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问题的“生活化”策略探究
2021-03-19孙明霞
孙明霞
【摘 要】随着新时代的发展,教师也在不断地完善新的教学模式。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年龄、性格、爱好等方面,合理运用生活化的场景及活动等主题,将“生活化”课堂中的趣味点和教育学基本原理两方面与数学课堂紧密相结合,从而达到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目标,以此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并在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数学思维、提升学生学习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问题“生活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85(2021)05-0020-02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era, teachers are constantly improving new teaching models. In order to comprehensively develop students' comprehensive mathematics ability, teachers can rationally use life-oriented scenes and activities based on students' age, personality, hobbies, etc., and combine the interesting points in the "life-oriented" classroom and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pedagogy It is closely integrated with the mathematics classroom to achieve the goal of teachers guiding students to think and solve problems independently, so as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mathematics, and to exercise students' mathematical thinking during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improve their learning quality.
【Keywords】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Problem "lifestyle"; Strategy
一、 数学课本融入生活元素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见数学的身影,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有很多生活化的素材都被添加进小学数学的教材中。利用生活化和形象化的数学教材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内涵知识,教师也应该将生活化数学问题巧妙地设计在数学课堂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的同时,还带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主动性及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结合数学教材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设置生活化元素的问题,让学生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加深对数学知识的认知,从而让学生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激发学习热情,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数学课本中融入生活元素能够让学生和数学知识紧密接触,不断拓宽数学课堂教学内容,从而在层层深入后,让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的探究,并让他们能够在生活实践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在“方向的认识”这一课中,认识方向是和学生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知识,通过本节课学习让学生能够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辨认方向,从而感知方向的相对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方向感。教材里列出了很多关于生活化的数学问题便于学生们更好的理解数学,像“帮小动物们找回家的路”“学校的八个方向”等融入了生活化的数学问题,让数学更加生活化的同时,学生还能将其知识运用在生活中。
二、 数学教学联系日常生活
数学这门学科与人们日常生活都存在着许多联系,很多小学数学教材中出现的问题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理,教师可以将我们遇到的数学问题转化为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在生活中碰到同类型事情时能够运用数学方式灵活解决,以此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效。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归根结底是为了帮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总是枯燥乏味的,而在課堂中,联系数学知识和生活实例能够将抽象的、复杂的知识具体化、简单化,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问题中,抓住数学知识的本质,探索生活的真理,实现认识和感悟的升华。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这强调了生活和教育是密切相连的,小学数学教学更是如此。要想实现生活化教学和小学数学教育充分融合,需要教师保持敏感的教育思维,善于捕捉学生和自身身边的生活素材,联系数学知识,做好前期的课堂教学设计,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积极参与数学知识的探究中,在小学数学生活化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例如:在学习“长方形面积”这一课时,教师在讲出长方形、特点和面积算法之后,可以让学生寻找身边任何合适大小的长方体,先使用现有测量工具量出该物体四条边长度是否为一个长方形后,再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课桌一般是教室中最常见的长方形,让学生们在课堂主动发现后,再让他们将书桌的四条边长度测量出来并计算面积,用这种方法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长方形知识点。教师在布置当堂作业时,让学生自己使用学习工具来画出长方形图形并算出面积。通过实践的操作和练习使数学知识得以验证,对数学知识点也进行了巩固练习,以此学生达到充分理解数学知识点的效果。
三、 数学课堂中创建生活情境
数学知识是通过一定的生活经验而产生的,小学生由于刚接触数学,很多数学理论知识对小学生们过于抽象,造成学生难以消化数学理论知识的局面。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场景,通过比较形象化具体化的问题情境教学模式给学生们教导教学,让学生对于抽象化的数学理论知识形成概念,更好地了解及掌握。在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问题的生活化教学方式,为学生创建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深刻的体悟中得到问题的启发,从而在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提升自身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往往这种真实的教学情境,能够为学生营造轻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结合生活情境理解数学知识,告别枯燥知识的陌生感,不断提升学习效率。所以教师也要积极和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生活特点以及兴趣爱好,有意识地在课堂学习中,引用和学生相关的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例如:在学习“分数”这一课时,这个知识点比较抽象,而且部分学生从未接触过“分数”这一块知识,所以学生对其知识点的理解困难度有所增加。如果仅仅只是就字面意思给学生进行指导,更会引起学生对于“分数”的概念不深刻,导致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先不从概念教起,而是把“分数”这块知识通过生活问题情境将其传递给学生。比如,“小明要过11岁生日了,他妈妈买了一块圆形蛋糕,小明家庭成员有爸爸、妈妈、哥哥和小明四个人组成,小明该如何把蛋糕平均分配给家庭成员”这类问题情境,先让学生先自行思考,随后展开小组自由讨论并选出代表回答小组讨论的结果,由教师把“分数”的意义再向学生进行指导教学。不仅方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还能锻炼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四、 数学经验取自于生活经验
在教学小学数学的实际过程中,可以借助学生的日常生活来巧妙的设计数学问题,并把日常生活的经验融入问题里。由于学生没有将生活问题转变成为数学知识的经验,所以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及心理特征等特点,并且要善于发现和深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将这些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结合起来,给学生们设计贴近“生活化”的数学问题,不仅可以有效减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距离感和恐惧感,无形中还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例如:分水果和分糖果这类事物经常会出现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所以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生活化的经验,将其融入“平均分”这一课中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在凡事都讲求公平公正的当下,平均分这一数学概念已经和人的生活密不可分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分类比较,认识平均分,在让学生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中,掌握“按每几个一份的平均分”的方法。水果和糖果,这些食物都是大部分小学生的喜爱之物,通过在平均分这一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开展分水果和分糖果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观察、比较和综合的过程中,学习平均分的方法,提高学习兴趣,体验认识新内容的乐趣,促进小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五、结语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针對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小学数学问题的“生活化”对于现阶段的学生学习数学的推动性有极大意义与作用。通过生活与数学相结合,使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在学生脑海里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解题方式,并加深日后学生对数学问题知识点的掌握及运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乐趣的同时,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等,提高学生全方位的综合能力后,对学生学习和生活中起到重要的帮助和推动。
参考文献:
[1]李丹.小学数学生活化问题简析[J].教育,2020(04).
[2]林小玲.小学数学问题的“生活化”策略探究[J].学周刊,2020(02).
[3]崔殿龙.小学数学问题生活化策略的探究[J].中外交流, 2018(09).
(责编 张 欣)