可以建立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自我评价、同伴相互评价的过程,综合采用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动态评价三种评价方式,合理分配各项分值比例,确立课程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建立课程评价的长效机制。如此便能充分及时反映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情况,反映课程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结合程度,以科学评价提升教师教和大学生学的双向效果。

猜你喜欢

以学生为中心思政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以学生为中心”食品卫生与安全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浅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