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及其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启示

2021-03-25王楚楚

鄂州大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本质马克思中心

王楚楚

(昌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昌吉 831100)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许多哲学家都有过探讨和论述,但真正对其进行科学阐述的是马克思。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对以人民为中心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依据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本文将对其进行一定的分析。

一、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理论内涵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思想的探索经历了萌芽、发展、成熟、完善的过程,这一思想在马克思的多个著作中都有相关阐述。

(一)人本身是人最高本质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里,马克思提出“人本身是人最高本质”命题,这一命题超越了费尔巴哈所提出的“人是人的本质”思想。马克思不只是立足于人本身批判宗教的虚伪,同样也强调把对宗教的幻想拉回现实。马克思强调“德国理论是从坚决积极废除宗教出发的。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1]而对宗教进行批判及对宗教的实质进行揭示,最终目的是对现实的社会进行批判,渴望现实社会能够公正,充满和谐,而不存在剥削和压迫。为此,马克思立足于现实的人探索人的本质,把人的本质置于具体的、历史的社会条件下进行分析。

(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用费尔巴哈所提倡的“类”思想,明确指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2]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通过对自然的认知对其进行改造与利用,从而为人们的生存发展更好地服务。而动物的生命活动则与自然融为一体,它们依赖于自然,受制于自然客观存在的规律,而不会像人一样从认识规律到利用规律,从而走向自由的飞跃。另外,人类的有意识活动是具有计划性、目的性的活动。人类在进行任何实践活动时,事先会有安排、计划,并会考虑之后的结果。而动物不会有这样复杂的意识,它们只能出于本能反应而进行自己的生命活动。

(三)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所阐述的人的类本质和类特性揭示了人和动物之间的根本区别,使人和动物王国划了一道界限。但是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区别在哪?人的个性如何表现?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里,马克思明确强调:“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在人类社会中,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主角,承担着多重社会关系,是一个人类有机联系起来的整体。正因此,每个个体才能凸显出自己的个性。同时,正是基于每个人必然要与其他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所以这个社会是一张复杂交织的关系网,里面充满了感情、责任、担当和义务等,也正由此才使人类社会不是单调的色彩,而是缤纷复杂的社会网。

(四)人的需求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明确强调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进而对人的本质进行了更具体、更深入的分析。马克思认为,人类为了使生命能够继续延续,必然通过自己的劳动从外界获取生存资料,并通过劳动来维持自己与自然界和社会的关系。为此,人的需要是人们进行劳动的内在原因,也是社会能够继续前进的重要原因。跟着时代发展的步伐,人类需要的内容更加多样化和完善。其实,人的需要被一定社会条件所制约,生产条件的发达与否、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高低等各个因素,都会影响到人的需求的内容、数量和质量等。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条件下,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理论。以人民为中心是唯物史观在新时代的创新,与党的初心价值取向相一致。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宗旨的新时代表达,也是中国共产党一直践行的立场原则。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目标,坚持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坚持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坚持把群众路线运行到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全过程。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从马克思人的本质看,以人民为中心重点强调两个问题:第一,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个问题是对“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最好回答,旨在强调通过发展,实现人们一直增长的现实需要。第二,发展依靠人民。这个问题是“人的类特性”的另一种阐释,旨在发挥人们的主体性,依靠人民的聪明才智,推进各领域更好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线,也是其践行的基本方略之一,贯穿于党治国理政的各方面。以人民为中心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自我价值,实现人们的自我认同,推进人们的全面发展,捍卫人们的真实利益。以人民为中心尊重客观历史规律,关注人们的现实需求,重视人们的话语权。其中,“人民” 两个字不是抽象的,是实实在在的人民群众,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以人民为中心内涵十分丰富,具体体现在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所坚持的立场。

三、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启示

(一)落实精准扶贫,彰显人的本质特征

首先,马克思强调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人,并不是抽象的生物意义上的人,而都是具体的、历史的人,是有着吃穿住行需要的现实的人。而党中央实施精准扶贫的对象为贫困的人,“现实的人”,是有生命体征的人,而非空想的抽象人。在首个百年目标实现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表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脱贫攻坚任务胜利完成的小康。在摆脱贫困中,习近平总书记重点表明要在“精”和“准”方面下大力,要求因地制宜、因户制宜,坚持问题导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而对症下药,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使每个贫困户都能在党和国家的关心下能切实地摆脱贫困问题。

其次,从马克思对人的“类特性”阐述看,人的本质不在于被动束缚于肉体,而在于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生命活动。精准扶贫生动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意蕴内涵,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最好实践表达。在面对精准扶贫“具体的人”生存困难时,应注重发挥人的主体性作用,强调扶贫先扶志,强调要调动困难群众的创造能力与积极参与性。人的自身需要是人类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依据人的需要能够推动人与社会的进步。为此,要让贫困群众相信,自身的劳动能够缔造幸福生活,幸福生活要靠自己的奋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4]贫困人口实现真正脱贫,不能只依赖于政府的救济,更重要的在于自己的意识和劳动。在脱贫攻坚中,引导和帮助贫困人口就业、创业,把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与自身内在驱动力进行衔接,使贫困群众的潜力与创造力得到激发,是摆脱贫困所不容忽视的策略。

(二)践行“五位一体”,实现人的最高本质

“五位一体”致力于依靠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突出人民的主体价值,围绕人的最高本质,强调各个领域都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经济建设方面,从人的需要来看,依据人们对产品质量要求的严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在为人们提供高品质产品。从人的“类特性”来看,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建设一支创新型的劳动大军,要促使劳动群众的创造力在经济发展中激发更大能量;要培养一批科技人才,重视他们在科技创新中体现的重大价值。在政治建设方面,党中央强调要扩大人民参与政治的方式与途径,保障人民能够享有应有的各项权利,保证人民依法践行民主监督、民主选举等事务。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在文化建设领域,坚持从人民生产生活中寻找灵感和题材,扎根群众日常生活。人民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文化的精髓和内容不仅是人民现实生活的反映,而且人民自身积极参与文艺创作,创造出各种优质的文艺作品。同时,人民的精神世界需要文艺,对文化产品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人民对文艺的评判也越来越严格。在民生建设方面,更加强调解决人民的切身利益问题,关注人民的现实需求,解决人们的民生诉求。在食品安全、教育公平、社会保障、就业质量等方面,着力补齐民生短板,将实现人的最高本质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使公平正义之光照亮人民内心,共同致力于迈向美好生活。在生态环境方面,增强人们的绿色生产生活觉悟,发挥人们的主体价值,保护自然,爱护自然。在创造美丽环境的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人们营造优美的生态环境。综上,“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无不显示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在新时代的运用与发展。

(三)坚持“四个全面”,突显人民主体价值

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中央对全国人民的伟大承诺,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践行,也是对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体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旨在使人民的切实利益得到保障,使人民的生活质量能够有效提高。另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依靠13 亿人民的力量共同推进,”[5]充分发挥人民的聪明才智,引导人民积极参与,共同完成这一伟大百年目标。

第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6]可见,习近平总书记把握人的主观能动性,深入运用马克思人的本质原理,把其运行到治国理政过程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仍焕发着创新性与旺盛力。面对改革的艰难险阻,在党的带领下,人民群众高举改革大旗,敢于聚焦问题,直面困难。人们在摸着石头过河中,勇于向痼疾开刀,主动归纳经验,从而提升到顶层设计。另外,全面深化改革,重在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逐渐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可见,全面深化改革已经深深融入了“类特性”的内涵,是马克思人的本质在新时代的深化与发展。

第三,新时代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表明要重视人民群众在历史长河中的主体价值,态度鲜明地运用唯物史观把人民群众的地位凝练表达出来。在立足法治治理国家时,要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之下,通过法律管理国家事务与社会事务。要倾听民众呼声,尊重人民总结的经验与知识,使群众的力量成为全面依法治国的强大动力,使群众的利益成为全面依法治国要保障的目标。

第四,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和力量之源为广大人民群众。正所谓,“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如果回避人民性,党性就成了无本之木。”[7]在捍卫人民利益与赢得人民支持的过程中,党中央下大力度惩治腐败,强有力地扫黑除恶,多方面地建设利民工程等,为人民的生活提供了一个和谐的环境,保障了人民的权益。另外,党中央非常重视人民的监督作用,强调人民积极参与管党治党过程中。为此,在锻造伟大工程时,人民的主体价值不能忽视。全面从严治党的过程,就是人的本质实现的过程。

(四)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表明,人与人之间构成了一幅纵横交错的网状关系图。马克思认为,在真正共同体的建构中,生产力高度发展,没有剥削,尊重个人的价值与权益,与人类的利益相适应,以全人类的解放为目标,人与人之间能够高度和谐与全面发展,人的本质将最完美展现。

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用世界的眼光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学说进行了深化,提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战略。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通过将不同社会形态、不同文化历史背景的国家联系起来,在尊重各国文化、制度、风俗习惯等差异性同时,共同实现人类真正自由的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新时代诠释,蕴涵了一定的唯物史观原理。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强多领域的合作,“将使人类交往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进一步的拓展,是人与人之间的共存关系变得更为紧密,个人才能局限于文化的桎梏将被解开,使实现人类解放的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8]为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马克思人的本质目标的现实途径,是中国特色的“真正共同体”方案,也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智慧。

综上,对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进行研究,能够理解人究竟是什么、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又是什么等一系列关于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对人的主体性、现实性、需求性等各方面进行了深刻阐述。同时,以人民为中心对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进行了继承与创新,使党的治国理政方略突显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原理。为此,分析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启示和借鉴意义,能对党的方略、政策等有新的认识和理解。

猜你喜欢

本质马克思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