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盆底三维超声成像技术在不同分娩方式产妇产后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2021-03-22胡蓉严申云
胡蓉 严申云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一组妇科病症,常见表现是女性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严重影响妇女的健康,易导致心理、精神问题,同时终生手术的风险高达11%[1]。研究表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女性分娩时导致的盆底压迫(或应力)太过集中有直接关系,而无论是剖宫产还是自然分娩均会不同程度地对盆底结构、功能造成损伤[2]。在我国,盆底功能障碍尚未引起女性的重视,同时缺乏早期的有效的诊断方法,大多数患者就诊时病情已比较严重,如果可以在早期对患者进行诊断,则可尽量免于手术治疗,训练盆底的肌肉功能即可达到治疗效果。近年来,经盆底三维超声成像技术开始在临床投入使用,其具有无创、简便的特点,受到广大医师和患者的青睐[3]。本研究旨在探讨经盆底三维超声成像技术在不同分娩方式产妇产后检查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9年3月-2020年3月接诊的3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初产妇;(2)单胎。排除标准:(1)有盆底损伤史;(2)有妊娠并发症;(3)对照组无胎头吸引、产钳助产;(4)剖宫产产妇无自然分娩试产。300例中150例自然分娩产妇纳入对照组,150例剖宫产产妇纳入观察组。对照组年龄20~36岁,产后体重47~61 kg,身高156~167 cm,新生儿体重 2.5~4.5 kg;观察组年龄 22~35岁,产后体重48~63 kg,身高157~166 cm,新生儿体重2.6~4.7 kg。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见表1。知情本研究且签署同意书;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审批并同意。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s)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s)
组别 年龄(岁)产后体重(kg)身高(cm)新生儿体重(kg)观察组(n=150)27.52±3.07 50.16±7.48 161.23±4.13 3.27±0.42对照组(n=150)27.03±3.41 51.03±6.97 160.57±4.86 3.24±0.28 t值 1.307 1.042 1.267 0.727 P值 0.191 0.298 0.205 0.467
1.2 方法
仪器:选择超声诊断仪(美国GE公司,VolusonE8),三维容积探头:RIC5-9-D型、RAB4-8-D型,频率范围:5~9 MHz、4~8 MHz,二维发射角度:146°、70°,摆动角度:135°、85°,步进角度:5°、5°。
检查步骤:(1)患者排空直肠、膀胱,选择仰卧截石位,将探头涂上耦合剂,并外覆避孕套。(2)分开患者两侧的大阴唇,把探头放在会阴部的阴道外口、尿道外口之间,加压探头,清晰显示基础平面(即耻骨联合、阴道、尿道、直肠肛管连接部的矢状面),参考水平线为经耻骨联合下缘的水平线,观察产妇分别在静息、缩肛、深呼吸-紧闭声门-用力呼气(Valsalva)时的宫颈、膀胱、直肠肛管连接部位移的情况,测量尿道旋转角度、膀胱颈下移距离、膀胱逼尿肌厚度,若以上器官最远端下移到耻骨联合下缘的水平线处,即可确诊盆腔器官脱垂。(3)最后,在产妇静息、缩肛、Valsalva时三维重建肛提肌裂孔,标准平面为耻骨联合、耻骨内脏肌、尿道、直肠、阴道,观察肛提肌的形态,对肛提肌裂孔面积进行测量。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分别静息、缩肛、Valsalva时的肛提肌裂孔面积,超声测量指标(尿道旋转角度、膀胱颈下移距离、膀胱逼尿肌厚度),压力性尿失禁和盆腔器官脱垂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对数据进行统计时选择SPSS 18.0软件包,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两样本均数比较的假设检验),表示为(±s),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两个样本率比较的假设检验),表示为率(%),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静息、缩肛、Valsalva时的肛提肌裂孔面积比较
观察组静息、缩肛、Valsalva时的肛提肌裂孔面积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静息、缩肛、Valsalva时的肛提肌裂孔面积 [cm2,(±s)]
表2 两组静息、缩肛、Valsalva时的肛提肌裂孔面积 [cm2,(±s)]
组别 静息时 缩肛时 Valsalva时对照组(n=150) 14.02±2.45 10.89±2.67 21.09±4.45观察组(n=150) 12.31±2.41 9.24±1.85 16.32±4.15 t值 6.094 6.221 9.601 P 值 <0.001 <0.001 <0.001
2.2 两组超声测量指标比较
观察组尿道旋转角度、膀胱颈下移距离、膀胱逼尿肌厚度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超声测量指标 (±s)
表3 两组超声测量指标 (±s)
膀胱逼尿肌厚度(mm)对照组(n=150) 49.65±4.36 32.76±2.34 4.77±0.86观察组(n=150) 39.62±4.32 19.97±3.21 3.52±0.75 t值 20.014 39.433 13.416 P 值 <0.001 <0.001 <0.001组别 尿道旋转角度(°)膀胱颈下移距离(mm)
2.3 两组压力性尿失禁和盆腔器官脱垂情况比较
两组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盆腔器官脱垂的发生率(66.67%)显著高于对照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压力性尿失禁和盆腔器官脱垂情况 例(%)
3 讨论
女性的盆底使子宫、直肠、膀胱保持在正常位置,能够控制排便、排尿,使阴道保持紧缩度,同时提高其性生活质量,在女性的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4]。研究发现,正常的盆底功能依靠完整的肌肉、神经分布、结缔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女性在分娩时,其腹部肌肉对胎儿的推动力量和其头部的压力使骨盆受到极大压力,超负荷的拉伸会导致盆底肌肉、神经、结缔组织损伤[5-7]。肛提肌是封闭女性骨盆出口的盆底肌,维持着盆底功能的形态,自然分娩的过度拉伸使其肛提肌损伤,易引发盆底功能障碍[8]。
若可以在产妇产后早期检查出盆底组织异常,对盆底功能障碍的早期诊断有利,以降低其发生率,提高产妇生活质量[9]。经盆底三维超声成像技术有操作简单、无创、重复性强、费用低等优点,可以避免腹壁脂肪、肠道内容物、骨骼的干扰,其探头能清晰、直观地显示盆底脏器,经三维成像技术,得到更加准确的数据,可精确评估患者盆底组织的结构、功能[10-11]。
本研究对本院接诊的不同分娩方式产妇应用经盆底三维超声成像技术进行检查发现,自然分娩较剖宫产产妇发生盆腔器官脱垂率明显高,尿道旋转角、膀胱颈下移距离、膀胱逼尿肌厚度均明显大,且产妇静息、缩肛作及Valsalva时的提肛肌裂孔面积也明显大。以上结果说明表明,自然分娩对产妇盆底的结构、功能影响更大,易引发盆底功能障碍,与汪芷先等[12]的研究结果相符。但是,两种分娩方式产妇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差别不大,说明分娩方式并非引起压力性尿失禁的因素,但发生率均较高,与分娩对产妇的括约肌造成了损伤有关。
综上所述,自然分娩产妇的盆底结构、功能所受的损害远大于剖宫产产妇,经盆底维超声成像技术可以对产妇产后的盆底结构、功能进行早期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