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语文教材教学实施的三个辩证把握

2021-03-25秦咏中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文本解读教学目标

秦咏中

摘 要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全覆盖使用,给一线教师带来了实践和探索的新视界。如何处理好文本解读的深耕与教学实施的适度、总体目标的多维与课时目标的精准、教学节奏的层层推进与潮起潮落的变化……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效率,也直接影响着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 文本解读 教学目标 教学节奏 辩证把握

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德育为魂,能力为重,基础为先,创新为上”的编写理念、“双线组元”的编排方式给师生带来了全新的体验。教学一线,得心应手者有之,努力适应者有之,困惑尚存者亦有之。那么,如何实施有效教学,达成教材编撰使用的初衷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笔者以为,教学中既要有改革热情,更要有科学精神,对诸多方面需要辩证地把握。

一、把握文本解读的深耕与教学实施的适度

从某种程度上讲,语文教师解读文本的深度决定了课堂教学的高度。深耕文本,从作者、教师、学生、编者多角度去揣摩研读,做到面面通透,才能真正对文本理解到位,才能把握“教”的主动权、保证“学”的主体权。回顾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细读文本其实也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朱子读书六法”中,所谓的“循序渐进”“熟读精思”“切己体察”讲的就是文本细读的方法。随着时代发展和课改的进程,文本细读愈发彰显理性的光华。

一位教师在细读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时,自我诘问,题目中用“壮士”,为什么不用“战士”?通过细读文本,教师感悟到用“壮士”是为了彰显五位英雄的威武雄壮。这“壮”体现在杀敌行为“壮”、报国情怀“壮”、屹立形象“壮”、献身精神“壮”、事迹影响“壮”……一个“壮”字,切事、切人、切情。教师抓住意蕴丰厚的“壮”字实施教学,拾级而上,层层推进,学生的理解感悟水到渠成。

那么,是不是教师深耕文本的收获都要全盘给予或呈现给学生?回答是否定的。有一位教师教学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一课,课前解读文本很透彻。在结课环节,教师带领学生研读“阅读链接”:呼兰河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时,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教师让学生感悟这段文字不厌其烦地讲述祖父与“我”年龄段的变化,表达出“我”对时光流逝、美好逝去的惆怅与怀念,唤起了学生对《呼兰河传》整本书的阅读期待。然而,教师没有就此结束教学,而是把《呼兰河传》的创作背景,萧红的家庭环境、身世遭遇及多舛的命运与学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交流。教师特别强调,家中唯一疼爱她的是祖父。这样,《祖父的园子》中所流露的欢乐真是弥足珍贵,绝无仅有。本以为,这样的介绍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殊不知,很多学生反而感到茫然、凝重与不解,甚至对课文所写的内容产生了怀疑和迷茫。笔者以为,该教师关于《呼兰河传》创作背景及作者身世的介绍与《祖父的园子》所洋溢的情感和氛围极不匹配。因此,深耕文本所获得的内容必须适度纳入教学视野,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以学定教。所以,文本解读进行深耕的同时,要适度把握教学实施。

二、把握总体目标的多维与课时目标的精准

核心素养是对三维目标的发展与深化。如何审视和把握?笔者以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和三维目标是同向的,是对语文教学实践的大力推进和具体引领。基于此,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心中要有多维的、系统的目标,以求整个教学实践的丰厚与高效。同時,具体到课时目标的设定,则要精准把握。

比如有教师教学五年级上册《猎人海力布》第二课时,确定了缩写故事、创造性复述故事、讲述其他的民间故事等内容,几乎涵盖了核心素养的方方面面。但在教学中,学生花大量时间讲述所阅读的民间故事,而创造性复述故事如同蜻蜓点水,匆匆而过。

其实,学生学习任何一项内容,往往不是从零开始的;同时,任何一堂课的学习,也不是封闭与终结性的。另一位教师教学本课时,则把“创造性复述”当成了教学重点。教师设计了“概述—复述—创编”有梯度的三个环节。在概述部分,让学生回顾内容,借助情节线索“勇救白蛇—得到宝石—猎物更多—听到险情—劝告乡亲—说出秘密—变成石头—乡亲得救”,用两三句话把故事说一遍,说出大意。在复述部分,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给人物加上描写,让海力布的形象丰满起来。在创编部分,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可以丰富人物的外貌和性格特征;可以就故事的情节进行再加工;也可以对故事的结尾进行补充,让结尾符合自己的意愿……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相机总结:民间故事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民间故事的魅力不在于口耳相传,而是在于人们口耳相传的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思考、想象和创意,这就叫“创编”。这样的创编使民间故事历久弥新,恒久流传。

其实,站在单元教学的角度思考,“创编”是《猎人海力布》教学之重点所在。“交流多个民间故事”蕴含于整个单元中,而且是本单元口语交际中的专题训练。如果从单元教学这个系统来把握,教师就能比较精准地确定教学目标了。因此,教学中既要谙熟总体目标的多维,又要对课时目标进行精准把控。

三、把握教学节奏的层层推进与潮起潮落的变化

审视一线教学实践,由于统编教材遴选了不少篇幅较长的文本,教学内容颇为丰富,教学任务似乎重了。同时,核心素养的要求对三维目标细化与深化了,一些教师在具体把握时,认识上有偏颇,于是课堂教学出现了两种现象:一是流程“超速”推进,二是教学缓慢艰涩。这两种现象往往会造成学生的学习处于疲于应付或寡淡无味的状态。

如一位教师教学四年级上册《西门豹治邺》第二课时,课上完成“选做”题:根据“阅读链接”中剧本的开头改编课文,并表演故事。教师安排学生花了半节课的时间编剧本,又花了半节课的时间演故事。本以为课堂气氛热烈,学生积极参与。可是,编来编去,千篇一律;演来演去,大同小异。教师总以为,让学生编、演课本剧,一定会情绪高涨,兴致盎然。殊不知,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由于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会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现象,效果适得其反,即产生“超限效应”。有鉴于此,课堂教学中保持一种动静结合、张弛有序、紧凑而又和谐、轻松而又新鲜的气氛,是教学高效的重要保证之一。另一位教师在教学本课时,设计了以下三步教学程序。

第一步,研读,理解感悟。教师让学生理解西门豹要惩治邪恶、破除迷信是件不容易的事。引导学生分三步来理解:一是取信于民,适时赶到;二是巧救新娘,严惩首恶;三是惩治官绅,唤醒民众。在研读、交流中把握了故事的脉络。

第二步,练习,训练思维。教师质疑引发思考,西门豹的办法妙在哪里?让学生分析讨论,然后完成以下填空题:

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头子的方法真(绝妙或巧妙)!他要巫婆和官绅头子下漳河去找河伯说事情。如果下河,就会(淹死),而不愿下河,就说明漳河里(没有河神)。他们进退两难,就证明了给河伯娶媳妇是(假的或骗钱害人的)。他们的鬼把戏(不攻自破)。

所填的内容,只要意思对即可。这样的练习让学生懂得,西门豹摆在巫婆和官绅面前的是一道难题。去不是,不去也不是,其结果是一样的,都说明了漳河里没有神,给河伯娶媳妇是骗钱害人的。这实际上是一个两难推理,可以用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这与核心素养要求的“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是切合的。

第三步,表演,综合提高。这一精彩的片段适合学生即兴表演,通过表演促使学生对这部分课文进行全身心的感受。教师让学生报名分别扮演西门豹、巫婆、官绅头子及卫士等角色,到讲台前表演,并鼓励学生在表演中创造性地加入一些语言和动作,将教学推向了高潮。

第二位老师的教学没有一味表演,而是有静有动,动静结合,节奏上由平缓到起伏,拾级而上,从低回闲适到紧锣密鼓,这样的节奏牵动了学生的心弦。

[责任编辑:陈国庆]

猜你喜欢

文本解读教学目标
把握解读“维”“度”,感悟文本精髓
文本解读不能忽视语言品味过程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新媒体环境下数学教育方法的优化
小学英语故事教学法新说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