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趋向
2021-03-25杜环环
杜环环
(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阿拉尔 843300)
党的十九大结合我国改革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的新特点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无论是高校自身改革和任务所发生的新变化,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趋向都使高校教育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增强。针对“改革与发展”复杂局面带来的“又红又专”教育新课题,需要我们立足新时代对高校教育新的呼唤,正确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趋向,以回应新时代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新要求。
一、新时代对高校教育的新呼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育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1]习总书记的讲话一方面强化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能游离于高校技能人才培养之外,另一方面进一步明确了“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和根本这一中国高校教育的价值取向。高等教育事业以其在我国教育体系所处的高尖端地位决定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不断推动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新阶段,给推进创新性国家建设和教育强国提供强大的动力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使命所在,因此,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和民族复兴基础工程的重要结合点,高等院校理应在“双一流”建设中谋求更快的发展,在新征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做更好的表率。
毋庸置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有一大批理想信念坚定,专业技能出色,勇于奉献、精于奉献的合格人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专业技能培养与高尚情操培育犹如两冀——专业技能的培养重在解决高校人才培养总量和专业类型分布总量的问题,通过合理的课程安排等满足学科的配置,注重的是技能人才的供给;高尚情操培育,重在解决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而进行的品德教育,最终目标是在高校内形成一种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的精神风向标。
对学生个体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实施,实现道德之道、行事之径、做人之本的培养目的,不仅是品德的培养,也不仅只限于高等教育本身这一领域,从根本上来说,高校道德素质培育所涉及的范围是一个泛文化的范围,作为始终存在于品行价值目标之中的价值体系,高尚情操所积极倡导的“天下为公”的正面引导作用能够以其广义性而应用于新时代的方方面面。由此,如果说专业技能是提供人才飞翔的基础,那么高尚的情操才是助推那些从高校走出来的大学生飞得更高、更远的根本所在。因而,如何破解目前高等教育中重技能传授轻道德培养这样一种一手硬一手软所造成的人才培养无法与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难题,就成为高校教育必须认真反思和加以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变化和趋向
新时代的来临,不仅仅带来了社会的变革,在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空间的同时也进一步拓展高校与社会的融合度,知识人才以及新科技、新技术所带来的推动社会结构变迁的积极作用越来越显著。如果说人才培育的视角已经唤起我们对高校教育加以全方位观察的重视,那么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在由高科技带来的科学技术革命性改变的同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将以更为强劲的态式超越以前的格局。
客观地说,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时代的教育,通过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演进过程的考察可以发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与党和国家不同时期的形势、任务相一致的。沿着中国革命发展轨迹而同步发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是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随着时代列车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开启了高校思政教育对长期以来由“阶级性”所导致的思政教育领域“二元论”僵化破除的探索与实践,先后出现了“人学论”、“多样论”以及“本质双重论”、“本质多重论”等观点。[2]此外,学术界还加大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维度的探析,例如,李辽宁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维度带来了阶级性、伦理维度带来了服务性、社会维度带来了工具性、个体维度带来了启蒙性等[3]。新的历史条件下之于思想政治教育多个视角的探索,在给予当代思政教育以更为丰富立体内涵的同时,也使得思想政治在教育层面被不断地阐述与建构,由于这种多元宽容的传播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冲抵了政治观点的价值,进而模糊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界定,以至于在高校出现了在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的思政教育被严重削弱的现象,而重智育轻德育、重学术轻思政所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基建、评审、招生这三大块成为高校营私舞弊、以权谋私的腐败重灾区,并以越演越烈之势从领导干部向一般教职员工直至学生的延伸,出现了有些教师贪污挪用科研经费、学生为了成绩或取得保研资格向任课老师行贿以及一些学生为了能够担任学生干部而向辅导员行贿等问题,同时,学生群体中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理想信念淡薄、价值取向庸俗、道德修养欠缺、学习动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层出不穷。对此,邓小平深刻地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4]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薄弱,习近平在2016 年12 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5]按照“立德树人”总体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从协调推进“建设社会主义高校”战略布局、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学生群体为受教主体向以高校整体为主体的转移,并随之昭示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趋向。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核心地位的确立给思政教育提供了新动力。世事纷繁、乱花迷眼的人间万象以及多元、复杂、良莠难辩的价值取向和世界上不同社会意识形态的并存,都会给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大学生处于不同程度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心理素质欠佳时,非常需要来自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但是长期以来,一方面高校德育虽然在智育、美育、体育排行中名列首位,但因与其他教育同处于一列,导致思想政治的教育作用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彰显,另一方面囿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局限,高校思政教育也因主导力不够、针对性不强、覆盖率不大没有产生与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形成协同效应的效果。随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核心地位的确立,高校思政教育也获得了来自两个方面的新的发展动力,一方面高校原有的思政教育体系被高度激活,从以往只侧重于专门工作领域而一跃成为高校教育总体发展布局中的有机组成贯穿于高校教育的全过程;另一方面,这种跟随社会发展的自觉意识,也使高校思政教育更具备时代特色。在此需要指出的是,思政教育基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而实施的一系列措施不是一种“时髦”,不是一种形式,更不是走过场。当然,这里面有机遇,但更多的是挑战,在高校改革发展的大格局中,思政教育是继续固步自封,还是迎接挑战、开拓进取,不仅仅是思政教育自身改革的问题,而是事关我们的教育大业。历史已然说明,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延宕,已经造成了许多与社会需求相背离的症结,如今,只有在加强高校思想工作的语境中切实从自身改革着手,才能响应社会呼唤,顺应现实需要。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高校治理的各个环节。如前所述,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视角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是坚持以政治为主导,以教育为手段解答为什么和以谁为主体这一高校思政教育体系构建的根本问题。思政教育作为我党的优良传统之一,一直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专门的德育课程还配备了相应的德育讲师以及辅导员等,以给高校思政教育提供良好的前提保证。但这样的一种组织架构,也容易带来对思政教育的淡化,无意中懈怠了其他人对思政教育的重视,当我们将越来越专业化和职业化了的思想政治教育放置于高校整体教育体系的层面打量,就会发现思政教育如果还只是停留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领域,没有贯穿到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之中是无法满足中国高等教育迫切需要建立起又红又专知识人才培养体系的需要的,高校思政教育单靠过去的传统作法已然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随着思想政治工作成为高校的核心任务,高校在强调政务人员履行思政教育责无旁贷的同时,势必围绕“立德树人”主旨,激活由党的领导、师资力量、学校社团等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要素,通过资源要素的有效汇聚,调动多方面的参与积极性:体现在制度建设上,是坚持系统思维,充分考虑各领域之间的关联性、耦合性,进行统筹配合;体现在组织体系上,是多元教育主体作用的共同发挥,党委、行政、各院系、学生团体都是责任主体;体现在具体操作上,是思政教育制度化、体系化、智能化、专业化目标的实现。
第三,回应时代主题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断,是继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人才培育所取得的成绩、积累的经验基础上提出来的新时代、新时期的新要求。“立德树人”作为高校发展和社会和谐良性循环的根本保证,抓住了高校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根本问题,对深化高校改革、提升高校现代化治理能力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教育作为一种人类学事实,从根本上讲是一种社会现象,作为提供实现教育目标的载体,中国高校的本质决定了从高校走出去的毕业生必须具备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理念相符合的政治素养。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不仅是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保证,也给世界提供了理念、制度、道路和发展模式的选择,未来的中国也必将沿着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继续自己的航程。但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而导致的资本主义价值观依然大行其道,享乐主义、虚无主义、自由主义也依旧在由资本主义价值观所主导的世界体系中大行其道。随着社会渗透高校、高校融入社会双向交流的加快,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性介入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以一种常态化教育趋势保持下来、传承下去是其必然选择,否则,高校就会失去在现代社会中通过人才教育以获得相应的主体性、超越性的存在价值。
三、积极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
(一)坚持党的领导
船重千钧,掌舵一人。思政教育能不能贯彻好、落实好,除前文所述的要有一个正确的方向把握之外,还需要有一个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这个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历史已然有力地证明,党关于高校治理的大政方针是和人民的意愿相统一的,党关于人才培养的战略布局是和国家发展的总体布局相协调的,由于党和高校办学方向的高度统一,把党的领导贯彻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就能使我们的教育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中获得“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的战略定力。
坚持党的领导,就是要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给思政教育提供“抓战略、掌全局”的制度优势,按照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党管青年组织的原则,把思政教育与高校党风廉政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学生群团建设结合起来,聚焦高校政治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在师德队伍建设、青年杰出人才培育、学生群团活动中,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政治引领、敢于亮声、善于亮声,积极培育风清气正的教学生态环境。
(二)合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
思想教育作为时代课题,在不同时代的不同政治定位主导下,所形成的教育理论及其教育手段也不尽相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所特有的,具有高校特色的教育。围绕“立德树人”主题实施思政教育,构建中国特色高校教育新格局可谓是任重道远,头绪繁多,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措施的实施,需要合力推动。
行政作为高校管理职能的主体,要把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提供优质的教学环境作为履职总方向,协同党委制订加强思想教育实施规划;为思政教育提供人力资源、经费资源等保障;科学界定高校政治理论研究方向,优化思政教育研究平台,针对思政教育的薄弱环节,夯实以政治、哲学等学科为带头的学术研究和创新;积极创造条件,推动思想政治理论研究成果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构建思政教育与科研教学相辅相成、协调推进的长效机制。
构建民主、和谐、文明的学术环境,是全体高校师生的共同目标和共同的幸福所在,需要方方面面的力量来共同推进。以辅导员为主体的政务工作者在思政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是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起着不容忽视的重量作用。以活跃在高校思政教育一线的辅导员来说,他们通过搭建院校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增进学生与学校管理之间的理解;通过反映学生诉求,利于学校更好地了解民意,促进公平公正,校区的稳定、和谐与他们的积极贡献是分不开的。但在此也需要指出的是,辅导员虽然作为大学生培育体系中日常管理、组织协调的直接实施者组织开展了大量的思政教育活动,但囿于目前高校的辅导员自身大多年纪轻、资历浅,导致他们在思政教育格局中更善长于事务性管理,在面对由不同价值造成的“对冲效应”时,缺乏从政治意识形态回应学生现实思想问题中的热点、疑点问题的能力,因此笔者认为,要破解这一难题,需要从目前高校开展的辅导员与导师联动机制中寻找良方。
在高校培育体系中,教师的职责主要体现在“治学”方面。作为专业领域的权威,教师在按照知识结构对学生所实施的教育,原本就是对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行不断强化的过程。在思政教育中,要注意发挥专业教师的能动性,围绕思政主题教育,本着专业培育和德育培育齐头并进的均衡教育目标,把思政教育纳入到专业课程中的实践教学之中,把用先进科学技术为社会服务的理念融入到学生专业培养之中,通过安排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等教学活动的开展,教育和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立场观和方法论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断固科技兴国之元,培报效祖国之本,壮民族振兴之魂,坚定依靠学习走向未来的理想信念,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
综上所述,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新时代的新要求,思政教育要以强化思想工作为动力,按照思政教育新趋向,回应时代关怀,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