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预习案”的设计策略
2021-03-21王玉珏
王玉珏
[摘 要]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预习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运用预习案能较好地推动学生自主学习,预习案一般由预习目标、预习问题、预习内容三部分组成,初中数学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学情从这三方面对预习案进行优化设计.
[关键词] 初中数学;预习案;策略
初中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预习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但是,目前很多学生都没有相对应的预习活动,这样在进入课堂学习之后,就会明显缺乏侧重点,降低学习效果. 有的学生虽然进行了预习,但也只是简单地看一看教材、做一些练习,效果也是低下的. 初中生数学预习能力的形成需要正确的学习方法,运用预习案能推动学生自主展开课前预习,通过这一方法,学生在学习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从而逐步完善现有的知识网络. 这样既有助于提高预习能力,也能够促进课堂教学效能的进一步提升. 预习案一般由預习目标、预习问题、预习内容三部分组成,初中数学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学情从这三方面对预习案进行优化设计.
深入解读教材,确定预习目标
预习案是为了更充分地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使其产生积极良好的学习情绪,能够因此收获丰富的经验以及学习乐趣,这既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能,也有助于强化对知识点的理解. 教师为学生设计预习案,学生能够在正式上课之前基于预习案明确预习目标,能够在预习的过程中明确学习重点,由此提高预习质量,实现更优的学习效果. 教师要结合有效的措施,更充分地展现预习案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以“中心对称”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要在预习案中给学生提出以下目标:(1)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性质,掌握判定方法;(2)能够对平行四边形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3)对图形形成客观认知,完成规律的总结,提高学生的概括抽象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历猜想、分析、归纳以及证明等一系列活动. 这样,在预习案的辅助下,学生就能够在课堂教学之前,对新知形成初步认知,能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有的放矢,提高听课的针对性以及目的性,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每节课之前教师对需要教学的内容展开深度分析,准确把握其中的重点、难点以及要点. 在制定学习目标的过程中,还应当以学情为基础,这样才能够因材施教,才真正有助于课堂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针对预习案的引入切不可过分依赖,过分依赖反而会影响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基于学生学情,设计预习问题
在预习案中,预习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预习的重要载体,预习问题设计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学生的预习效率. 教师在设计预习案时,不仅要与新课标的要求相吻合,也要能够体现教材编写意图,更为重要的是要基于学生的学情设计,这样,才能充分彰显预习案的功能.
以“分式”预习案设计为例,笔者设计了以下预习问题:(1)分式的定义是什么?(2)其中存在哪些关键条件?(3)如何辨析分式和整式?(4)在分式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实际上蕴含着类比思想,你认为通过哪些方面能够体现这一思想?在这些问题的引领下,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以此体会分式的定义.
在正式教学之前,教师要检查学生的预习结果,这一方面是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发现他们的不足. 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先指导学生从教材中找到答案;然后,给出几个代数式,要求学生自主辨析,很多学生能够快速且高效地找到辨别的关键点. 当学生的思路完全被打开之后,笔者又一次提出实例,要求学生辨别其是否为分式,有些学生出现了困惑,于是笔者对其进行引导. 在经过变式之后,学生立刻就能够理解这是另外一种不同的写法. 在预习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针对课本知识,只是浅读或者一带而过,既不能发现问题,也不能找到疑惑之处,而这些问题却是具有代表性的,虽然难度不大,但都是对新知的运用,需要学生在理解概念定理以及公式的基础上感悟其应用.
这样,有了预习问题的引领,学生能够在其引领下实现记、思以及做的有机融合,很显然,这种方法与一味地埋头做题存在本质区别. 当然教师也可以通过预习案指导学生如何通过教材准确把握要点. 因为有些学生不善于总结,所以可以在结束课程之前再次回归书本,完成对知识点的梳理和总结,经过多次操练之后,必然能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力,也能使其在预习的过程中找到问题、提出问题.
尊重学生差异,分层预习内容
在编写初中数学预习案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且要尊重学生的这种个体差异,在此基础上可对预习内容进行分层设计.
1. 提出分层预习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特别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应当改变传统的被动状态,只有真正实现主动转化,才能实现高效的学习. 因此需要教师结合有效的教学手段,选择合理的教学举措,由扶到放,真正落实其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但是就当前的教学实践来看,很多学生并不具备正确的预习习惯,在确定预习目标、设计预习问题以后,教师要善于在预习案中提出分层预习要求,这样,就能够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到数学预习中来.
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之前,一部分学困生本身并不具备较高的理解能力及推理能力,所以在预习时,常常只能死记硬背,严格遵循预习案,既没有深度思考,也只能记住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内角和. 对于五边形或多边形的内角和,只能写写画画. 针对他们现阶段的能力水平,这一点可以谅解. 如果是能力中等的学生,可以在预习案的引领下,自主推导出多边形的内角和,顺利达到预习目标. 如果是学优生,可以向其提出更高标准的要求,不仅要推导出多边形内角和,还要找到其中的规律,提炼出公式,或者鼓励其展开深度思考:使用怎样的方法才能够证明n边形的内角和?除此之外,你还能找到哪些分割方法?在经过这样的引导之后,必然可以实现培优补差的教学效果.
2. 设计分层预习练习
预习案中还要设计一些分层式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教师准确把握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以及学习差异,这样才能够基于学生的不同层次,为其设计与其能力水平相匹配的练习,既有助于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进步与发展.
例如,在“反比例函数”一课的预习案设计中,可以结合题目的难度,以学情为基础,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分为A,B,C三组. 学生在利用预习案进行预习的过程中,既可以选择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练习,也能够朝更高方向努力. 设计与不同层次学生现阶段的认知及学习能力相吻合的练习,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相关知识,也能够实现其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这是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认知,如此操作能够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效果.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对学生的分层应该是动态化的,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当他们完成了相应层次的预习内容之后,教师还要鼓励他们向更高层次的预习内容挑战.
总之,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应当以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为突破口,而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及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听课和练习,还需要由学生经历完整的自主性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这样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才真正有助于其提高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预习案的教学设计不仅打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也有效地活跃了思维,触发了学生深度研习的潜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3682500589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