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语文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016-11-28张红梅
张红梅
摘 要: 如何对待中国传统语文文化问题,决不单纯是一个文化问题,而是一个关系民族命运发展的问题。许多历史事实证明,一个国家走上民族振兴,走向现代化,无不是从弘扬民族精神做起。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否定中国传统语文文化,必然抹杀民族精神。中国传统语文文化有着多方面的丰富内涵,它的优良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并且是一切新的更高的文明再生源之一。
关键词: 农村小学生 中国传统语文文化 学生成长
农村经济相对落后,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受传统的影响很深,为开展中国传统语文文化教育带来了很多有利条件。农村人单纯质朴,受现代文明的冲击小,宗法观念强,更宜开展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的传统价值观教育。农村人是非观念明确,惩恶扬善的愿望强,有着最朴素有效的判断是非的标准。农村人有信仰,相信“因果报应”——有付出才能有回报,秉承踏实肯干而非投机取巧。他们更易做到真正的“孝亲睦邻”,维护良好的家庭、社会关系。积极利用农村地区的特点,有效开展中国传统语文文化教育,对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开展以孝为基础的感恩教育
感恩文化,是指由感恩的精神活动所产生的思想价值体系、身体行为方式,以及由此所形成的社会制度、物质产品。我国的感恩文化出现得比较早,《诗经》中就有“投桃报李”的故事。感恩教育就其文化层次而论,有学者将主要内容概括为六个组成部分,即:尊祖敬宗、孝顺父母、爱悌同胞、敬畏天地、忠君爱国和尊重师友。祭祖活动是中华民族尊祖敬宗思想的独特表现形式,也是宗法观念最直接的体现。如春节祭祖、清明扫墓等,都是表达怀念感恩的一种最常见的形式。孝顺父母则是华夏儿女亘古不变的做人原则,《增广贤文》中两句说得非常形象,“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意思是:小羊跪着吃奶,小乌鸦能反过来喂养老乌鸦,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一个人只有首先做到入孝出悌,推己及人,才能真正忠君爱国,做出一番成就。一个社会只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形成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风气,才能充满温馨与和谐,才能塑造健全人格,给人带来希望与力量。
作文教学要和阅读教学密切配合,教师除了在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领悟作者的作文思路与表达特点外,还可以充分发挥课文的示范作用,换个角度,选取某些材料,进行写作训练。有些课文,常常给读者发人深省、耐人寻味的艺术空白:深蕴内涵的议论,简洁朴素的叙述,概括粗略的描写,欲说又止的省略……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根据作者的作文思路展开联想,补写这些艺术的空白很有意义,学习了《故乡》后,在故乡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的悲惨氛围的感染下,我要求学生回去观察自己的家乡,对比课文中的故乡写出感受。现在,被各种关爱包围着的独生子女,由于良好的环境和丰裕的物质条件,往往忽视了这份可贵的真情。现在我们呼唤真情,提倡报恩,不仅仅是作文的需要,更是学生做人的道德需要。这对构建和谐家庭,特别是促进他们美好品格的形成,都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让孩子在施恩报恩中体会给予的快乐。让学生从孝心作业中学会关心父母、老师,体验生活,学会感激,学会报恩,这无疑是切合实际又行之有效的做法。
二、坚定“因果报应”式的信仰
在中国传统语文文化教育过程中,要大力加强“有因必有果”的信仰教育,让广大小学生深刻认识到“有付出才会有回报”。要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吃苦耐劳、自强不息、不懈奋斗的美德及革命先辈艰苦创业、勇于拼搏的精神。让学生懂得振兴祖国伟大梦想的实现,要靠包括自己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的长期奋斗,明白个人的理想也必须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凭借顽强的毅力,付出艰辛的劳动,脚踏实地,点滴积累,才能实现,从而使青少年自觉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农村实际寻找学生身边的感性事物,并将其与理性认识相结合进行引导。例如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时,可以让学生真正参与家庭劳动,亲身体验付出后收获回报的喜悦与满足,感受父母的艰辛与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热爱劳动,珍惜生活,使个人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三、树立宗法观念式的价值观
《礼记·大学》所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倡导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至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这是中国古代宗法观念的集中体现,也是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经过两千多年的积淀、发酵,这句蕴涵着人生哲学和智慧但又稍显狭隘的话语,被提升修正,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里得到新的诠释和升华。
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我们的总体要求是:敬业、乐群、诚信、友善、兴家、爱国。一个人如果不爱国,家庭和自己便无所依附,情感更无处寄托;一个人如果不敬业,就很难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和满足感,也就很难以平和之心待己待人,因而无法真正乐群。诚实、友善更是做人的根本,是自身快乐的源泉,是融入集体的法宝,更是社会和谐的有效依托。
开展中国传统语文文化教育,要从小处着眼,细微带动,以完善每一个体为根本,教育学生孝亲睦邻、互助友爱;要在追求平等、公正的基础上,更追求自由和法治,从而构筑起坚固、温暖、美好的人生前景,从小维护社会正义,为推动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
四、永保知足常乐的心理
这里所说的知足常乐,是基于对自身清醒认识基础上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积极的心理追求,而非盲目自信与取得点滴成绩的停滞不前和无所追求,换言之,就是要通过中国传统语文文化所倡导的“中庸”——要对外界各种刺激随时控制和调节自己的体验,时刻使内心世界居于适中状态,达到知足常乐。
1.强调自省自律,注重心理和精神追求,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儒家强调心理性的自我调节,注重心理和精神层面的追求。孔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正是有了这样的追求,才能极大地提高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2.控制心理情绪,缓解心理压力。孔子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意思是说,君子能把握自己的内心世界,对外界各种刺激随时控制和调节自己的体验,时刻使内心世界居于适中状态,即保持心理平衡。孔子身体力行,表现出“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和“泰而不骄,威而不猛”的理想人格特征。我们现在倡导在中小学学习推广的太极拳,就非常强调阴阳调和、聚气凝神,常习之,就能很好地控制心理情绪,缓解心理压力,进而强身健体。
3.顺从自然,追求和谐。“和为贵”集中体现了儒家的和谐思想。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了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老子则崇尚“静”,提倡“无为”,并“顺从自然”,即所谓“非宁静无以致远”。老子的“无为”,是与“妄为”对抗。顺其自然,就是不要勉强干那些违反自然规律的事情,要了解和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才能事半功倍。这种讲究“中和”的为人处世的哲学和态度,如能深刻领悟并践行之,必能预防乃至避免盲目攀比、恶性竞争带来的伤害,以及“子必成龙”心切酿成的惨剧,从而真正维护身心健康。
总之,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体现感恩,渗透感恩。我们要善于利用语文教材资源,引导学生知恩、感恩、报恩,让感恩教育与语文教学相得益彰,更好地培养出品质高尚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所以,感恩教育,势在必行。
以农为本的中国传统语文文化思想,成就了中华民族悠久而光辉的历史,也使得中国传统语文文化深深地打上了乡土的印记。中国传统语文文化植根于厚重肥沃的农村土壤,才会使生命之树根深蒂固、枝繁叶茂,才能真正促进农村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彭林.弘扬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04).
[2]肖春杰,郝露萍,张卫红,陶永琏,周曾锑,彭林,杜若甫.云南阿昌族的红细胞血型分布[J].人类学学报,199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