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色评价:为每一个生命的精彩呈现奠基
2021-03-25阙宏伟杨燕中
阙宏伟 杨燕中
【关键词】本色评价;差异发展;学生成长
“本色”指事物本来面貌,原有的性质或品质。“本色评价”关注学生发展过程中最重要、最本质、最闪光的那一部分,使评价内容、方式、工具、策略等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尊重学生发展差异,让学生在充满人性、充满温情的阳光下享受成长、传递幸福,为每一个生命精彩呈现奠基。江苏省无锡市凤翔教育集团提出“本色评价”主张,探索出包括学生课堂评价、学业评价、综合素养评价三维一体的学生评价体系,并进行了校本化实践。
一、课堂评价:关注过程与表现
“课堂评价”是整个教育评价体系的核心,是对学生课堂行为、表现、状态进行观测,并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课堂评价与教学过程同样重要,它对“教”与“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状态、目标达成、情感体验、行为表现等情况进行反馈和判断,更对学生学习效果和行为进行检测。
1.课堂评价具有开放、包容性特征。
学校从“新课改”伊始就确立起“本色课堂观”,着力于教学各环节简洁紧凑,以大爱情怀营造课堂生态。教师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终极归宿始终是学生的“学”,课堂评价的着眼点在学生的“得”上。“本色课堂”生态中,学习即“参与”与“对话”,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也是课堂评价的主体和客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鼓励者。在近五年的课改实践中,学校创造性地建立起“学生中心”课堂评价样态:把“教室”变成了“学堂”,由原来的教师“包办代替”发展到学生的“自主建构”;由“知道结果”到“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效果;由分数导向到发展导向,从真正意义上构建起包容、和谐的课堂样态。
2.评价要素全面渗透,既体现多元又关注差异。
学校建立起以教师、学生共同参与,“自评、他评、互评”相结合的一套立体多元的课堂评价系统。围绕“课程标准”“学科素养”“能力发展”等要素,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对评价内容、指标、工具等进行整理和完善,找出其耦合度并构建起校本化课堂评价体系。体系围绕课堂态度、参与情况、探究运用、团队合作、思维状况、创新意识、任务完成7 個维度进行设计,分A、B、C三个二级指标,并采用各级主体的评价方式。
教师从7个维度对学生课堂状态和表现进行观察,关注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每个维度细分出3个等第。通过对不同等第标准的理解、阐释,形成了有利于检测、统计和分析的指标体系,并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比较和分析。在过去的3年,学校根据《凤翔实验学校学生课堂表现评价指标》还制定了“子方案”。“子方案”观照到不同课型和不同学生差异:非中考课程,在高年级段尝试开展全过程课堂表现性评价,以“档案袋”的方式每月进行一次评价反馈;对于低年级段学生,方案更聚焦“倾听、参与、思维、行动”四个维度。学校还借助无锡市信息化迅猛发展的契机,与信息技术公司合作,建设完成了“凤翔实验学校学生综合评价信息平台”,获得了广大家长的理解和认同。
二、学业水平评价:欣赏性探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色评价”作为一种关注个人独特性和整体性,崇尚学生个性彰显和自由民主的发展性评价,本质上是“内在评价”,即指向素质教育内在价值的欣赏与提升。早在2015年,学校就开启学业评价的改革探索,在全区率先实施了学生学业“差异性报告”“成长记录袋”“发展报告单”等评价方式,将学业评价转向“欣赏探究”“能力创新”等视角,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始终强化“人格发展”“个性差异”意识,把握学生“个性素质”和“共性素质”,把学生的感情、体验和行为看作是学业评价的重要因素。教师跳出了“分数迷信”“评比迷信”,把学业评价标准转移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践体验、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养上来。为此,学校大胆创造属于自己的学业评价策略和基本样态,将学生学习能力、知识技能和学业情感作为基本测评目标。在设计评价指标时,注意考量测评目标是否得到明确表述,评价指标是否表达了评价主客体的共同利益诉求,评价结果是否准确反映评估价值等。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完善的学生学业评价系统:包括学习能力、知识技能、学业情感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这样的学业评价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更加注重“过程”,更加关注“发展性”“综合性”评价的因子,如学习态度、参与课堂、情感体验、协作精神和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等,从“单向”转为“多元”,增强评价主体与对象间的互动。
“本色评价”一定是多元的、正向的,尤其是学生的学业发展不能“非此即彼”地下定义,重要的是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激发,任何正确的表现都应得到肯定。学校将单一的考试变为多元模块展示,不同学科和级段还根据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设置一定“学业口试”“学业小论文”等,如小报告、小辩论、小论文等,减少学业笔试占比,并尝试期末免考,在潜移默化中达成目标。学校创建“自主互帮,合作探究,活力四射,高效多元”的学业评价机制:一是由“分数”转向“发展”,从“质量优先,成绩至上”逐步走向“合作体验,促进发展”,评价不惟教材、不惟分数;二是从整体性评价过渡到差异性评价,关注不同级段、不同学情,采用多元、差异的评价策略;三是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更加注重“过程”。
三、综合素质评价:春风化雨,成就每一个学生的幸福生活
学校建立了《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各指标以“本色评价”为指引,通过对指标的理解、阐释,形成了有利于检测、统计和分析的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18个观测点,涵盖文明素养、人文精神、人格品质、创新能力、责任担当、身心健康等内容。在设计指标时,兼顾学生个体与整体差异,尽可能对不同学生能够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比较和分析。综合素质评价主体包括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等,评价方式有“档案袋”“成长手册”“成长计划”“凤翔达人”等方式。
实践中,在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后,再制定“三年成长计划”(初中部)或“六年成长计划”(小学部),以“学生成长手册”的形式记录、观测、反思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情况。学校杜绝同一种标准去评价、衡量每个学生,根据每个学生的现状,制定“分层评价”计划,通过学校内部“补差”“提升”来发现学生的优势和特长;学校制定《素质提升方案》,关注不同层面的学生达标,这里的“达标”就是一条底线——学生的基础素养和健全人格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