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甘肃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和模式

2021-03-26王新右

甘肃农业 2021年2期
关键词:联合社种养农户

王新右

甘肃省农业建设项目管理站,甘肃 兰州 730046

甘肃省东西狭长1600多km,跨越北亚热带湿润区到高寒区、干旱区等多种气候类型,分陇东塬区、陇南山区、陇中黄土高原、甘南高原、河西走廊等五大生态区域。当地资源丰富、物产众多,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良好自然条件[1]。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蒸腾作用强,有利于蛋白质合成、糖分等养分积累,加之甘肃工业发展相对滞后,土壤、水源、空气洁净,是全国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2]。2018年以来,甘肃省立足贫困地区资源优势、资源禀赋、比较优势、产业发展基础和农民发展意愿,紧盯主攻方向,因地制宜,重点发展牛、羊、蔬菜、果品、马铃薯、中药材六大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大抓到户产业培育和产业体系构建,形成了区域分工明显、基地集中连片、技术装备集成、特色优势突出、功能机制完善、规模效益凸显、产业链配套完整的“点极带”发展态势,初步走上了良繁、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集群化发展的路子,为产业扶贫和乡村产业振兴有机衔接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甘肃省坚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戈壁农业和循环农业,全省乡村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特色优势产业和地方性特色产品快速增长,基本构建起了以“牛羊菜果薯药”六大产业为重点、地方特色产品为补充的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一带五区”农业产业体系,建成了一批整乡整县整流域区域化、标准化、规模化连片种养基地和产业大县,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品牌优势、经济优势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据行业统计,2019年全省牛存栏459万头、出栏212万头,较2015年存栏411万头、出栏179万头分别增长11.7%、18.4%,较2017年存栏424万头、出栏198万头分别增长8.3%、7%;羊存栏2000万只、出栏1562万只,较2015年存栏1660万只、出栏1221万只分别增长20.5%、27.9%,较2017年的存栏1840万只、出栏1415万只分别增长8.7%、10.4%;蔬菜面积60.67万hm2、产量2750万t,较2015年面积52.73万hm2、产量1822万t分别增长15%、50.9%,较2017年面积56.93万hm2、产量2535万t分别增长6.6%、8.5%;苹果面积43.8万hm2、产量650万t,较2015年面积38.67万hm2、产量390万t分别增长13.3%、66.7%,较2017年面积42.3万hm2、产量460万t分别增长3.5%、41.3%;马铃薯面积68.4万hm2、产量1500万t,较2015年面积64.7万hm2、产量1130万t分别增长5.8%、32.7%,较2017年面积68.4万hm2、产量1172万t分别增长0.28%;中药材面积31万hm2、产量130万t,较2015年面积26.93万hm2、产量108万t分别增长15.2%、20.4%,较2017年面积30.07万hm2、产量123万t分别增长3.1%、5.7%。甘肃省六大特色农业产业规模和产量变化见图1、图2。

图1 甘肃省六大特色农业规模对比图

图2 甘肃省六大特色农业产业产量对比图

二、探索构建的产业发展主要模式

甘肃各地在到户种养产业扶持资金的支持下探索总结出了“政府主导组建国有农发公司带动合作社和产业发展”的“庄浪模式”;“合作社联合控股,民营、国有企业参股组建富民公司,带动村办合作社联合发展”的“宕昌模式”;“党建引领合作社发展”的“舟曲模式”;“五位一体”建机制、“五好标准”创品牌、“五化保障”强服务的环县羊产业发展模式;“产业为基、龙头引领、主体带动、农户参与、联合经营”的马铃薯全产业链模式;“种养结合、以种带养、以养促加、增收脱贫”的“粮改饲”牛羊种养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等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引领六大特色产业走上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合作社、合作社联农户建标准化基地”的产加销一体化发展路子,贫困群众加快融入到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贫困户特色产业种养规模迅速扩大,贫困群众的收入也实现了快速增长,为持续稳定增收建起了长效机制。

(一)庄浪模式

庄浪县按照“整体工作党委政府推动、产业发展公司化运作、组织生产专业合作社实施、贫困群众入社入股分红”的发展思路[3],县上成立国有农业产业扶贫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内设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等子公司,开展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在全县18个乡(镇)设立分公司,由分公司组织每个贫困村成立种植、养殖、林果3个专业合作社,联结293个村87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分公司带动合作社开展运营;组织贫困群众入社发展产业,吸纳贫困户产业扶持资金入股分红,与合作社和农户建立三供一销”(供农资、供良种、供技术、包销售)和“订单农业”的利益联结机制,构建“党组织+国有公司+专业合作组织+贫困群众”的产业发展模式。该模式突出入股分红带动、订单销售带动、技术服务带动、以工补农带动、党建引领带动的“五型带动”,促进了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带动了产业发展。县农发公司围绕“牛、果、薯”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建成标准化肉牛养殖场36处,引进良种基础母牛8516头,产犊1630头;新建标准化苹果基地272.6hm2、高效节能日光温室15座,规模种植饲草47.33hm2、中药材110.73hm2、花卉10.85hm2;建成了年生产1500万粒“庄薯”马铃薯原原种生产基地,扶持贫困户种植种薯0.39万hm2。通过公司带动的贫困户人均增收2400元左右。

(二)宕昌模式

宕昌县按照能合则合、乡贤促合、抱团联合、多方混合的“四合经验”[4],探索形成了以“贫困户为基础、村办合作社为单元、乡(镇)联合社为纽带、县联合社为主体、股份公司为龙头”的产业发展“宕昌模式”,构建了电商销售引领、线上线下结合、多种手段互补的农特产品营销体系,推动合作社和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优做强。村两委领办组建村办合作社,各乡(镇)将村办合作社组织起来组建乡(镇)联合社,25个乡(镇)联合社共同发起成立了宕昌县万众富民特色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县万众富民特色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省农垦集团、甘肃琦昆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甘肃中药材交易中心和县国资办共同发起成立了陇南市羌源富民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羌源富民公司下设25个乡(镇)分公司,依据全县适宜发展的产业规模,在分析预测市场前景的基础上,制定年度生产指导计划,向乡(镇)分公司和村办合作社下达年度目标任务,包括种养品种、规模数量、质量标准等,并对村两委领办合作社生产的各类农特产品经简单加工后,使用同一品牌、统一包装,接触战略合作伙伴渠道,通过订单、电商、帮扶单位、实体店、商场超市等多种途径进行销售。“宕昌模式”解决了贫困村缺乏主导产业、合作社带贫能力不足、贫困户无法直接和市场对接的问题,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有力地推动了宕昌县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截至2019年11月,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7万hm2;建成香菇食用菌大棚598座,养菇158万棒、出菇117万kg;建成黑木耳种植大棚73座,种植黑木耳菌棒84万棒,产黑木耳5万kg;建成订单辣椒种植基地370.4hm2;发展畜牧养殖场87个,养牛2.68万头、羊4.98万只、驴2400多匹;发展花椒14万亩、核桃1万hm2、油橄榄1万亩;发展养蜂农民专业合作社296个,养蜂7.4万群;建成标准化放养鸡场38个,出栏放养鸡62.2万只。

(三)舟曲模式

近两年来,舟曲县以“围绕产业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为思路,坚持“红色动力引领、绿色动能发展”[5],推动党建工作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精准对接,走出了一条抓党建兴产业促脱贫的发展之路,形成了“党建+联合社+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舟曲模式”。按照“党总支+联合社”“党支部+合作社”的联建思路,建立健全“能人领办、以强带弱、抱团发展、利益共享”机制,实施“村支书领办合作社”计划,探索推行“党支部+公司+集体经济”“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等发展模式,采用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挂靠组建、村企联建等多种形式,对符合建立党组织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部建立党组织。全县1325个合作社中,共成立合作社党支部51个,联合社党总支3个。坚持农村产业发展“由分散化到集约化、由微小化向规模化、由单一化向多元化”的三大目标,连续三年自筹资金5654.45万元用于扶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全力建设集中连片产业发展基地。截至2019年11月底,全县共养殖从岭藏鸡105.2万只,建成10万只以上从岭藏鸡养殖基地8个;养殖黑土猪4.92万头,建成千头以上黑土猪养殖基地11个;建成300亩以上连片药材种植基地15个,百亩以上连片核桃基地8个、花椒基地5 个,中华蜂养殖示范村31 个;建成库容300t的果蔬保鲜库1座,年产100t的蜂蜜、1500t的腊肉生产线和年宰杀300万只从岭藏鸡的生产线各1条。

(四)环县羊产业发展模式

近年来,环县把种草养羊确定为扶贫开发、农民增收的首位产业重点扶持、优先发展[6],以构建产业联合体为抓手,大力实施“三五”工程协同助推羊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优势、龙头企业的市场优势、合作社的主体优势、村集体的组织优势、农户的基础优势,各方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全面构建政、企、社、村、户“五位一体”肉羊产业联合体,促进小农户对接大市场。坚持用好地、种好草、选好羊、产好肉、卖好价的“五好标准”,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共享利益链。聚焦财政、农业、科研等各方力量,构建疫情防控社会化、风险保障立体化、养殖团队知识化、资金保障多元化、责任落实全员化的“五化保障”服务体系,全力保障羊产业健康快速发展。2018年以来,环县建办万只以上规模肉羊繁育场3处、万只奶羊繁育场1处、万只规模肉羊制种基地1个,培育养羊合作社368个、湖羊自养户3284户,带动4.8万户农户发展肉羊养殖,自养户增加了2.3万户,2019年底全县羊饲养量达到189万只(存栏110万只,出栏79万只),较2017年底增加63万只。2019年农民人均来自羊产业的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

(五)马铃薯全产业链模式

从2018年起,定西市安定区紧扣2万元到户产业扶持资金和合作社规范提升,围绕“项目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合作社走、合作社跟着龙头企业走、龙头企业跟着市场走”的“四跟进”模式[7],推进政策落实落细,探索走出了一条产业为基、龙头引领、主体带动、农户参与、联合经营的全链条产业发展致富路子。通过良种推广、技术集成、组建联合社、示范带动等形式建立集中连片的脱毒种薯、商品薯、加工薯标准化种植基地,稳定马铃薯生产基础;通过壮大龙头企业、规范合作组织和完善带贫机制,大力发展马铃薯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通过提升贮藏能力、发挥马铃薯协会组织化功能和加大品牌宣传强化马铃薯产销对接,实现增收目标。通过两年的努力,定西市安定区马铃薯实现了转型升级,2019年全区马铃薯平均亩产鲜薯量达到1800kg、加工能力达到62.06万t、从事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合作社达到380家,马铃薯产业总产值将近30亿元,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收入2300元左右。

(六)广河县种养循环农业模式

广河县遵循“粮饲兼顾、草畜配套、以种供养、农牧互促”的循环农业发展策略[8],按照“政府推动、企业带动、农户联动、市场拉动”的思路,着力夯基础、强弱项、补短板,持续巩固“旱作农业-粮改饲-养殖牛羊-有机肥料-粮食增产-绿色农产品”的循环农业发展路子。创新发展机制,组建广河县广盛产业公司,村办合作社联合组建乡(镇)联合社,乡镇联合社共同组建了广河县广汇产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总社,构建了“公司+联合社+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体系,形成了村办合作社组团发展、贫困群众参与和受益的带贫机制。引导分散养殖的畜禽粪便堆积发酵后还田,建设乡村集中处理粪污站将粪污加工成有机肥用于“粮改饲”种植,着力提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进“粮改饲+牛羊”循环发展。持续加大投入力度,通过政府奖补整村推进、以奖代补、加大“粮改饲”农机购置补贴等多种奖补激励措施,激发了千家万户搞养殖的积极性,全县新增养殖户9470户、新增牛4.1万头、羊20.3万只,牛存栏达到11.5万头、羊存栏125.3万只,搞养殖的农户3.1万多户、占农户总数的68%,形成了“家家粮改饲、户户养牛羊”的良好局面。

三、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展望

(一)继续做好特色产业培育,不断完善农业特色产业体系

在现有“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为主,油橄榄、花椒、茶叶、百合、玫瑰、油菜、杂粮杂豆等地方优势特色产品和“五小”产业为补充的产业发展体系基础上,立足各地比较优势,有侧重地选择具有资源优势、已有一定基础、发展前景较好的产业,着力打造种植、养殖、精深加工、市场营销环环相扣的产业链,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路子,持续推动全省农业特色产业体系建设步伐,不断完善农业特色产业体系。要继续坚持以“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为主导,通过抓点示范和技术服务,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种养基地,坚持品种、品质、品牌三品齐抓,标准化、规模化、科技化三化共创,走具有“现代”方向引领、“丝路”时空定位、“寒旱”内在特质的甘肃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发展道路。

(二)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着力增强经营主体带动能力

截至2019年底,全省75个贫困县龙头企业累计达到2746家,贫困村运营规范和较规范的合作社达到27353个,龙头企业、合作社数量和质量显著提升。下一步,要继续采取引进和培育相结合的办法引进培育龙头企业,继续按照有种养基地、有良种供给、有农业机械、有产销订单、有贮藏或加工场地“五要素”要求办实合作社,积极推广“庄浪模式”“宕昌模式”“舟曲模式”“环县羊产业发展模式”“马铃薯全产业链模式”“种养循环农业模式”等产业发展模式,不断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龙头企业带合作社组织农户建种养基地、订单收购的利益联结机制,走出“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合作社、合作社组织农户建基地”的产业化发展路子,提升产业发展规模化和现代化水平。

(三)打造“甘味”品牌,持续加强农产品产销对接

在过去的两年中,组建了甘肃省农业产业扶贫产销协会和牛、中药材、洋葱、花椒、百合、马铃薯、苹果、蔬菜、鸡9个产销分协会,组织省内农产品经销企业抱团出省,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贫困村新建成果蔬保鲜库1019座,购置箱式冷藏车222辆,新增储藏能力35.4万t,有效改善了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条件;实施“甘味”农产品品牌营销战略,发布了“甘味”农产品品牌目录,建起了“省级‘甘味’公用品牌+市县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商标品牌”的品牌营销体系。接下来,要充分发挥省扶贫产业产销协会和各产业产销分会作用,组织引导各级各类经销商队伍抱团出省,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大力实施“甘味”品牌营销战略,不断提高贫困地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打通农产品出村进城的“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有效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

(四)强化风险防范,扎实推进农业保险工作

2018 年,省政府制定出台了《甘肃省2018—2020年农业保险助推脱贫攻坚实施方案》,两年多来各地按照“增品、扩面、提标、降费”原则,在抓好18个中央和省级保险品种的同时,陆续开办了70多个“一县一(多)品”特色产品保险品种,扎实开展对有意愿贫困户主要增收产业农业保险全覆盖的工作,对贫困农户农业自然风险和价格风险进行双重保险。2018年累计实现签单保费11.53亿元,累计支付赔款7.33亿元,直接受益农户117万户(次);2019年实现签单保费16.7亿元,累计赔款11.4亿元,直接受益农户118.9万户(次)。农业保险为群众放心种、放心养提供了有力保障,在今后产业发展中仍需坚持推进,充分发挥农业保险风险保障作用,按照“能保尽保、愿保必保”的原则做好农业保险保单及赔付及时发放到户,确保贫困户发展产业因自然灾害影响收入不减少。

甘肃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体系和探索总结出的各种产业发展模式是各地人民产业发展过程中智慧和经验的结晶,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宝贵财富,值得大力宣传和推广。各地也要根据自然条件和民俗特色因地制宜吸收借鉴,努力总结适宜自身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和有效模式,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和农民持续增收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联合社种养农户
浅析国内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①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稻-鳖-鱼生态种养技术要点总结
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品牌创建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权变理论的视角
欠发达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绩效评价*
——基于组合赋权TOPSIS法
可食用香水玫瑰成农户致富新选择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新时代下农民专业合作联合社财务规范性研究
——以镇江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