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弱势乡村振兴的问题与进路:重塑乡村文化自信
——以闽浙边域的福安市上白石镇沙坑村为例

2021-03-25叶木全周晓景

鄂州大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福安市沙坑重塑

黄 为,叶木全,黄 重,周晓景

(宁德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安 355000)

坚定的文化自信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在传统农耕时代,城镇与乡村在文化上是同源同质的。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造成了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二元对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关键是要尽量缩小城市与乡村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状况,重建城乡关系。因此,以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来观照,乡村振兴的本质就是重塑乡村文化自信,因为只有消除了文化上的二元对立,城乡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目标才可能得以实现。所以,对乡村文化内涵本质的认知与选择,决定了乡村振兴的战略初心、进路选择及目标归宿,也决定了解决好文化自信问题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

一、问题的提出

(一)问题背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习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为乡村文化建设指明了振兴的方向。福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工作,于2018 年10 月成立福安市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编制完成《福安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配套出台了《福安市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见》,规划、意见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总体而言,福安市南部区域乡村振兴发展速率较快,北部区域较为迟缓;原有基础好的乡村发展速率较快,原有基础薄弱的乡村较为迟缓。以致于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劲催动下,出现“强村愈强,弱村愈弱”的南北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充分的情况。

(二)存在的问题

对近年来福安市有关政府工作报告、专题调研报告、统计数据等文献资料的分析以及多个乡村实地考察的结果表明,凡是乡村振兴建设工作做得比较好的村庄,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方面也都做得比较好;相反,在许多传统优秀文化没有得到充分保护、传承的村落,虽然也付出了艰辛的探索与努力,成效却不尽人意;还有许多村庄,举全村之力生搬硬套他人的“成功模式”,结果外界不看好,群众不满意,由此还触发许多其他矛盾。以上问题,从表象上看,是规划问题;从本质上看,是文化自信问题。一个乡村,对自身固有传统文化没有深刻的认知,就没有坚定的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在此情况下欲为本村进行科学的规划编制,不啻于是盲人摸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因此,对于目前福安市内发展相对不平衡不充分的乡村而言,要实现跨越赶超,重塑文化自信是前提条件;而如何精准把握这些乡村在文化自信缺失方面的共性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路径设计,是亟须解决的关键命题。

(三)相关的研究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也十分敏感地关注到了乡村振兴与乡村文化的关系问题,但着眼点为“乡村文化自信”方面的研究并不多。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一是方坤等提出乡村振兴的本质就是以重建乡村文化自信为核心的整体性实践,必须遵循其生成规律;[3]二是倪国良等认为文化自信是乡村振兴根本性、持久性的内在因素,必须重建文化自信推进乡村全面振兴;[4]三是苏亦飞认为有效提升乡村文化自信,必须在把准价值导向、契合主体需求、夯实现实基础、激发多元参与和实现转化创新等方面着力;[5]四是徐晶晶等认为当前乡村社会面临文化安全问题、认同问题、表达问题,应通过建构良性长效机制重塑文化自信;[6]五是范玉刚认为保存、传承传统乡村文化的精华在全球化语境中具有建构民族身份与国家认同的战略意义;[7]六是王舫等认为文化自信是民族乡村产业振兴的内生动力,要重新审视二者的关系。[8]尽管目前学术界在理论运用、研究方法等方面有所差异,但对文化自信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认知与判断基本一致。目前在闽东及福安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对文化自信问题的研究,还相对较为薄弱。由于文化自信的缺失,从而导致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历史进程中与沙坑村一样遭遇共同发展困境的村庄不在少数,因此,对沙坑村的研究具有典型性与普遍性的意义。

二、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分析——以沙坑村为例

(一)本土固有乡村多元文化根本失落

乡村文化的“根”与“本”失落,是福安市境内所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乡村的最典型共性。沙坑村地处福安市东北部,是闽东长溪水域与浙南二省三县交界处最北端的码头村落,是目前福安市境内唯一遗存的传统边贸移民村落,也是长溪上游古文化遗存的典型代表村落。沙坑村最早人类活动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唐代即有频繁的边贸活动。自南宋以来,沙坑村一直是省际水陆通衢要地。明代,朝庭在周边开设银矿,沙坑村更趋繁荣。清代至民国,商贸物资除供应闽东北部与浙南一带,还远销福州、上海、香港、马来西亚等地。商贸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外来移民,使得沙坑村成为一个多元文化交汇融合之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沙坑村又成了闽浙革命活动的枢纽之地。沙坑村现有大量的古文化遗存:如古人类活动遗址、古民居古建筑、人文与自然景观、文物、典故佚闻、非物技艺、红色文化等。以上这些,皆为本村文化的“根”与“本”,但由于没有深入挖掘和系统整理,一方面导致本村的固有文化价值体系无法建立,个性得不到彰显,村民文化自信的内生精神动力无法得到激发;另一方面又导致海量的优质资源长期沉睡,不能有效转化利用,严重阻碍了乡村文化自信的重塑;况且上述遗存一旦湮灭,不可再生,村落也将永远不再拥有自己的独特个性与文化标签。

(二)建设主体与文化遗存流失现象严重

沙坑村的姓氏构成情况之复杂,在闽东域内实属罕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村共有50 多个姓氏,常住人口约2000 人;截止2020 年10 月,仍有30 多个姓氏,1621 人,但常住人口仅200 多人,“老龄化”“空心化”现象严重。城镇以快速发展的压倒性比较优势加速了乡村居民的市民化,抽离了乡村几乎是全部的有知识、有技术的青壮年劳动力资源。随着建设主体的流失,乡村文化遗存也逐渐流失。部分古街区、古道等遭遇建设性破坏;部分古建筑、民居由于年久失修,岌岌可危;部分文物或被盗或被转卖;部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又遭受保护性破坏;由当地“紫微龙王”传说而衍生出来的清代《紫微龙王颂》长篇叙事诗佚失,无人能传唱;由当地宋代传奇人物张七娘传说衍生出来的《七娘辞》长篇叙事诗,残存清代抄本,能完整演唱者已经很少;各种非遗技艺,濒临失传。中青年一代,基本上对本村历史文化知之甚少,这对于沙坑村在当前历史机遇下的振兴工作以及将来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三)乡村文化主体地位价值评价本末倒置

在我国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结构治理体系下,包括精神资源在内的国家资源配置,如文化建设基础设施设备等的投放不平衡状况等,都导致了乡村文化价值地位的日益边缘化,乡村为我国的城市现代化发展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城乡二元结构不仅是一种社会经济表征,同时更是一种社会文化心理和价值判断。尽管在进入新时代以来,振兴乡村已成为全社会共识,但许多人在面对具体问题时,仍然存在城市本位倾向,非但无视乡村文化在中华文明格局中的积极意义,还认为之所以当前要振兴乡村,是因为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拖了后腿,要用城市的“先进文化”去帮扶乡村的“落后文化”。在此背景下,村民亦对原有乡村社会的基本价值和优良伦理道德从原初的怀疑到逐渐放弃坚持,直至基本丧失对乡村文化的自信。近几十年来,沙坑村在福安市乡村发展的总体格局中被日益边缘化,在村民的集体意识中,沙坑就是一个“弱村”。对于村中的文化遗存,村民的看法往往是“没用的”“没价值的”。文化自信的缺失,导致整体赶超跨越干劲不足,“等、靠、要”思想滋生蔓延。由此可见,不管是“他者”还是乡村本身,对乡村文化价值地位的评价都是失衡的。

四、重塑乡村文化自信的实践进路

(一)启动“弱势乡村”文化复兴工程

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福安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至今依然呈现北部弱南部强态势。从全局的角度而言,北部乡村能否振兴是福安市乡村振兴战略取得全面胜利的一个关键所在。而北部乡村要振兴,重塑文化自信势在必行。历代以来,南部由于经济较为发达等原因,精英文化较为发达;北部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乡野文化丰富多元。历代文史研究对南部着眼较多,存在着忽视北部区域文化的现象。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大力弘扬、复兴传统文化,福安市南部区域的文化又得以进一步地深入挖掘、整理,甚至呈层累叠加、重复研究之势。相对而言,对于北部区域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与研究仍然十分薄弱,尤其是处于长溪流域东溪支流最上游的上白石镇与范坑乡基本空白,而这两个乡镇在全市历史文化格局中所呈现出的个性独特的乡野文化,可以从某种意义上填补长期以来对长溪上游文化研究的一个空白。因此,建议启动北部区域乡村文化复兴工程,既有利于丰富福安市多元传统优秀文化,又能够为大部分集中于北部区域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乡村奠定重塑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

(二)建立重塑乡村文化自信“弱鸟先飞”试点村机制

福安市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至今,已经建立了良好的“领头羊”试点村机制,如:确定赛岐、穆云2 个乡镇列为省级乡村振兴战略重点特色乡镇,虎头村等15 个村列为首批省“千村试点万村推进”试点村,分类争创,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但以上试点大都分布在福安市南部区域,本属 “强村”之列,作为试点又得到政府资源配置的相对倾斜,已率先进入“又好又快发展”的乡村振兴快车道。而对于那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弱势乡村”,人民群众渴望发展的情感也是强烈的。以沙坑村为例,村民面对强势的城市文化潮流时,感到落伍、自卑、无奈;而面对发展态势良好的其他乡村时,又心存不甘,希望也有振兴崛起之日。因此,直面福安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中的存在不足,通过深入调研排查,在北部区域确定一批“弱鸟先飞”试点村,以重塑乡村文化自信为抓手,精准帮扶,走特色发展道路,跟上全市协同发展步伐,福安市“打造乡村振兴福安路径”的战略初心才能最终实现。况且,“弱村变强村”的现实案例,在以点带面、提振干群精气神,全面重塑乡村文化自信等方面,将更具强烈的引领示范作用。

(三)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构建乡村文化自信长效机制

在当前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福安市乡村振兴面临的困难也是显而易见的:“农业农村基础差、底子薄,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根本转变……”[9],因此,构建乡村文化自信长效机制则显得十分必要:一是要充分发挥文化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总体规划与因地制宜、政府引导与群众参与的关系,积极推动现代优秀文化资源向基层下沉、向乡村覆盖,推动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壮大。二是要警惕乡村文化在复兴过程中遭遇异化。“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乡村文化浅表性的仪式开发风靡一时,古老的祭祀成为旅游项目,宗教演绎成为廉价的狂欢……文化事象与产生文化事象的土壤被割裂,文化事象背后强大的意义世界被虚化……在乡村文化产业开发中,文化持有者揣度文化旁观者的心思,往往以媚俗的方式吸引文化旁观者,实质上造成乡村文化与自身的疏离。”[10]三是要坚决防止“先富起来”乡村“文化返贫”现象的发生。在外来消费文化、拜金主义等的破坏与侵蚀下,乡村文化建设极有可能出现“返贫”现象。四是要防止乡村文脉传承的断裂与迷失。未来乡村社会的发展一定也是呈波浪型演进的,不同文化的交织碰撞的现象仍然长期存在,尤其是在将来又遭遇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不妄自菲薄,才能行远致深。

沙坑村是福安市北部一个平凡而普通的偏远乡村,犹如一滴小小的水珠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沙坑村的发展境况是当下闽东乃至全国乡村振兴奋斗进程中的一个真实缩影,沙坑村的困难现状堪称其他所有“弱村”的类型样本。沙坑村的典型意义在于,它与大部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乡村一样,具备了被“点燃”的条件,却从未被“点燃”过,而这火引,就是乡村文化自信。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发展水平和转型升级能力的提升,更是一种区域文明的演进。福安市乡村振兴的难点在于北部区域乡村,它极大掣肘了全局发展与阶段性目标任务的推进;而就福安市乡村振兴的远景谋划而言,恰恰是“北部兴则福安兴”。这需要福安市委市政府的顶层设计和科学谋划,更多地把改变北部区域乡村发展困难的问题纳入重大战略部署,以重塑乡村文化自信为攻坚克难的突破口与抓手,进一步促进政策集成、要素聚集、功能集合、力量集中,久久为功、扎实推进,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全面振兴愿景一定能够实现,也能够为国内其他同类乡村的振兴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猜你喜欢

福安市沙坑重塑
功能性训练融入果岭边沙坑球技术的实践应用
重塑未来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沙坑训练到底是不是坑?
爱心托起希望 助学点亮梦想——福安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构建特色学生资助之路
李沧:再造与重塑
蚁狮沙坑
对小学跳远沙坑使用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其使用策略
福安市水蜜桃褐腐病发生特点与防治对策
福安市穆阳镇上榜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公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